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光明的悲观主义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岛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著有诗集、散文集和小说,他对于朦胧诗的创作有着巨大贡献的事实是毫无争议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的诗歌充斥着悲观主义,对社会现实不断进行反省和批判。他善于塑造英雄形象,以孤独而高傲的姿态来反抗人生。虽充满怀疑和焦虑,但他在悲观思维之下依旧对光明和希望充满了渴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坛充斥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以思考人生意义和肯定自我价值为特色的朦胧诗的出现,宛如在平静的诗坛投入了一块石子,此后朦胧诗开始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北岛亲历了特殊年代的颠沛与荒诞,他的心犹如一张被揉搓后再也无法抚平的纸,诗歌中充满了孤独和冷峻色彩,但细读其作品,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并不是灰色一片,像他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始终在探寻未来的希望,在黑暗中期待清晨升起的太阳,在大海中寻找灯塔。
  一、悲观主义思维——时代的精神遗留
  “北岛”这个笔名其实十分符合他的个性,带着北方冬季的冷峻与岛屿远离大陆的孤独。北岛的诗歌展现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和度过青春的一批人,他们在遭遇现实打击后,对人生和自我持有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的态度。北岛也不例外,他的诗歌极具冷峻色彩和思辨能力,最大的特征便是悲观主义与孤独感,这在他第一部诗集《陌生的海滩》中随处可见,例如,“桅杆/这冬天的树木”“盐粒凝结昔日的寒冷”“远方/白茫茫”等,其中所用意象都是负向性的,让人感受到冬天下着鹅毛大雪时的刺骨冰冷。在这部诗集的最后一篇,他写道:“孩子们追逐着一弯新月/一只海鸥迎面扑来/却没有落在你伸出的手上”。象征希望的“孩子”在追逐代表纯洁的“新月”,“海鸥”象征着遭遇困难和艰辛后依旧不屈不挠的精神,然而这只“海鸥”并没有停留。短短三行诗歌,表达出诗人在遭遇命运的不公后,丧失了如同孩童般追逐希望的能量,也不再像海鸥一样能够坚毅、勇敢地面对苦难和艰辛。
  北岛诗歌中的悲观主义受到那个年代的影响。荒诞压抑了人性与自由,青年人远大的志向得不到施展,作家和诗人不能实现“以我手写我心”的梦想。北岛也不例外,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的诗受外国影响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求充分表达内心自由的需要,时代造成了我们这一代的苦闷的特定情绪与思想。”无法用自由表达内心所感,只能用诗歌来隐晦表达压抑的情绪,如《一切》中,“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这首诗全篇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出对命运深深的无奈,感叹生活不是一场悲剧,也不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喜剧,就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痛苦与欢乐总是不停地转换。人们赖以生存的信仰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最终什么也留不下。在赵建雄写的一篇回忆北岛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借着酒兴,那天大家唱了半夜老歌……北岛也兴致盎然。这种看来像是奇怪的精神背离现象曾让我思考良久,发觉声音要比别的东西更沉潜在人的意识底层,甚至终身难以消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怕这也是一代人的宿命,即使最坚决的叛逆者仍不能不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和限制。”北岛在看待事物时总是带着无力的悲观情绪和被抛弃的孤独,他在诗歌《多事之秋》中写道:“大地棋盘上的残局/已搁置了多年/一个逃避规则的男孩/越过界河去送信/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这首诗歌将北岛的悲观主义和冷峻凝重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首诗歌所指代的意向,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北岛本人。中国的经济现状和文坛发展就像“棋盘上的残局”,被“搁置了多年”。北岛就如同那个“逃避规则的男孩”,他叛逆地“越过界河”,也就是当年文坛从充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逐渐投向朦胧诗的怀抱。然而在一切刚刚复苏、走向正轨的年代,谁也不知道背离正轨的结局会是什么,可能是大获全胜,也可能是“死亡的邀请”。《多事之秋》篇幅不长,短短几行诗就将北岛的精神面貌和最独特的思想特征展现在读者眼前,即他清醒的理性精神和悲观主义思维。
  二、英雄主义情结——对于时代绝望的反抗
  北岛并不是一直消沉与悲叹。在浓郁的悲观情绪外,北岛还有一种感情是无法忽视的,便是他近乎绝望的英雄主义。北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诗歌创作,面对民众精神的摧残,北岛的诗歌除了一贯的理性精神之外,他开始尝试塑造正直、英勇、顽强甚至是悲惨的英雄形象。在《宣告——给遇罗克烈士》中“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这首诗歌源自真实的人物——北京青年遇罗克,不公的宣判让北岛意识到不理性的可怕,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诗歌从遇罗克遇害前的时刻切入,烈士们虽认为自己不是英雄,可他们却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与自由而死,在清醒的诗人看来,他们就是英雄。他们不愿做那个伟大的英雄,他们只想做一个人,拥有人權的普通人,也正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公平和权利,他们被迫成了那个英雄。人的尊严让他们不会跪在地上,他们要吹着“自由的风”,盼着迎来“血红的黎明”。北岛自己心中也一直藏着一个英雄,虽处在特殊时期,但是心怀不甘,敢写出这首诗挑战当时的文坛。北岛就像文坛的英雄一般,敢于在判定新诗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年代写下这首诗,为着心中的正义与人权甘愿挑战当时的权威。
  在另一首《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中,他描写了一个悲壮的英雄:“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北岛泣血的文字就如同那个时代的觉醒者一般,想要用文字喊醒愚昧的人们,想要与他们一起探寻这个民族未来的出路。他笔下的英雄并不孤独,英雄倒下了,会有另一个英雄起来,就像这首诗中反复出现的两句:“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以个体存在的英雄会被杀害,但是群体不会,永远会有人代替另一个人站出来,来拯救亟须被点醒的民族。北岛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他承担着民族的使命感,想在特殊年代,用诗歌发出与时代相抵的最强音,用诗歌来激起民众心底的理性。所以他以文为戈、以诗为盾,将自己的诗歌化身为一个个英雄,用呐喊来复苏人的理性。   三、找寻悲观中的光明——对希望的渴求
  虽经动乱年代,北岛的诗歌一直在批判、审视现实,他是一个孤独的悲观主义者,但他更像一个寻求光明的悲观主义者,盼望在孤独中找到伙伴,在沙漠里寻到绿洲。在一次访谈中,北岛提到:“我们当时几乎都在写离愁赠别的旧体诗,表达的东西有限。而郭路生诗中的迷惘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萌动了写新诗的念头。”郭路生的笔名是“食指”,其诗歌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他的态度就像代表作《相信未来》一般:“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而北岛就是被食指这般鼓舞人心的积极乐观态度所打动,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漫漫长路。如同盲人虽知光明难寻,却还是渴望见到春天里的色彩一般,北岛经历了无望的时期,心中更憧憬着有希望的年代到来,《八月的梦游者》集中体现了北岛的这一精神:“熄灭已久的灯塔/被水手们的目光照亮/照亮的是八月/八月的集市又临霜降/海底的石钟敲响/敲响,掀起了波浪/八月的梦游者/看见过夜里的太阳”。石钟敲响了新时代的第一声,在黑暗中摸索已久的人们梦中出现过的太阳即将升起。虽然这首诗用了荒诞的手法,升起的不是凌晨而是黑夜里的太阳,但依旧能窥见诗人经过压抑的时代后即将迎来蓬勃新时代的激动。
  在经历了一个荒谬的时代之后,被现实打击的人们包括诗人,依旧不停歇地找寻那点希望,尽管那点希望是“夜里的太阳”。在《零度以上的风景》中,北岛写道:“是笔在绝望中开花/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是爱的光线醒来/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这首诗就像极夜后升起的太阳,告诉人们痛苦与迷茫过后必将迎来曙光与希望。这首诗一改以往作品的阴郁沉顿,充满了积极乐观、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如果绝望中的笔也能开花,那不用担心等不到零度以上的风景,更不用担心等不到迷茫过后的光明与希望。
  经历痛苦的人没有将自己龟缩起来,也没有困在书房自怨自艾。北岛在经历痛苦后仍然选择接受苦痛、寻求希望,甚至愿意走向痛苦,他在《走向冬天》中说:“走向冬天/唱一支歌吧/不祝福,也不祈祷/我们绝不回去/装饰那些漆成绿色的叶子”;他也愿意在《红帆船》里“就让我们面對着海/走向落日”。北岛在被时代所殇后,还愿拿起桌上的笔来描写自己梦中的乌托邦。北岛的诗歌虽然带有显著的悲观主义情绪和悲壮感,但却传达出一种甘愿为之牺牲的英雄主义,以及近乎执拗地追寻迷惘中的光明的精神,让人即使身在黑夜中也愿意去找寻太阳。
  北岛被海浪击中过,也被剥去过尊严与自由,他对现实怀有质疑、抱有审视,却仍然心怀一群英雄,甚至像那些英雄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民族和时代呐喊,以唤醒每一个有理性的人、守护每一个人的尊严,为他们维护着不知何时会来,却一定会升起的太阳。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我不感到困倦  星星点点的亮光沉酣在黑暗里  休眠的乡音以词语的形式呢喃在耳畔  盈盈月光下  村落幽幽闪光  如蓝田的玉 镶在眼前的空气里  它有喧闹的声音  所以远行人无法入睡罢?  它是黑眸般深邃的池塘  它是散着腐旧气息的石板桥  远行人若归家  变成纯真的少女  抚摸挽起的发髻  记忆是燃烧的纸片  纤维飞在潮湿的空气里  飞入湛蓝的云海和巍峨的群山  飞入烟火气的灶台  灶台里的风暴 
期刊
罗德森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面临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危机。他自诩克制沉稳、专一情深,是男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是女人口中的模范丈夫,从幸福起点出发,人生的每一条轨迹理应在他的意料之中向某个方向延展。他还记得自己和友人创办的小工作室赚得第一桶金时的意气风发,和妻子漫步于傍晚的滑铁卢大桥时空气中的甜蜜雀跃,女儿出生时不安分的小脚丫传达到他掌心的温暖……  然而昔日的种种美好都碎裂成片。第一条裂痕是从生意上
期刊
绚烂的阳光像一块斑斓的彩绸飘荡在商业街上,我被人流裹挟着走进了一个门店,映入眼帘的全是柳条编制的柳笼等农业用品和工艺品,抚摸、端详,听着店主滔滔不绝的介绍,突然勾起了我儿时跟着姥爷编柳笼的记忆……  姥爷家住在县城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地形以丘陵为主,收入以种植苹果、桃等水果为主,基本属于靠天吃饭,难保温饱,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谋生。  春天时,柳树多且茂盛,在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下,没几天就枝繁叶茂
期刊
初冬时节,同学们迎来了“独秀之夜——校园里的诗朗诵晚会”。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写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活动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的新诗作品,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化生机与精神活力,增强对诗歌艺术魅力的体验效果,营造书香和诗意的校园文艺生活氛围,2020年11月10日,由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广西师大文学院新诗创作与研究中心、望道记录社共同策划、联袂举办的“独秀
期刊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和父母的缘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从最初的揽入怀中到放下行走,再到后来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回忆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对孩子的爱,从未停止;给孩子的爱,一生不求回报。  童年的记忆模糊而又深刻,或许很多个童年的片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但影响一生的关键时刻,或温暖,或冷漠,却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幸福的人,可以用童年改变
期刊
到现在,我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要驻足,久久地张望……  这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情。那时,这里是一座快要荒废了的公园,杂草丛生,枯黄欲凋。那交错疯长的草根上裹满了灰尘,一张锈迹斑斑的长椅在草丛旁孤零零地立着。一到傍晚,特别是要下雨的时候,这里便光线陡黯,黑压压的一片,凄神寒骨,异常萧索,还时不时传来几声凄惨的鸟叫。可天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温柔的阳光就像一层薄纱,轻轻地搭在长椅上,铁红色的锈斑倒也能折射
期刊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恒常的价值,主要因为其文章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以及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文体创新。而在鲁迅之后,萧红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萧红继承和发展了鲁迅的作品风格,对广袤黑土地上麻木的人们进行了批判,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芸芸众生相,尤其是对那个时代女性普遍存在的悲剧性命运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述。  一、对于麻木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的小说大部分是以“看客”
期刊
苏童的小说中充满着审美心理的内蕴,首先是阴影原型的显现,他在童年时期和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成为阴影原型埋在心底。受此影响,苏童小说中的多数人物也受到了阴影的“诱惑”而变得扭曲,暴露出人性的黑暗;除此之外,他笔下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系列小说塑造的是一种文化空间,而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情感。本文从荣格的阴影原型说以及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来分析苏童及其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阅读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了,这些语言有着新颖、幽默、灵活的特点,受到新媒体使用者的青睐,但也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不仅
期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时,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中,在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下,知识分子在努力探索社会历史的转型方向。知识分子对国家与个人出路的迷茫和探寻,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较多“零余者”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亦被时代赋予鲜明烙印。在国际文学界中,“零余者”形象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因此诞生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