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模型工艺品 对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作用的思考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m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近些年由于订单锐减、后继无人,中堂龙舟面临着传承困难。但有不少师傅另辟蹊径制作小龙舟工艺品,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受人追捧。然而做出来的龙舟模型却形态各异、良莠不齐,也有行内人对此不屑,认为小龙舟并不是非遗技艺,许多工序都失去了传统龙舟的精华。本文就龙舟模型工艺品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的利与弊、及如何有序的引导该产品,为更好的传承非遗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龙舟工艺品;非遗;传承;龙舟制作技艺
  一、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历史沿革
  东莞市中堂镇水网纵横,河涌交错,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中国龙舟之乡”,同时也是著名的龙舟制作名镇。据地方志记载中堂龙舟制作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特色是“大头龙”型似柳叶,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上世纪中期中堂镇有许多龙舟制作厂坊,涌现出大批知名龙舟造船师傅,如:霍全坤、冯怀女、刘彦昌等。鼎盛时中堂镇造船厂就有10间,年造船量近200条,数量上为全省之冠,远销东南亚。2008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有国家、省市级传承人4名。然而近三十年科技水平进步,加之机械化倒模生产的冲击,同时龙舟活动举办的少,订单锐减、人工及租金成本高、生产季节性强致使中堂镇许多的传统龙舟制造厂纷纷关闭。目前中堂仅剩2间龙舟制造厂,年产数不超过10条,龙舟厂坚守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龙舟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难以传承的困境。
  二、“不务正业”的小龙舟模型工艺品
  过去每年龙舟景过后的生产淡季,龙舟师傅就会利用下脚木料制作小龙舟,赠与朋友作为家庭摆件。行内人称为“随便玩玩”。专心从事小龙舟模型则被同行笑为不务正业。最开始只有槎滘村吕焕昌师傅琢磨龙舟模型,后有东向冯怀女师傅、斗朗霍灼兴、东泊容建均师傅等。起初制作的龙舟模型手工粗糙,下脚料材质差,一直没有精美的龙舟模型作品。直到东向村冯沛朝师傅苦心钻研、优选木材、制作出了为人啧啧称赞的龙舟工艺品模型,售价30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对比龙舟厂订单锐减,许多龙舟师傅不再执拗,纷纷学习制作龙舟模型,形成一股做龙舟模型的风潮。然而龙舟模型不是非遗技艺,大船的没落和小龙舟的走俏不免让人深思:小龙舟工艺品模型真的能替代大龙舟,保护好非遗技艺传承吗?
  三、龙舟模型工艺品是在保护非遗技艺传承吗
  在中堂,制作龙舟模型的师傅有两类,一是激进改革派,他们以龙舟模型美观为主,将龙头放大、龙舟船身宽度缩小,调整长宽比例,选用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材。为简化生产将传统龙舟特色花旁、胡蝶底、浮榄位等抛弃。另一类传统保守派,制作的小龙舟模型和传统大龙舟无异,使用传统杉木,工序无差别,制作时间长且复杂,所有细节包括转水、龙肠、中柱、承脚木、冚板都一样。但模型大而长且肥,虽保留了技艺特色,但外观臃肿,因不美观不受欢迎。
  市场的选择也确实如此,这让一直坚守传统技艺的龙舟模型,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毕竟大多数人不了解传统龙舟技艺的特色和核心,作为工艺品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选择也无可厚非,同时暴露出许多诟病。
  (一)误导了非遗技艺的知识普及
  在各类非遗交易会和文博盛会上,激进改革后的龙舟模型因外表精致美观成为了主角。通过推广宣传,许多观众难免会产生以下误解:1、错误的认知传统龙舟的材质,忽略了选择杉木和松木作为竞渡龙舟的原因;2、错误认知了中堂传统龙舟的架构及长宽比例,进行过长宽度、船身比例调整的龙舟模型,看不到月牙形状船身和传统龙舟的气势和规模;3、错误的认知传统龙舟的技艺特色,通过模型看不到中堂特色的花旁、转水、胡蝶底、浮榄木等;4、模型的坐板数量不对,错误认知传统龙舟的扒手数量。以上产生的误导都不利于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正确推广和传承。
  (二)非遗技艺的传承作用不同
  中堂龍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的是传承了200多年具有浓浓地方特色的工艺,是历代龙舟师傅匠心独运,智慧的积累和传承。传统大龙舟主要作用是用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团结乡众,传承龙性。保护龙舟制作技艺就是在保护端午龙舟文化和前人智慧。
  而龙舟模型作为工艺品,不作竞渡用,侧重美观精致,对于非遗核心技艺结构不硬性要求,某些特色的龙舟结构环节也能省则省。值得肯定的是龙舟模型让更多的人关注龙舟,但如果小龙舟模型不能反应出传统非遗技艺的特点和性状,那龙舟模型的作用也仅仅限于观赏。
  (三)“喧宾夺主”的龙舟模型工艺品
  中堂镇一间龙舟制造厂每年5万元租金,4个月的生产季节,7-10名工人。现场灰尘满天、噪音刺耳,去除各种成本,利润微薄。而龙舟模型工艺品只需一个桌子,几把凿子、刨子等即可,无需承担租金压力、人工开支,每个月可制作3-4条,每年可盈利10万左右。
  虽说收入并不丰沃,但也令许多龙舟造船师傅转行做起了龙舟模型,还吸引了不少90后新生力量加入制作和揣摩。对比之下传统龙舟辛苦又不赚钱,没有年轻人肯学。从某些方面来说,龙舟模型工艺品吸引了年轻人的加入,却并没有改变非遗技艺传承的困境,甚至使得许多老师傅也放弃了大船,对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龙舟模型制作与非遗技艺传承不可本末倒置
  由于制作的龙舟模型相比传统龙舟更受人欢迎,龙舟模型师傅也更受人尊敬,经常接受各种电视、报刊媒体的争相报道。不免令非遗传承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心理,错误的潜心研究龙舟模型,荒废了传统大船手艺。小龙舟工艺品的过度关注及各大媒体的大肆宣传促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忽略了传承的本质应该是非遗技艺,而不是龙舟工艺品。虚荣和功利不应属于非遗人,只有手艺精湛、磨砻砥砺、致力于技艺传承的人,才配得上“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四、积极正确引导非遗产品的发展
  龙舟模型为非遗技艺龙舟制作的衍生品。非遗衍生品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核心产生的文创产品,一是软产品,即非遗为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等知识作品;另一类为硬产品,即结合非遗元素创作的摆件、玩具、家具、食品等各种实体类产品。传统大龙舟是一个庞然大物,生活用途少,而衍生品龙舟模型能替代传统大龙舟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否能促进该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引导,促进龙舟模型工艺品有序健康的发展。   (一)非遗衍生品要体现技艺特点
  中堂龙舟模型工艺品作为非遗衍生品其首要核心就是非遗元素和技艺特色。这就要求龙舟模型工艺品必须体现出中堂传统龙舟的特色技巧和结构精髓。中国龙舟种类繁多,中堂传统龙舟区别于其他的特点在于巧妙排水的蝴蝶底,高高翘起形似狗头的大头龙,浮浅恰到的转水花旁,气度不凡的浮榄结构以及传承百年的黄金长宽比例。这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中堂龙舟的非遗元素,同样是龙舟模型工艺品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堂龙舟的非遗技艺。
  (二)标准化、品牌化龙舟模型工艺品
  中堂龙舟模型制作师傅有7位。他们各有所长,制作差异也较大。如槎滘村做的龙舟模型偏短偏肥不协调;斗朗村做的体积偏大、手工粗糙;马沥村做的过于简单;东向村做的精美但不传统等。由于他们各自钻研,技艺保密,没有行业标準约束。都标榜“中堂龙舟”但龙舟形态各异。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各师傅做的龙舟模型工艺品进行对比,融百家所长,集思广益,在龙舟模型的长度、宽度、船身用料、龙头比例、船身结构、产品包装等方面作出指导和约束,对龙舟基本元素作出要求,摒弃不符合中堂特色的产品,逐渐形成中堂镇龙舟模型品牌,代表中堂传统龙舟的形象走出中堂,走向全市、全省以及全国各地。
  (三)积极扶持提高制作产量
  中堂镇龙舟模型制作皆为纯手工,细到每个小部件、每块板的粘合,每天工作10小时也要10天时间才能完成。纯手工大大限制了产量,也导致了龙舟模型高昂的价格,令一般的消费者望而却步。精致手工固然珍贵,然而某些环节却极其耗费精力,如小小的船桨、长短相同的座板、模型龙头等,这些都可以机械、半机械化,利用机器代替人工,交由机器切割、雕刻、上色喷漆等、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考究手工技巧的选料、拼接、安装、打磨、做丝等环节上,既能保证龙舟模型凸显出师傅们的精湛手工艺,又能提高效率,满足更多收藏着的需求,扩大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的影响。
  (四)保护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创产品开发
  制作小龙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龙舟制作技艺。虽然大龙舟面临市场、经济的困境,传承人还是应以传统大龙舟制作的保护传承为己任,在生产淡季闲暇之际发展好副业:如龙舟模型工艺品、龙头摆件、小型船桨摆件等以创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扶持,联合高校和文创产品公司,积极拓展非遗产品的开发,形成品牌,开发出成熟的产品,引导非遗传承人加入创作和生产,只有保护好了传承人,才能保护好传统的非遗技艺,才能让非遗文创产品更加丰富和繁荣。
  结语
  非遗是一种匠心的积累,是一种难言的坚守。许多类似龙舟制作这样的非遗技艺都在面临市场、经济、传承的困难。非遗衍生产品的出现赋予了非遗更加丰富的形式。龙舟工艺品模型受人热烈追捧,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许多,小龙舟模型可能是行内人看不起的小玩意,也可能是人们啧啧称赞的工艺品,或是老人们眼中的“四不像”,也或许是以后孩子们了解龙舟的唯一载体,但只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开发,标准品牌化,只要能够突显出非遗核心特点,能够以小见大,让人通过它能学习到非遗知识,能够唤醒人们对于龙舟制作技艺的喜爱,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就是一种非遗技艺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堂龙舟景.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2]东莞市中堂镇志编纂委员会.中堂镇志东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邵学成(1989--),男,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现任职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曾有“麻将起源昆山”的说法,虽然感兴趣,但是也有诸多疑问,麻将到底是不是起源于昆山,它又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麻将大多用于赌博,因此背上了坏名声,可是麻将也很冤枉,大家盯着它这个不良名声却疏忽了它其实也有充满着智慧的排列组合形态,蕴藏着变化无穷的运筹帷幄法则,这是麻将奥妙无穷的魅力所在,也难怪它会受到大家的追捧。邑人面对“麻将起源昆山”的说法,既有内疚——昆山先人为大众提供了一种
期刊
丁酉年七月盛夏的一天,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内溪乡卡洛坪村彭继龙梯玛老木屋堂屋里,举行着一场土家族梯玛跳神活动。彭继龙等四位梯玛轮番上场,手摇八宝铜铃,边跳边唱,从请家先、敬神、解钱,到解邪、求男女、赶白虎,梯玛沟通人神,乐神娱人,解邪禳灾,招魂祈福。这场活动,吟唱滔滔不绝,连续三天两夜。在庄严的仪式上,梯玛神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菩萨,可以“玩”吗?  梯玛跳神活动是流传在湘西
期刊
一年一度的大型人才选拔赛——高考又来了,我们不妨也蹭一下高考的热度,说一说高考那些事。  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大家都应该还有印象,无论大考小考,老师评卷的时候总是会把名字的一栏蒙住,这是为了公正。更何况是高考这样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大型考试,更是注重公平公正。但原来,密封试卷这种事情不是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具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了密封试卷呢?  原来,试卷密封最早源于我国唐代。据《隋唐
期刊
原本只是用作纺织业原料的亚麻,居然摇身一变,竟变成一幅幅精美的手工艺画,并且成为了国内外人们的新宠儿。从纺织原料到工艺品,亚麻到底走过一条怎样的逆袭之路?  亚麻粘贴画,起步于中国哈北亚麻之城——兰西县。这一新兴的粘贴画种,打破了人们对亚麻固有的传统看法,凭借自身的优势,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已经成功地在装饰界和工艺品界掀起一股时代新潮流。独特新奇、材质高档、生动形象、立体感特强、做工精致细
期刊
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处,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木雕技艺,大到亭台楼阁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摆设日常用品,处处可见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普普通通、没有生命的木料,是如何变身成别致新颖、鬼斧神工的艺术品的?或许在榆社乡间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榆社乡间有一位专注木雕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梁氏雕刻技艺的第九代传人梁俊维,虽然年已六十有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经他手雕出的木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汶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广东人民和海外侨胞在获悉汶川大地震后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行动支持汶川重建家园。汶川地震后,全球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持续关注和支持着汶川的灾后重建。积极捐款捐物,广东侨界捐款1665 万元,用于汶川县克枯乡、绵虒镇、水磨镇、漩口镇、威州镇、三江镇、雁门乡等7个乡镇的农村房屋侨心居建设项目。 
期刊
民谣云:“早打锄头午打镢,汗洗衣衫溻半截;夏打镰刀秋打筢,累得脊背要开花。” 铁匠干的是苦活、脏活、累活,日夜坚守在炼炉旁,忍受高温炙烤;烟熏火燎,黑头灰脸;铁锤起落,挥汗如雨。  一间旧房,一座火炉,一台风箱,一把铁锤,一个铁墩,一只火钳……这就是一个铁匠的家当。  “铁将军”村  铁匠村是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睦洞村委的一个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居、闸门、古井、古桥、堰
期刊
[摘 要]非遗档案管理是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机构也深刻认识到非遗档案的重要性,但因至今没有非遗档案收集、建档、整理、管理和数字化的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如何做好非遗档案管理工作,是非遗保护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非遗档案特点,剖析非遗档案管理面临问题,提出非遗档案管理规范建议,期冀推进非遗保护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非遗档案;管理规范;可持续发展  自20
期刊
[摘 要]澄海蜈蚣舞是清末广东澄海民间艺人陈成锦等受蜈蚣肢体动作的启发而创作的动物舞蹈,包括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和整套舞蹈动作,经后人不断改进加工,已日臻完美,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之一。澄海蜈蚣舞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焕发出现代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2008年6月15日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澄海;蜈蚣;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光明新区具有900多年的历史,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韵,既有历史古建筑,又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民俗与人文掌故,这些历史人文景观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如何做好古村落历史人文保护与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现状;保护和利用  2016年5月,光明新区史志办组织专业人员对光明新区公明、光明两个办事处的44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