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随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生物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种背景下阅读课本、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提到阅读,往往联系到摇头晃脑的“朗读课文”,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根本读不出要点、精髓,更不可能读出体会和见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了疑问,也就没有了科学研究,更谈不上探究式学习。 初中生物教材中,充满着许多事实性的知识,但每一个事实都基本上可以与问题密切联系。因此选择恰当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可以显著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置的直接性
直接性是指教师避开阅读材料中的情境,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设置方法简化了形式,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虽然会减弱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激素调节》一课中“糖尿病的发现”,可以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实验中将狗的胰腺摘除后,狗出现什么症状?将胰腺移植回狗的腹部皮下后,狗的症状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2)结扎了胰管的狗,胰腺细胞萎缩,但胰岛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没有葡萄糖?(3)给患糖尿病的狗注射胰岛细胞的提取液(胰岛素),狗的糖尿病症状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问题的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从而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二、问题设置的指向性
指向性即方向性,是教师指出阅读中的问题情境,以此提出问题。在这种设置方法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分析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时,需要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本中提供了情境资料: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这些问题情境的作用,来营造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克隆羊多利长得最像谁?同学们长得像父母,是因为得到父母的遗传信息,既然多利长得像甲羊,那么多利从甲羊那里得到了什么呢?而甲羊为多利的诞生提供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三、问题设置的激趣性
激趣性是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关注阅读。运用这种设置方法,教师要设计出新颖别致的问题,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来获得学生的认同。
例如,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为提高学生阅读和观察的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走过校园的林荫小道,你是否留意,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颜色通常要比下表面的颜色深呢?”“深秋来临我们会看到遍地的落叶,为什么这遍地的落叶大都是背面朝上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目标不够清晰。笔者进一步提出:“这些现象与叶片的结构有关系吗?”学生自然会通过显微镜对叶片的横切面进行观察,从而自主解决问题。
四、问题设置的激疑性
激疑性是指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对比生活经验与所传授知识间的不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存疑的驱动下,认真阅读,尝试自己解开疙瘩,探明机理。运用这种设置方法,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展阅读,由此可能从中产生不同凡响的认识和创造。
例如,在阅读资料“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与《健康报》中的观点;下午5点左右比早晨更适于运动,引发认知冲突,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是多么好吗?激发学生去自主阅读和探究。
五、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设置的问题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这样才能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时,若直接提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特点是什么,学生会感觉题目太大,对问题无法切入。这样,笔者设计了几个分层推进、步步深入的问题:(1)讲台上打翻了香水瓶,为什么位于后面的同学能够嗅到香水的味道?(2)通过阅读,对比图片,你能找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吗?(3)你能判断出人体内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浓度情况吗?(4)你能在图片中找出人体内两处气体交换的部位吗?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地探究,便会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的放矢,精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廖银燕)
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提到阅读,往往联系到摇头晃脑的“朗读课文”,蜻蜓点水式的一掠而过,根本读不出要点、精髓,更不可能读出体会和见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了疑问,也就没有了科学研究,更谈不上探究式学习。 初中生物教材中,充满着许多事实性的知识,但每一个事实都基本上可以与问题密切联系。因此选择恰当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可以显著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问题设置的直接性
直接性是指教师避开阅读材料中的情境,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设置方法简化了形式,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虽然会减弱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激素调节》一课中“糖尿病的发现”,可以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实验中将狗的胰腺摘除后,狗出现什么症状?将胰腺移植回狗的腹部皮下后,狗的症状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2)结扎了胰管的狗,胰腺细胞萎缩,但胰岛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没有葡萄糖?(3)给患糖尿病的狗注射胰岛细胞的提取液(胰岛素),狗的糖尿病症状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问题的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从而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二、问题设置的指向性
指向性即方向性,是教师指出阅读中的问题情境,以此提出问题。在这种设置方法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分析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时,需要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本中提供了情境资料: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这些问题情境的作用,来营造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克隆羊多利长得最像谁?同学们长得像父母,是因为得到父母的遗传信息,既然多利长得像甲羊,那么多利从甲羊那里得到了什么呢?而甲羊为多利的诞生提供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三、问题设置的激趣性
激趣性是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关注阅读。运用这种设置方法,教师要设计出新颖别致的问题,或者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境中,来获得学生的认同。
例如,在学习《叶片的结构》时,为提高学生阅读和观察的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走过校园的林荫小道,你是否留意,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颜色通常要比下表面的颜色深呢?”“深秋来临我们会看到遍地的落叶,为什么这遍地的落叶大都是背面朝上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目标不够清晰。笔者进一步提出:“这些现象与叶片的结构有关系吗?”学生自然会通过显微镜对叶片的横切面进行观察,从而自主解决问题。
四、问题设置的激疑性
激疑性是指教师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对比生活经验与所传授知识间的不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存疑的驱动下,认真阅读,尝试自己解开疙瘩,探明机理。运用这种设置方法,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展阅读,由此可能从中产生不同凡响的认识和创造。
例如,在阅读资料“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与《健康报》中的观点;下午5点左右比早晨更适于运动,引发认知冲突,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是多么好吗?激发学生去自主阅读和探究。
五、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设置的问题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这样才能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时,若直接提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特点是什么,学生会感觉题目太大,对问题无法切入。这样,笔者设计了几个分层推进、步步深入的问题:(1)讲台上打翻了香水瓶,为什么位于后面的同学能够嗅到香水的味道?(2)通过阅读,对比图片,你能找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吗?(3)你能判断出人体内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浓度情况吗?(4)你能在图片中找出人体内两处气体交换的部位吗?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地探究,便会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的放矢,精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