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废墟为伴》:一封写给考古学家的情书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追踪遗迹、重现历史的跨时空侦探。在一砖一瓦和尘土泥沼中寻找属于过去的真相。他们学识渊博,四海为家,甘心忍受颠沛流离和超低收入,却享受于每一次发现成果的巨大成就感。他们是你不了解的“考古人”。
  一封写给考古学家的情书,带你重回考古现场,重新发现考古学家们的奇闻异事与真实生活。
  《与废墟为伴》
  LIVES IN RUINS
  「未读·探索家」系列
  [美]玛丽莲·约翰逊 著
  342页 49.8元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你以为的考古学家——工作比《古墓丽影》更刺激,经历比《夺宝奇兵》更浪漫。他们畅游世界各大博物馆,掌握着人类远古时代神秘的信息,像探索未来一样探索失落的历史真相。
  现实中的考古学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挖土,下水捞宝,居无定所、入不敷出,随时都可能失业睡纸箱,但为了梦想永远坚持。
  这是一本让你看过之后笑中带泪的书,这是一本颠覆过去刻板印象的书。他们不是盗墓贼,不会随便挖点什么就发大财,也不会有事没事就去打僵尸。他们不害怕毒蛇猛兽,面对小小飞虫却落荒而逃;他们天生浪漫,四海为家,能徒手复原千年前传说中的美酒,但迫于生计可能在自行车店打零工。
  本書作者玛丽莲·约翰逊拜访多位考古学家,与他们一起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忠实记录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带读者重新认识真实的考古学家。
  本书作者玛丽莲·约翰逊,她曾在《生活》《时尚先生》及《户外》杂志担任资深编辑(Photo by archaeologist Joan B. Connelly)
  国内专家评论
  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原总编辑葛承雍教授:
  这部书以废墟遗迹引导考古学科前沿,史学紧跟寻找独特答案,既将丰厚的古典遗产激活在旧城故都中,又将绵长的精神遗泽塑造成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本书启发人们重拾对历史造物的信仰与谦卑,面向世界运用考古成果对话多元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真正的考古人许宏:
  这是本好书。
  走近了真实的考古学家的作者,对这群颇具神秘色彩的人做了细致、准确而生动的描写。富于情节性的纪实笔法,相信能够大大满足你的好奇,增益你的知识。其中话题涉及中国,也会让你感到亲切。
  这的确是一本写真正考古学家的好看的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编审:
  “折戟沉沙铁未销,谁人磨洗认前朝。”在生活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种地的,仔细一问是考古的;他们常年与废墟为伴、与遗迹为友;他们的生活里少了点苟且,多了些诗和远方;他们的工作既有耕耘者的艰辛,又颇富探险家的悬念;伴随古墓废墟的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请跟随《与废墟为伴》,听一位追踪四年的女子如是道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研究员:
  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作者,关于考古学家探索人类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科普读物!本书表现的睿智思想、思辩逻辑、生动文字、引人入胜情节,让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作者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松林泥炭地进行法医考古学发掘(Photo by forensic anthropologist Kimberlee Sue Moran)
  国外媒体评论
  玛丽莲·约翰逊的这本书非常有趣,她亲身参与考古发掘,把她所遇到的考古学家的奇闻异事记录了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就像是一封写给考古学家的情书。《夺宝奇兵》点燃了许多考古学家的激情,而《与废墟为伴》很可能会激发新一代人的热情。
  —— 《出版人周刊》
  作者问答
  Q
  能跟我们说说你专注于报道考古学家,亲身参与考古工作,和写出这本书的动力吗?
  A
  我小时候就想要参加这样的挖掘工作了。要是我物理学得再好一点,我大学就去学考古学了,但我对考古的兴趣一直未减。正在这时一本考古学的书籍引起了我的出版商的注意。我在其中看到了实现我童年梦想的机会。我想要前往异域,想要了解古代的世界。很幸运,我遇到的考古学家都是很棒的老师,他们说的故事特别精彩。他们的那种自由自在,那种对世界的浓厚兴趣是会传染的,他们也让我爱上了捕捉、保护过去的时光。
  Q
  如今,有很多关于盗墓的小说和电影,不了解真正的考古工作的人们可能就会认为考古学家就是盗墓贼。你怎么想呢?
  A
  如果你在真正的墓穴中参与过真正的考古工作,就再也不会管考古学家叫盗墓贼了。我观察到的考古学家,都对墓葬充满尊敬。他们不是为了寻宝,不会偷走墓穴里的东西去市场上卖钱。他们只想收集过去的信息。被盗掘的古墓对他们来说就是灾难,并不仅仅因为里面的东西被偷走,还因为这些开掘会毁坏关于历史和祖先的线索。
  Q
  现在,有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对考古有兴趣,你对这些想要“与废墟为伴”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吗?
  A
  考古学,和医学一样,需要书本教育和亲手参与的工作齐头并进。我认识的考古学家,他们会花费大量的空余时间,志愿参加挖掘工作,在历史遗迹为别人当向导、翻译,学习其他时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还会逛博物馆,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尽力去参与当地的考古工作。学习考古最重要的是一名好的导师,好的导师可以传授给你必需的经验,还能带你进入遗迹。在世界各地,有各种活动旨在让志愿者参与实地考古的工作。最后,只有一些极其有决心的人能成为职业考古学家,大部分人都只是参与业余考古工作,或者是当个帮忙保护人类历史的志愿者。
其他文献
摘要:农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乃至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从投入的特点上看,结构也不尽合理。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而增加对农业的投必须符合WTO规则,因此在WTO框架下用好绿箱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支持的政策结构,是今后我国农业投入政策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农业投入
期刊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和人力资本结构将要发生重大改变,持续地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并改进其质量,有赖于是否具备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可以提高投入产出比,并且有可能产生递增的人力资本扩散和带动效应;提高劳动力素质,不仅是中国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根本出路,而且有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社会公平。  关键词:小康社会;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摘要:南宁市要在广西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文章分析了南宁市扩大开放的机遇与优势,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南宁;扩大开放;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叩4—1494(2003)01—0095—03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种类多、频次高、损失重的国家。抗灾救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取得最佳的救灾效果,在突发性灾害救济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伦理原则有:生命关怀优先性原则;损失最少化原则;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原则;尊重灾害知情权原则。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  关键词:灾害救济;伦理原则
期刊
最近,关于国博与故宫双双牵手互联网两巨头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一边是沉稳内敛的博物馆,一边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产业,画风如此不同,到底如何成为了朋友?这一系列堪称突破“次元墙”的新闻事件背后,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扬帆起航的博物馆与互联网的友谊之船,能否碧海航波?且听@懒鱼不惑 继续为大家带来“旁观者”系列↓  @懒鱼不惑/文  六个月之前,也就是在2016年的1月,我曾划拉了一篇《看上去很美——一个外
期刊
摘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为拓展人的生命空间,让人们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新人。创建的核心是提高学习力。学习力的形成源于文化积蕴,以深厚文化为根基培育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学习力,并促其转化为创新能力,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生命空间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4)01—0083—03
期刊
摘要: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这要取决于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而言,“比较优势战略”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应采取“赶超战略”。“后发优势”理论是其理论基础,正确地选择与确立主导产业是其实现的关键。我国当前已经具备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赶超战略;后发优势;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考茨基最先提出灌输概念的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分别先于考茨基提出和使用过灌输概念。  关键词:考茨基;灌输概念;错误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3)02—0059—03
期刊
好书推荐:《博物馆展览精品解析2014》  今天你被“2015十大精品展览”刷屏了吗?这项由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启动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备受文博系统内外瞩目的知名文化品牌,成为全国博物馆界翘首以盼的一项殊荣,越来越多的人士把它比作中国文博界的“奥斯卡奖”。  那么,这些获奖展览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策划、外联、运输、布展、宣传……展览背后的策展人们,又有哪些宝贵经
期刊
早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收藏家就开始收藏自然界中的珍玩奇物,并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魔力,比如治病疗伤、延年益寿、促进生育和生殖能力,等等。到16世纪和17世纪,收藏逐渐朝着研究的方向发展,也为科学家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物证,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石头、矿产、化石、壳类生物、解剖学和植物学中的标本以及制成标本的动物和鱼类等。如今在全世界都广受欢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正是以其丰富而迷人的收藏,不断引诱着人们的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