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音乐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体现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让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学评价具有综合性等,才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建立多元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多元性,开始把教学目标定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如我在音乐欣赏时,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音乐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目标的表达顺序上,将原来的知识、技能、态度改为态度、技能、知识。可见,对学生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已提升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性
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实践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性能生成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宽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在音乐教学方法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1、让生活进入音乐,营造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大的作用。如在教学《知了》一课时,我抓住了学生十分喜爱小动物、昆虫这一特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了解知了的特点、生活习性,并用录音机把生活中知了的叫声录下来,在课堂上应用,并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让活动进入音乐,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想象、解释,来渲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表现人的个性。所以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表演等)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如我在上欣赏打击乐《鸭子拌嘴》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并表演出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鸭子们要去河里捕鱼,在去的路上你说你今天一定捕得多,我说我捕得多……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我被他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位协助者,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集体主义观念。
3、把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带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享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融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
如我在教完《大鹿》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创编表演,各组学生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色彩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表演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体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理解、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三、综合性的音乐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自信创新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好几首歌,不必学习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落后生”产生不满,认为老师偏心眼、不公正。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
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只有不断去探索,去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时代和不断变化的音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展开想象创新的翅膀,自由地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才可以使我们祖国的栋梁们幸福的像花儿一样快乐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曹小妮.《试论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行政版)》. 2009年第Z2期.
[2]李长虹.《让“育人”的花儿在音乐教学中绽放》.《中国教师》? 2010年第S1期.
一、建立多元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多元性,开始把教学目标定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如我在音乐欣赏时,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音乐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目标的表达顺序上,将原来的知识、技能、态度改为态度、技能、知识。可见,对学生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已提升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性
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实践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性能生成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宽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在音乐教学方法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1、让生活进入音乐,营造音乐教学空间
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较大的作用。如在教学《知了》一课时,我抓住了学生十分喜爱小动物、昆虫这一特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了解知了的特点、生活习性,并用录音机把生活中知了的叫声录下来,在课堂上应用,并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让活动进入音乐,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想象、解释,来渲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表现人的个性。所以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表演等)通过音乐活动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如我在上欣赏打击乐《鸭子拌嘴》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根据音乐创编故事,并表演出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鸭子们要去河里捕鱼,在去的路上你说你今天一定捕得多,我说我捕得多……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我被他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深深折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位协助者,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集体主义观念。
3、把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带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享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融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
如我在教完《大鹿》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创编表演,各组学生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色彩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表演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体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理解、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三、综合性的音乐教学评价,激发学生自信创新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好几首歌,不必学习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落后生”产生不满,认为老师偏心眼、不公正。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
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只有不断去探索,去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时代和不断变化的音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展开想象创新的翅膀,自由地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才可以使我们祖国的栋梁们幸福的像花儿一样快乐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曹小妮.《试论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行政版)》. 2009年第Z2期.
[2]李长虹.《让“育人”的花儿在音乐教学中绽放》.《中国教师》? 2010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