顺德炒牛奶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p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顺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食———炒牛奶,即用牛奶调以鸡蛋清、淀粉,加入鲜虾仁、蟹肉、火腿等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美味。
  炒牛奶是典型的软炒菜式,所以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技法。炒牛奶时,需先往鲜牛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以及盐和鸡精,用打蛋器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牛奶和淀粉、蛋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虾仁、蟹肉和火腿切丁拌入奶蛋液中,再次搅拌均匀。烧热油锅,把搅匀了的牛奶倒入锅中,转小火快速翻炒,至牛奶凝固即可出锅上碟,一道香喷喷的炒牛奶就做好了。
  当炒牛奶端上桌时,浓郁的奶香扑鼻而来。由液体变为固体的炒牛奶色泽乳白油亮,裹在奶皮中的红色的虾肉、火腿若隐若现,颜色鲜明且十分悦目。夹一块尝尝,嫩滑的炒牛奶入口即化,浓郁的奶香顿时充满味蕾,齿颊留香。细嚼虾仁和火腿,味道越发鲜美。
  炒牛奶是一道十分有营养的健康美食。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人体吸收钙的最佳来源,虾仁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镁、锌等微量元素。而且,炒牛奶低温快炒的烹饪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还比较容易消化。所以在顺德,餐桌上的炒牛奶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其他文献
烧菜过程中,最合理的用酒时间,应该是在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比如煸炒肉丝,酒应当在煸炒刚完毕的时候放;再比如红烧鱼,必须在鱼煎完后立即喷酒;炒虾仁,虾仁炒熟后,酒要先于其他作料入锅。绝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烧菜,酒一喷入,立即发出响声,并随之冒出一股水汽,这种用法是正确的。有厨师在喷酒后盖上锅盖,不使香味逃逸,也是很有道理的。上浆挂糊时也要用酒,但不能多,否则酒精就挥发不尽。  有的人但凡见菜中有荤料
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广播除了“先下后上”“看管好随身财物”外,还有一条:“请不要跷二郎腿”。现在地铁里已经没这条提示了,早晚高峰时总有些人,戴着耳机跷着腿,一边摇头晃脑,一边颠蹬得不亦乐乎。至于是不是蹭了别人裤子,是不是占了地方,他就不管了。  像这样的规矩,北京还有不少,其中吃饭的规矩最多。《四世同堂》里写大赤包喝汤使劲吸溜,这就没规矩。老北京的规矩,除了不能吸溜,还不能吧唧嘴,老北京人说
在北京时,朋友老凌说:“晚上我请你吃火烧。”我以为是开玩笑。“火烧”怎么听都像是个动词。而“吃火烧”更是显得陷阱重重———《西游记》里,悟空说“吃俺老孙一棒”;《水浒传》里,鲁达说“吃俺一拳”。吃有时候不是吃进来,却是被吃的意思。  不料火烧真的可以是名词,而且绝对是一道美味。老凌请我吃的是驴肉火烧,河间府的。下面有两个词要解释。  先说驴肉。有道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我是第一次吃驴肉,味道怎
菠菜凉面并不是面条碗里加菠菜。吃菠菜凉面时,你是看不见菠菜的。这是一种周身皆绿的面食,绿得跟菠菜的颜色一模一样。  菠菜凉面颇有唐代遗风。《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宴饮,九品以上供其膳食。”可见“槐叶冷淘”是唐代夏日特受人们喜爱的食品。“槐叶冷淘”就是采青槐叶捣汁,和入面粉揉之,做成细面条,置沸水中煮熟,放入冷开水中浸漂,其色鲜碧,再捞入盆中,淋以熟油,抖开拌匀,面条分而不粘,然
通常说的美食,实际是个极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人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  那些真正的美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称为美食。  还有一种美味,与记忆有关。比如儿时在农村吃过的捞饭、葱蘸酱、野菜、粗粮,这些都是贫困年代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经常吃的一些食物。后来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收入上去了,吃鱼吃肉吃生猛海鲜都很轻松,吃多了也便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儿时吃过的那些粗杂食物,仍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炒排骨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但酒家的菜单却写着“生炒排骨”。为什么炒排骨要加上一个“生”字呢?原来有些酒家为便于制作,先将排骨炸好,等顾客要吃时,在锅里热一下,加“甜酸芡”便拿出来。这在工序上的确省去不少时间,但排骨本身则缺少“锅气”,当然不会好吃。至于“生炒排骨”的由来,大概酒家是想表示他们的排骨不是预先炸好,而是要炒时才炸的。  炒排骨的排骨,炸得不透不好吃,有韧性不好吃,过老也不好吃。要做得好吃
肉类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工、换调味、加配料这三大技巧。  改刀工。大块的肉类食材最适宜改刀。将其切片、切丁、切碎,再搭配新鲜蔬菜、粗粮等烹饪。比如把猪肉切成肉碎,鸡肉撕成鸡丝,酱肉片切成肉丝,然后和凉拌蔬菜搭配在一起,或者做成馅饼、春卷的原料。  换调味。换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变菜品的味道,二是调整咸淡。如果原本剩了油焖大虾,那么把油去掉,加点番茄酱,便可将其改造成别具风味的番茄大虾。炖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吃货哥们儿李权(李三)在他家宴客杀鱼的情景:将一条近三斤重的鲤鱼去鳞剖肚除去内脏后,小心翼翼地在靠鱼鳃处割一小口,将鱼用菜刀拍一下(使肉松弛),然后从鱼脊一侧用镊子轻轻拉出一根橡皮筋一样的白筋,接着从另一侧又拉出一根。李权说,这两根白筋便是造成鲤鱼腥味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下厨宰鲤鱼时,都照着三哥的样子,把那两根白筋轻轻拉出。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若要鱼好吃,
回锅肉起源于民间祭祀,是敬鬼神、供祖宗时的肉,在敬献完以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被称作“回锅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般人家的做法是把猪臀肉先白煮至断生,然后再切片爆炒。要想味道好,关键是“精细”二字,必须炒到片片似灯碗,闪着红亮的油光(俗称灯盏窝),才称得上是上品。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家乡,山珍海味可免,回锅肉则不能不吃。  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成都人在制作时要放豆豉,重庆人通常不放。此外
我的孙子、外孙女上小学四年级了。自上学到现在,就没见他们参加什么劳动,校内校外皆没有。这与我这个爷爷辈五十多年前小学生年代的劳动,形成了悬殊的反差。在那特殊岁月里,上小学的孩子从来就不会间断劳动,有些劳动强度甚至超越了年龄的承受力。  抬着小筲抗旱  我1957年上小学一年级时九岁。这年秋天大旱,老天爷干瞪眼不下雨,炎炎烈日把农业合作社地里的玉米、地瓜、花生等秋作物叶子晒蔫了,山丘地庄稼干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