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展开,我国对口译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期待不断攀升。英语口译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专业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双语转换应用能力之外,还需要拥有创新素质,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才能满足行业和就业的需求。
关键词:行业素质 就业需求 创新型口译人才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领域的对外活动中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使就业市场对口译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保定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优势,正处于扩大开放合作,进行城市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时期,其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随涉外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增多。信息化的覆盖使我们不再缺乏知识和信息,而是亟待驾驭知识和信息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口译人才最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高校的口译教学无疑在口译人员和口译市场之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衔接者的角色。
二、口译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合格的口译人员不仅从数量上非常短缺,而且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际化的大都市。河北省高校中最早是河北师范大学在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允许成立翻译系的高校,并开设口译方向,继而其他重点综合院校英语专业也陆续开设了口译课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口译课程设置已经出现口、笔译,口译选修等多元化趋势,译者职业化趋势逐步加强,市场对创新型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新世纪的英语口译人才培养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成为口译人才生存、发展、做出成果的重要保证。创新型英语口译人才模式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即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我国高校口译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课程设置缺乏总体规划,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大纲性指导,口译培训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脱离,课外实践环节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以致许多口译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水平和口译能力,却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需求,在进行口译过程中会出现语言文化知识储备匮乏,思维能力不够灵活以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培养满足行业和就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口译人才成为促进经济繁荣发展道路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立足行业与就业需求,推动保定市高校创新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课程目标定位。口译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不同语言符号之间进行转码的活动过程。它的行业特点要求口译人员除了要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基本技能外,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因此,口译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语言教学的课程教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具有其特有的行业标准和就业素质要求。该课程要以行业素质标准为指导,以就业市场为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能力过程中,着重实践,努力创设仿真的口译训练环境,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巨大优势,灵活设计职业口译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口译知识与技巧融会贯通,并分别通过专业评价和职业评价给予学生合理的意见与建议,提升他们专业和职业的素养。
2.课程体系设置。口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口译技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反复试验训练,最终形成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口译技巧,并且使这种技巧在实践中实现多个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口译也是一种瞬时性很强的过程,紧张的现场氛围和各种突发情况都要求译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良好心态及应变能力和技巧。而由于口译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也要求译员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因而,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能够符合口译行业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且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口译人才,我市各高校口译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与本校强势学科,确立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在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围绕不同专项能力的培养构建以模块教学为中心连贯的课程体系,如低年级的语言基本技能模块,高年级的口译专项技能训练模块,毕业班的口译系统实践模块等,各个课程模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述知识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样化的语言交际任务,以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课下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发布视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并设计在线试题,基于项目的小组在线讨论等作为教学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系统的口译能力训练。
3.在职业口译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是创新型口译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口译的实现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进行的。说话人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进入到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给译员的口译行为提供丰富的情景信息。因此,真实场景的口译实践能够对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高校可以利用京津冀地区巨大的口译资源优势,和外事部门及商务部门保持联系与人才培养合作,争取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各种赛事的翻译、志愿者服务以及到涉外企业进行兼职和实习的机会,进行实战演练,或是参加比赛与各位同行同学切磋交流,甚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量身设置口译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创建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等。此外,我市高校口译专业还可以聘请京津冀高校和企业界有相关经验的口译从业人員,将实际口译案例引入课堂,将口译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中,口译教师也可以即时了解市场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行业、就业的双重要求。
4.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口译教师素质。口译教学准入门槛高,专业性强。作为一种职业,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行业要求。没有真正从事过口译实践,就无法具备当口译教师的能力。世界上知名的口译教学机构都采取了校内外组合的师资开放培养模式。因此,保定市高校可以邀请一线口译工作者来校讲学或安排学生赴校外翻译机构实习,或是直接聘请职业译员担任口译教师,这样不仅解决了校内优秀口译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把最新的口译案例和实战经验带进来,内化为自身的师资力量。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口译教师提供访学的机会,通过与专业翻译院校、翻译机构的接触和交流,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从而为口译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实战资源。
参考文献:
[1]谢力,常丽娟.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7).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基金项目:2015年度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5ZR025.
关键词:行业素质 就业需求 创新型口译人才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领域的对外活动中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使就业市场对口译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保定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优势,正处于扩大开放合作,进行城市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时期,其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随涉外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增多。信息化的覆盖使我们不再缺乏知识和信息,而是亟待驾驭知识和信息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口译人才最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高校的口译教学无疑在口译人员和口译市场之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衔接者的角色。
二、口译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合格的口译人员不仅从数量上非常短缺,而且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际化的大都市。河北省高校中最早是河北师范大学在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允许成立翻译系的高校,并开设口译方向,继而其他重点综合院校英语专业也陆续开设了口译课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口译课程设置已经出现口、笔译,口译选修等多元化趋势,译者职业化趋势逐步加强,市场对创新型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新世纪的英语口译人才培养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成为口译人才生存、发展、做出成果的重要保证。创新型英语口译人才模式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即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我国高校口译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课程设置缺乏总体规划,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大纲性指导,口译培训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脱离,课外实践环节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以致许多口译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水平和口译能力,却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需求,在进行口译过程中会出现语言文化知识储备匮乏,思维能力不够灵活以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培养满足行业和就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口译人才成为促进经济繁荣发展道路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立足行业与就业需求,推动保定市高校创新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课程目标定位。口译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不同语言符号之间进行转码的活动过程。它的行业特点要求口译人员除了要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基本技能外,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因此,口译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语言教学的课程教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具有其特有的行业标准和就业素质要求。该课程要以行业素质标准为指导,以就业市场为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能力过程中,着重实践,努力创设仿真的口译训练环境,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巨大优势,灵活设计职业口译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口译知识与技巧融会贯通,并分别通过专业评价和职业评价给予学生合理的意见与建议,提升他们专业和职业的素养。
2.课程体系设置。口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口译技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反复试验训练,最终形成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口译技巧,并且使这种技巧在实践中实现多个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口译也是一种瞬时性很强的过程,紧张的现场氛围和各种突发情况都要求译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良好心态及应变能力和技巧。而由于口译内容题材包罗万象,也要求译员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因而,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能够符合口译行业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且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的口译人才,我市各高校口译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与本校强势学科,确立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在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围绕不同专项能力的培养构建以模块教学为中心连贯的课程体系,如低年级的语言基本技能模块,高年级的口译专项技能训练模块,毕业班的口译系统实践模块等,各个课程模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述知识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样化的语言交际任务,以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课下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发布视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并设计在线试题,基于项目的小组在线讨论等作为教学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系统的口译能力训练。
3.在职业口译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是创新型口译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口译的实现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进行的。说话人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进入到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给译员的口译行为提供丰富的情景信息。因此,真实场景的口译实践能够对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高校可以利用京津冀地区巨大的口译资源优势,和外事部门及商务部门保持联系与人才培养合作,争取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各种赛事的翻译、志愿者服务以及到涉外企业进行兼职和实习的机会,进行实战演练,或是参加比赛与各位同行同学切磋交流,甚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量身设置口译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创建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等。此外,我市高校口译专业还可以聘请京津冀高校和企业界有相关经验的口译从业人員,将实际口译案例引入课堂,将口译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中,口译教师也可以即时了解市场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行业、就业的双重要求。
4.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口译教师素质。口译教学准入门槛高,专业性强。作为一种职业,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行业要求。没有真正从事过口译实践,就无法具备当口译教师的能力。世界上知名的口译教学机构都采取了校内外组合的师资开放培养模式。因此,保定市高校可以邀请一线口译工作者来校讲学或安排学生赴校外翻译机构实习,或是直接聘请职业译员担任口译教师,这样不仅解决了校内优秀口译师资不足的问题,还把最新的口译案例和实战经验带进来,内化为自身的师资力量。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口译教师提供访学的机会,通过与专业翻译院校、翻译机构的接触和交流,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从而为口译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实战资源。
参考文献:
[1]谢力,常丽娟.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7).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
[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基金项目:2015年度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5ZR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