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分久必合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g795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局面。这个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
  我今天要讲的斯诺,不是在我们北大未名湖边上长眠的那位埃德加·斯诺,是C.P.斯诺。这位斯诺是一个剑桥大学毕业的物理学家,也还是一个小说家。到今天为止,他的小说在文学史没有留下什么影响,他在分子物理学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影响,他最有名的事是他跳出山门来,1959年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后来就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正式出版,这就是所谓的斯诺命题。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基本素养,他们使用的研究工具,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局面。而这两个阵营的人又相互鄙视,相互看不起,甚至就不屑于去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话。这个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
  
  20世纪的两大典型案例
  
  我们今天看来,斯诺命题,也就是两种文化的割裂现象,从20世纪初开始,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条非常醒目的线索。多少著作,都是围绕着两种文化的割裂和互相制衡而展开的。
  两种文化的分裂在20世纪以两个典型案例为代表。一个是1923年发生在北京,跟北大有关,掀起的有关科学的论战。另一个发生在1993-1996年,从美国开始,蔓延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1923年的那场科学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最高水准的较量。高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可以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讨论这样一个高度。它对于巩固新文化的果实和塑造更具有前沿意义的文化形态具有重大意义。可惜由于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后面这一目标未能实现。
  我们这些人,从受到五四影响的新青年那一代,一直到当代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无不对持文化保守立场的这些玄学鬼嗤之以鼻。但是当今的现实无不显示出他们的有些担心不无道理。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仍旧是今天我困惑我们的一个重要话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另一种声音,不要完全不顾及人家的说话立场,考虑他们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当年论战的双方主将都受过西方学术思潮的熏陶。那么他们论战的焦点可以归结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是非,以及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由于双方的教育背景不同,又恪守师训,不懂也不屑于弄懂对方的话语立场,因此科学论战可以称得上是斯诺命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1993年到1995年发生在西方的那场科学大战,是由一位叫苏克尔的科学家引起的。苏克尔非常不满一些搞文化研究的一些人的胡言乱语,写了一篇文章,用很古怪的题目,叫做《超越边界,通向量子引力的变形解释学》。专门选择后现代主义所熟悉的语言,引用他们大师的经典篇章,去向一家文化的权威刊物投稿。那些搞文化研究的人如获至宝,两位主编没做仔细审查,就排版发表。然后苏克尔就发表文章说:你们没看出来,我通篇都是在胡说八道。这个就闹得很大了,很多人都介入。科学家都叫好,说这是太好了,早就看不惯那些文化学者胡说八道。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两种文化的鸿沟。
  的的确确,那些文化阵营的人中,有一些没有受到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玩弄一些词藻,科学家非常反感。这也是上个世纪末两种阵营的冲突尖锐的原因。
  但是到了今天,新的形势使得我们想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特别是“9·11”之后整个社会情绪都在变,还有没有制衡极端的霸权的力量存在?对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如何才能与民主主义相区别?如何理解与全球化同步前进与把握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与解决全球化掩盖下的不公,如何避免地域的、宗教的冲突演化为世界大战?特别是诞生于二战之后的人文学派是否还能够找到生存的理由,或者说他们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如何才能制衡科学的霸权,是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1世纪应是人文学家与科学家合作的时代
  
  下面顺便谈一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谓的科学禁区问题。前面我引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科学家、工程师他们的道义责任是非常非常沉重的,因为发展大规模破坏武器的科学手段来源于他们。有一位我最心仪的英国科学家,应该说最有人文倾向的科学家,叫戴森,他说国际生物学界有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功绩,就是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从未推动过生物武器的发展,甚至他们还说服那些已经开始制造生物武器的国家全面停止并销毁库存的生物武器。假设物理学家也带头来停止发展核武器,然后又说服他们政府销毁库存核武器,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好啊。不过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几年后美国就遭到袭击。
  生化武器被叫做第十一种灾难,它不但伤害人的呼吸系统,而且使人们皮肤都会烂掉。这种武器的知识叫做致毁知识。我同意我的一个同事的观点,我们不能阻止致毁知识的出现。只要有商业利益,就有人做。因为科学没有终境,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优先权。学界的约束没有法律效应,我们看看多么可悲。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科学的负面效果我们连提都不能提吗?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付出代价的行为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做?我的结论是,现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加速度,已经使人类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生死关头,寂静的春天说不定哪天就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所以人文学家和科学家应该合作,制止那些可能危害人类生存的事情。问题是应该讨论的,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克隆人对人是没有伤害的”这样的声音现在也非常强烈。我想21世纪的文化应该是一种整合的形态,综合的形态,这相当程度上要取决于对斯诺命题的理解。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科学史的功能不单是书写学科的发展历程,更主要是给民众提供更加均衡,更加完备的科学的信仰。
其他文献
2月5日,几位巴基斯坦少年参加了在卡拉奇街头举行的反印游行。与些同时,他们的同龄伙伴正在还击印度黑客的进攻。  现实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剑拔弩张,虚拟世界中,两国黑客已经开战。  当全球的目光都被伊拉克和朝鲜的核问题吸引时,曾经也因核问题热闹一时的印巴倒是风平浪静。但自2003年新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网络“核战争”,便在这一对老冤家之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场由印度黑客率先发起的网络大战,不仅使印度与
期刊
电影《钢琴家》里那个才华横溢的钢琴家的悲剧,是从戴上了一只象征犹太人的蓝星袖标开始的,而一位名叫孙志刚的青年,则因没有暂住证,惨死广州  如果没有非典这件事,一位名叫孙志刚的青年的死,恐怕要成为时下关注度最高的社会新闻之一了。  简单的背景是,孙志刚没有暂住证,被广州警方查出,结果,在收容期里莫名而死。后续的新闻是,警方允诺赔偿2000元,家属不干,要追究个水落石出。顺带说一句,我不喜欢有些媒体的
期刊
北京四个大型垃圾填埋场中,阿苏卫填埋场肯定已经发生泄漏,地下水污染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北京有90%以上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是不可能得到净化的,这会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拿着对北京市几个大型垃圾填埋场附近地下水污染状况的检测结果,这位专家的语气中充满忧虑。  2002年,北京市市政管委会委托包括这位专家在内的一个研究
期刊
中产阶级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肯定不是农业社会的面貌,不是吗?  如果说去年是“小资当道”,那么今年的媒体热点就是“中产期待”——中国年轻一代的城市人口正在一个互联网的枕头上,做着中产阶级的梦。  年轻人没有钱,只能“小资”,中年人事业有成,应该可以“中产”了。这样的观点不仅社会学者们认为“靠谱”,似乎连社会大众也可以接受了。  本月8日,按照官方的假日规定,人们刚刚过了春节回到工作岗位第一天上班。
期刊
一谈到拉动“内需”的潜力如何开挖,某些专家学者很自然地就会用到“居民储蓄”这项指标。新华网2月6日报道,去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有学者分析说,“超储蓄”增长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首先应归因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去年由于公务员增加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长等因素,使中国人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单纯从理论上讲,这种分析没有问题,但稍微结合一下
期刊
艾琳·柯林斯是女性中的骄傲,她是世界上第一位驾驶航天飞机的女宇航员和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机长。她领导的“亚特兰蒂斯”号原定于3月1日升空,因“哥伦比亚”号坠毁事故而推迟。  作为宇航员同行,这次航天灾难对艾琳造成的震惊和悲痛尤其巨大,不过她表示,她和其他机组成员还是随时待发。
期刊
在侯宝林、刘宝瑞、张寿臣和高英培几位大师之后,相声界的最后一位国宝级人物也驾鹤而去:马三立2月11日清晨在天津去世,享年90岁。  浩荡的送葬队伍表达了民众对这位相声大师的爱戴。随着马三立先生的仙逝,单口相声后继乏人便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期刊
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恶意纵火案中的罹难者亲属在地铁总站悲痛欲绝。左侧是严重烧毁的车厢。  火灾在当日上午10时左右发生,首先从一列有6节车厢的列车燃起,随后又点燃一列从对面站台驶来的列车。由于事故地点位于市中心,因此也一度导致地面交通瘫痪。至19日,已经证实伤亡人数为:死亡125人,受伤138人,另外有314人下落不明。  事发2小时后,56岁的犯罪嫌疑人金某被警方抓获。调查中,这名有精神障
期刊
“压岁钱就是我们的年终奖。”  今年春节,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传统习俗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压岁”价码越来越高,功能也越来越多。
期刊
“天价豪宅惊现XX”,一段时间来,类似报道常可见诸各地媒体。“豪宅风”不仅在国内一些主要城市愈演愈热,且有向中等城市蔓延的趋势。  时下的这股豪宅热主要映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越建越多。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别墅项目就已超过150个,总建筑面积突破千万平方米,供应量达到4万多套,而且今年还将有30余个别墅项目投入开发。  二是越卖越贵。前不久,位于上海乌鲁木齐路、长乐路口的“汇贤居”一套复式豪宅,卖出了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