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应重新构建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什刹海书院副院长。从事教育史、比较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等研究30多年,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包括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职成教研究中心)任研究员、部门主任,民选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看待体育教师缺编?
程方平:体育教师缺编,是学校体育发展在教师层面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双向性的问题,体育教师缺编一方面说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
《教育》旬刊:学校体育发展不足的根源在哪儿?
程方平:中国有专门的国家体育总局,但国家体育总局过分关注了竞技体育而忽视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体育的本身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拿多少金牌、多少冠军。国家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项目,赋予了体育运动太多功利化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就是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发展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增强国民的体魄。按照这个原则来说,中国目前的体育发展方向是错的,是本末倒置的。
我们都知道,过去日本人的体质一直都不如中国人。但是,日本在几十年前就制订了发展学校体育的方针。经过长期坚持,可以说,目前日本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和肌肉强度等都是超过中国学生的。日本青少年体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日本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成就并没有落后,相反,得益于全民体育的理念,日本的各大体育项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拿日本足球来说,比身体比不过中国人,比耐力比不过韩国人,但是日本的足球水平在亚洲却是最高的。这就是得益于校园足球的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日本国家队,包括成年队和青年队、男足和女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个邻居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这么多年,每年学生的体质都在下降,为什么学校体育发展不起来?国家体育总局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大方向上是不是存在问题?
从学校层面来说,就是重视“语数外”忽视体育。这在中国的学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一起来重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的学校口头上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事实是,体育并没有跟着一起全面发展。现在,中国的学生体质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学校体育,中国人真的要成“东亚病夫”了。有人简单的把体育运动看成是体能的提高,其实,在体育运动中人的每一项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学校和社会都不重视体育的话,体育教师自然得不到重视,在学校的地位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有的校长就认为,自己学校体育教师缺乏没关系,只要主科教师不缺就行。
《教育》旬刊:从学校方面来说,体育教师缺乏的原因还有哪些?
程方平: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学校的校长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校的校长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定会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只有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体育教学才能开展好。青岛二中的校长就很重视体育发展,他们学校开运动会都是学生组织的,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青岛二中把运动会分解成开幕、赞助、裁判、后勤等多个环节,让每个班通过竞标的形式来完成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既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又锻炼他们全方面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能都像青岛二中这样,说到底,还是校长意识问题。
另一方面又和学校规模有关。特别是在农村撤点并校以后,学生过度集中到一所学校,学生规模过于庞大之后,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空间也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可能并没有体育教师,撤点并校以后,学生人数在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学校也就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组织体育运动。
《教育》旬刊: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程方平:学校起码要一视同仁地尊重体育教师,应该把体育放在和其他科目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来。如果说不能有同样的地位,体育教师肯定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体育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更多年轻的教师也不会愿意从事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重新构建,要区别于别的科目。体育旨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锻炼身体。这是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衡量的。如果看一个教师培养多少冠军的话也是不科学的,那样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学校体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文化,在这样的原则下,一般的评价体系就不适用了。所以,应该构建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这个机制既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又可以为体育教师评职称提供依据。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担心孩子在运动时受伤。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众所周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孩子的柔韧性和骨骼强度肯定是要大于缺乏运动的孩子。所以,体育运动恰恰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容易受伤,家长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认识。如果出了事,学校一定要给体育教师提供保护,不能一味的把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如果学校能多为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一位负责任的教师肯定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发展专业体育教师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体育学科组评委。
《教育》旬刊:体育教师自身应该怎么培养?
毛振明:发展为专业体育教师。
《教育》旬刊:为什么要发展专业体育教师?
毛振明:体育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状态,是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或相接近的状态。从动态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专业化又是一个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提升的动态过程,是体育教师职业从一般职业向专门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 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且是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世界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而且也是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以及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职业具有专业的性质,是一个还没有达到成熟专业状态的、形成中的专业。体育教师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训练,才能获得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服务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职业伦理和职业信念,才能在体育教学领域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实施学术研究的自主权,才能在专业组织内部实施专业发展。
《教育》旬刊:如何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
毛振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专业奠基、专业适应和专业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专业成长阶段专业化的任务不同。专业奠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兴趣,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理想,获取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伦理。专业适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从体育师范生角色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迅速找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点。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体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模式主要有“4 X”模式、PDS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教学反思模式。这4种模式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4 X”模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培养规格上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学教师为目的。包括:“4 0”传统的四年制、“4 1”的双学位制、“4 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是体育教师专业奠基阶段奠定体育教师专业基础的学历教育模式;PDS模式(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在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学教育学院的合作,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承担对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使教师教学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性关系,代表了一种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适应阶段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强化体育教师专业意识的专业促进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教学反思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专业提升模式。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整合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系统,整合体育教师培养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系统,加强教育理论与体育专业实践的结合,加强体育教师道德规范和体育教师职业伦理教育,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制度,构建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
“健康第一”应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王华倬,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体育教学》杂志编委。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校体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教学原理、体育课程史论等研究。
《教育》旬刊:阳光体育课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华倬: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体育教师是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规模和成效。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仅限于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走向操场,走入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职业和专业的发展。改变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目的由简单地带领学生完成锻炼变成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体育教师要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教育》旬刊: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王华倬:长期以来,中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的樊篱。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入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体育教师。所以,我们要更新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需要提高课程意识。在学习领域规定不同水平的内容,提高内容标准的可操作性。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考虑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力度。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当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存在的困惑是: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难把握好“放”与“收”的度;运动技能、技术教学要求不明确;大班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定性评估操作难。
链接:阳光体育一小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大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2011年8月,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方案落到实处。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什刹海书院副院长。从事教育史、比较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等研究30多年,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包括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职成教研究中心)任研究员、部门主任,民选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育》旬刊:您是如何看待体育教师缺编?
程方平:体育教师缺编,是学校体育发展在教师层面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双向性的问题,体育教师缺编一方面说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
《教育》旬刊:学校体育发展不足的根源在哪儿?
程方平:中国有专门的国家体育总局,但国家体育总局过分关注了竞技体育而忽视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体育的本身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拿多少金牌、多少冠军。国家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项目,赋予了体育运动太多功利化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就是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发展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增强国民的体魄。按照这个原则来说,中国目前的体育发展方向是错的,是本末倒置的。
我们都知道,过去日本人的体质一直都不如中国人。但是,日本在几十年前就制订了发展学校体育的方针。经过长期坚持,可以说,目前日本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和肌肉强度等都是超过中国学生的。日本青少年体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日本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成就并没有落后,相反,得益于全民体育的理念,日本的各大体育项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拿日本足球来说,比身体比不过中国人,比耐力比不过韩国人,但是日本的足球水平在亚洲却是最高的。这就是得益于校园足球的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日本国家队,包括成年队和青年队、男足和女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个邻居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这么多年,每年学生的体质都在下降,为什么学校体育发展不起来?国家体育总局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大方向上是不是存在问题?
从学校层面来说,就是重视“语数外”忽视体育。这在中国的学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一起来重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的学校口头上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事实是,体育并没有跟着一起全面发展。现在,中国的学生体质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学校体育,中国人真的要成“东亚病夫”了。有人简单的把体育运动看成是体能的提高,其实,在体育运动中人的每一项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学校和社会都不重视体育的话,体育教师自然得不到重视,在学校的地位就变得可有可无了。有的校长就认为,自己学校体育教师缺乏没关系,只要主科教师不缺就行。
《教育》旬刊:从学校方面来说,体育教师缺乏的原因还有哪些?
程方平: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学校的校长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校的校长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定会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只有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体育教学才能开展好。青岛二中的校长就很重视体育发展,他们学校开运动会都是学生组织的,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青岛二中把运动会分解成开幕、赞助、裁判、后勤等多个环节,让每个班通过竞标的形式来完成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这样既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又锻炼他们全方面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能都像青岛二中这样,说到底,还是校长意识问题。
另一方面又和学校规模有关。特别是在农村撤点并校以后,学生过度集中到一所学校,学生规模过于庞大之后,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空间也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可能并没有体育教师,撤点并校以后,学生人数在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学校也就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组织体育运动。
《教育》旬刊: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程方平:学校起码要一视同仁地尊重体育教师,应该把体育放在和其他科目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来。如果说不能有同样的地位,体育教师肯定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体育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更多年轻的教师也不会愿意从事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重新构建,要区别于别的科目。体育旨在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锻炼身体。这是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衡量的。如果看一个教师培养多少冠军的话也是不科学的,那样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学校体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文化,在这样的原则下,一般的评价体系就不适用了。所以,应该构建一个全新的体育教师评价机制,这个机制既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又可以为体育教师评职称提供依据。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担心孩子在运动时受伤。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众所周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孩子的柔韧性和骨骼强度肯定是要大于缺乏运动的孩子。所以,体育运动恰恰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容易受伤,家长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认识。如果出了事,学校一定要给体育教师提供保护,不能一味的把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如果学校能多为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一位负责任的教师肯定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发展专业体育教师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体育学科组评委。
《教育》旬刊:体育教师自身应该怎么培养?
毛振明:发展为专业体育教师。
《教育》旬刊:为什么要发展专业体育教师?
毛振明:体育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状态,是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或相接近的状态。从动态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专业化又是一个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提升的动态过程,是体育教师职业从一般职业向专门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 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且是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世界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而且也是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以及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职业具有专业的性质,是一个还没有达到成熟专业状态的、形成中的专业。体育教师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规范的训练,才能获得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服务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职业伦理和职业信念,才能在体育教学领域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实施学术研究的自主权,才能在专业组织内部实施专业发展。
《教育》旬刊:如何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
毛振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专业奠基、专业适应和专业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专业成长阶段专业化的任务不同。专业奠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兴趣,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理想,获取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伦理。专业适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实现从体育师范生角色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迅速找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点。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体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模式主要有“4 X”模式、PDS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教学反思模式。这4种模式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4 X”模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培养规格上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学教师为目的。包括:“4 0”传统的四年制、“4 1”的双学位制、“4 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是体育教师专业奠基阶段奠定体育教师专业基础的学历教育模式;PDS模式(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在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大学教育学院的合作,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共同承担对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使教师教学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性关系,代表了一种以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适应阶段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强化体育教师专业意识的专业促进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教学反思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专业提升模式。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整合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系统,整合体育教师培养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系统,加强教育理论与体育专业实践的结合,加强体育教师道德规范和体育教师职业伦理教育,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制度,构建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
“健康第一”应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王华倬,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体育教学》杂志编委。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校体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教学原理、体育课程史论等研究。
《教育》旬刊:阳光体育课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华倬: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体育教师是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规模和成效。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仅限于上好一堂高质量的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走向操场,走入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职业和专业的发展。改变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目的由简单地带领学生完成锻炼变成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体育教师要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教育》旬刊: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王华倬:长期以来,中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的樊篱。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入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体育教师。所以,我们要更新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需要提高课程意识。在学习领域规定不同水平的内容,提高内容标准的可操作性。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考虑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力度。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当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存在的困惑是: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难把握好“放”与“收”的度;运动技能、技术教学要求不明确;大班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定性评估操作难。
链接:阳光体育一小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大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2011年8月,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方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