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淌中听那首美丽与哀伤的歌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以“卓越的感受性,并以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印度诗圣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孤寂的童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日本大阪市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是医生兼大阪医院副院长,喜好汉字、汉诗和文人画。良好的家境本可以为年幼的川端康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然而不幸的是,川端康成才1岁时,其父便因肺结核恶化而去世。祸不单行,一年后母亲竟也被同样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于是,川端康成幼年的记忆中,父母的印象就只有对于“疾病或早逝的恐惧”。就这样,川端康成从此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然而8岁那年,祖母的去世又让幼小的他再一次感受到死亡逼近的气息。以后直至16岁,他一直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这段生活,川端康成在后来《十六岁的日记》、《葬礼上的名人》、《故园》及自传体小说《写给父母的信》中多次提到。在一老一少的孤绝生活中,川端康成原本欠缺抚慰的心灵更增添一层难以忍受的寂寥感。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渗入更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由于亲人的相继亡故,川端康成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比较孤僻、沉默的性格,这种性格助长了其作家风格的形成,甚至使他无意间养成一种怪癖,即如同《向阳》中所描绘的:经常不由自主地盯着瞧人。然而,恰恰是这种癖性成就了日后川端康成对艺术的专注。在那段寂寥的时光中,他几乎通读了学校图书馆的每一册藏书,而且通览了父亲留下的大量“汉籍”和祖父收藏的汉籍图书,由此培养他最初对文学的热爱。川端康成少年时代便囫囵吞枣地阅读了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他说:“古典将自己诱入那少年时代特有的甜蜜哀愁。”他从独自的哀愁中领略到日本的传统美感,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美学追求。古典名著那幻想的感觉,幽怨缠绵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自然而然地影响并渗透到川端康成日后的文体风格中去。川端康成16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病入膏肓,他将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有了《十六岁的日记》,在这部作品里初步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但祖父的溘然长逝也给他留下了难以抚平的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自觉的文学创作
  中学时代的川端康成无数次投稿都石沉大海,这使他怀疑过自己的创作天分,但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的学生,他在大阪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之后,便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小说,并在《文章世界》举办的“十二秀才”评选中名列第十一位,这对当时立志当作家的少年川端康成来说,无疑是很大的鼓舞。1920年7月,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国文学专业。翌年转修“国文学”(日本文学),他的文学生涯也由此正式开始。他与同样爱好文学的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一起筹备第六次《新思潮》杂志的复刊,并发表了《招魂节一景》。这篇短篇小说立即在文坛获得好评,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个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从此,这位热衷文学创作的青年便开始在一流的文学刊物上频频发表文章,在校期间便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1924年,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开始一心一意地从事文学创作,同时积极投身于小说观念与文体的革新运动,他与横光利一等新起作家共同创刊《文艺时代》杂志,以此为核心发起了所谓“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旨在否定19世纪末形成的自然主义文学传统,抵制文学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进而通过新的创作为日本现代文学注入“新”的生机。
  《伊豆的舞女》、《雪国》为川端康成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开创了一条新路。在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盘继承传统都未成功的前提下,《伊豆的舞女》在吸收西方文学精髓并保持日本文学传统特色上作了新的尝试。《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赋予了作品更浓郁的日本传统色彩。从《雪国》开始,川端康成的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自己浓重的抒情笔墨刻画社会下层少女鲜明的个性、悲惨的遭遇和爱情生活,并在抒情、唯美的画面中贯穿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对下层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川端康成是位高产的作家,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代表作除了《伊豆的舞女》,还有《禽兽》、《花的圆舞曲》、《重逢》、《雪国》、《千只鹤》、《舞姬》、《古都》,等等。
  
  谜一样的死
  1972年4月16日,73岁高龄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死在了自己购置的玛丽娜公寓四楼的工作室,他静静地躺在棉被上,身边放着威士忌和酒杯。就这样,这位日本民众心目中美神化身的大作家用73年的生命时光,圆满而辉煌地完成了他一生对日本传统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
其他文献
☆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掌握,学会珍惜生命,把握机遇!  (安徽省全椒县城东中学高三〈1〉班 周 航)    ☆青春期的承诺就像瓷器,精美却易碎。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中学  高二〈1〉班 王 琛)    ☆不要因为期待而迷失了自我,我们应用平常心去面对生活。  (安徽省蚌埠市一中高一〈3〉班 杨 帆)    ☆走过喧嚣与浮躁,蓦然发现,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在生活的点滴中。  (安徽省泗县二中高三〈
期刊
乌云在天空中摇曳,很难看到阳光的身影;即使太阳出来了,它会温暖地照耀在我的身上吗?  我喜欢在黑夜中蜷缩着在被窝里,抱着枕头,只有这样才有安全感。想要摆脱所有的枷锁,像诗人一样自由地活着。可是鹅卵石永远不会有棱角,我也永远不会如此豁达,我做不到宠辱不惊,我永远不会潇洒,我是懦弱的、胆怯的、可笑的。  我总是自私地将忧郁留给自己,将笑脸留给别人,骨子里透着一点坚强,但血管里却流着紫色的忧郁的血。心很
期刊
自小生长在北方,很是向往南方的秀山丽水,偶于文字中读到一方钟灵毓秀的所在,总能使我心驰很久。想着那样的水乡泽国,最好是有着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那般的迷离与朦胧;最好还能像陶渊明眼中的南山,远离尘世喧嚣,自有一种宁静与淡泊:或许再有点王维心中的禅境,就更美了。  寻觅了许久,终于在汤世杰的文字《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读来
期刊
汉弗里·戴维。1778年出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1795年。他父亲不幸去世,为了谋生,他给一位药剂师当学徒,并打算一生从事医学事业。天性爱钻研的他常利用简单的医学仪器做一些小实验,去探索美妙的科学世界,并由此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1807年,戴维宣告苛性碱可以被电解,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取一小块纯净的固体钾碱(KOH),先在大气中暴露几分钟,使其表面有导电能力。再与电池组负极相连,同时
期刊
安徽省2008年高考考生分数,出乎意料的是文综成绩普遍偏低,许多考生估分与实际相差20分~30分,我们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分析得分低的原因:  一、正确处理课本知识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2008年高考考生文综分数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任课教师对教材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把握的度不够。今年高考文综试题和往年高考题一样不回避热点问题,粮食价格问题、民族问题、抗雪灾问题、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问题、中日关系问
期刊
like是英语使用的高频词汇。它词义丰富,用法复杂,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下列特殊情况。    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坚持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的“三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坚持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一部分 总体评价  一、既遵循《大纲》,又突出重点  1.测试内容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
期刊
考点解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同一信息。文章中有些语句的表述方式虽不一样,但所表达出的信息却是一样的,即“这个意思就是那个意思”。文章中举某例,例子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这就属于同一关系的信息。文章中举某名言或诗句,它们恰恰都说明某一个问题,这种也
期刊
不少人曾登玉皇顶看日出。写散文,如果只是把所见情景一一记述,即使颇为细致生动,恐怕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作品;在记述中饱含着作者独具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文学的境界,才能动人。我们读《泰山日出》,大体上也可见日出的过程,但是作者无意作细致的记述,因为他的立意不在这里。除了前面的一段是现实感受的描写,后面则通篇是一种奇丽的幻想。使人感到,这种独特的手法,是为了最生动有力地表达作者炽热奔放的感情而自然地产生的。
期刊
书面表达旨在测试考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从历年高考试卷来看,书面表达是指导性写作,即按照题目所给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内容、长度等条件去完成写作。它不同于命题作文,也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因此我们写作时必须做到行文切题,要点齐全,文理通顺,语言准确、得当,这是英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是书面表达得高分的技巧所在。2007年全国卷Ⅰ书面表达:  假定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