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法知识教学之我见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语法知识教学几乎被遗忘,语法知识教学存在着困惑。怎样扭转这种状况?本文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挥之不去的困惑
  2010年的中考已硝烟散尽,紧张忙碌的神经在暑假里得以松弛,然而在轻松的同时,中考备战与中考阅卷过程中留下的困惑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修改病句”是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虽然分值不大,但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学生得分较低的知识点。就淮安市而言:2009、2010两年,该题型的得分率仅为49.8%和52.4%,在二十一道题目中,得分率是最低的。
  这样低的得分率,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是因为在中考备战过程中,通过平时的练习、试卷的统计分析,已经知道这是学生的一个弱项,所以花费了足够的时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课前的“一课一句”改病句活动、修改病句专题讲座、近年中考病句专项练习等等,本以为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在此类题型上得分率较低的情况会有较大的改观,然而中考结束后,学生的反馈情况仍然让人失望,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这样的结果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完成修改病句的方法依然停留于仅凭“语感”的层面,他们现有的语文知识中关于句子结构的语法知识几乎为零,能有这样的得分率已经是难为孩子们了。
  面对如此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二、语文教学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深受这句话的影响,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要不要教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知识有没有用等问题上存在着普遍的困惑。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教材中没有明晰的体系。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细心梳理七到九年级六册书中的“语法知识”,我们发现涵盖了以下内容:词的分类(七下)、短语结构(八下)、单句成分(八下)、复句类型(九上)(注:苏教版中涉及的修辞知识以及其他语文知识限于本文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这四项语法知识是以“附录”的形式在课本中呈现出来的,与之相对应的语文实践性的练习则散布在六册书的许多角落,如七上第二十三课练习四(圈点形容词)、七上第八课练习二(“连”)、七下第二课练习三(句式特点)、八上第十一课练习三(圈点动词、形容)、八下第六课练习(句式训练)等等,将专题知识与实践性练习对照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语法知识的专项教学与实际训练之间是脱节的,甚至是颠倒的。这大概是应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的需要吧。
  其次,教学中缺少系统的安排。正因为上述原因,一线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对许多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的教学缺少系统的安排。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而言,调查统计后发现,约五分之一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能够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安排专门的课时,按年级组织相关的语法知识学习,并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内容。另有五分之一的老师虽没有计划,但在教学中为解决具体问题,会适时地组织一些语法知识的教学。其他五分之三的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既没有教学经验又没能循环教学熟悉教材,也没有谁指导他们该在何时何处教授何种语法知识,所以他们只能对语法知识不闻不问,出现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高耗低效的教学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面对困境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何去何从?笔者认为:
  一是要加强教材建设。既然有用,既然要教,教材就不应该回避。教材中应把各个阶段学生应该了解甚至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并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相对应,形成明晰的体系。这样,一方面避免语文教师把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老师以选择的空间,让他们适时地组织相关语法知识的教学。
  二是广大语文教师不能等、靠、要,毕竟教材的编修不是我们说了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先行动起来,吃透初中全部教材,了解语法知识的编排体系,既要做到整体把握,又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并通过分布于课文中的练习加以训练,扎实地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目前,在教材的编写尚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能通过随机教学的方式,就某一单元中出现的一类语法采用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积少成多。同时,在不同的学段,要单独安排课时,利用语法知识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应该具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对每位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想,这样的语法知识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法知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僵死的语法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他们良好的语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使他们不出现或少出现语病,从而切实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一个理念:课堂是活动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生命的。而思品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精神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更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定或寻求适应课堂教学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理解国家政策,应用知识分析时事事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成才创业必需具备的基础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所有小学课程中,它的课时数最多,工具性最强,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最大。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
期刊
学习注意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他们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在书本、教师等教学过程中,是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的现象,如:说小话、东张西望、打瞌睡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者表面上不说、不动、然而目光呆滞,人在教室,心飞千里,想与学习无关的事。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下降,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内注意力。  一、严肃课堂纪律,约束
期刊
【摘要】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创造力对一个人能否做出突出成就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本文试在概述创造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性人格;智力;培养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探索未知世界而共同和谐发展、共同开启心智、开发潜能的过程。教师作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个性化的人放在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人自身主动性的发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对《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学习感悟。  一、强调阅读的兴趣  关于兴趣,“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期刊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及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
期刊
有位作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一位命题专家读完之后大加赞赏,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了几个题目让作家回答,结果作家的回答与专家所给的参考答案相差甚远。是作家理解有问题吗?文章是他写的,他不理解谁理解?那么是专家理解错了吗?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具有此等头脑理解力也会出错?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期刊
词义具有两重性,即概括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灵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精确性和模糊性、词内义与词外义。充分理解词义的这种性质并将之贯穿到语词的释义过程中,能够使词义解释更加准确、科学。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高中)的文言文注释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注释,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解释和说明,因此,在说解词义时不但要对词的表面义即文章中使用的意义进行准确的说解,还要揭示词语中所包含的
期刊
传统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会,而不是关注学生会学。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满腹经纶的书生,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谐发展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