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规划的宏伟目标。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广泛参与机制、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等措施,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将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实施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重大发展举措。
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也是第22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上,国家贫困县总数是592个。在有贫困县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以云南为最多,73个;陕西和贵州次之,均为50个。2015年,全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六省(区)的贫困人口分别都在500万以上。到2014年底,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近4个百分点。全国有3917个村近380万人用不上电,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精准脱贫是近期搞好全国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方法,是贯穿于整个扶贫攻坚全过程的基本要求。精准识贫,是做好扶贫攻坚的基础和前提。在精准扶贫上,要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对贫困户逐一摸底,搞准贫困户的户数、人口和致贫原因,建档立卡,防止漏报、瞒报和底数不清、对象不准等问题的发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果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择法,该扶持的扶持,该搬迁的搬迁,该兜底的兜底,真正扶到点上,帮到根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精准脱贫上,要按照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的要求,长计划,短安排,仔细算清楚目标账、任务账、项目账、时间账、资金账、工作账,将各项扶贫任务细化、具体化,做到时间倒逼、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确保每年减贫任务的如期完成。
精准扶贫的通用方法是: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经济社会亟待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策略是: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老化严重,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成为影响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因此,要在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的同时,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体规划、重点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硬环境”,逐步做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位”,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大力推進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期间,应根据贫困地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全国建设15.2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
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水库加固、堤坝建设、江河流域治理)已纳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但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需要引起关注和尽快落实。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
保证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速农产品电商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逐步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置换等政策手段,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关注和切入贫困地区居住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农村书屋、乡村医生、义务诊治、免费体检等形式组织实施。
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革命老区突出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民族地区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体育竞技项目开发;边疆地区突出异域风情文化旅游、体育运动项目开发。
支撑体系必须完善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方面,要强化和依托政策保障措施。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可借用的金融投资工具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国债贷款、众筹、股票上市等。可运用的基金有: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农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养老产业基金、旅游产业基金等。
盘活土地资源。优先保证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贫困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支持力度,允许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的方式进行补偿;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地分享开发收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教育扶贫力度。这要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人民群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断穷根、富长久。
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健全广泛参与机制。
积极倡导并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着力做好东部资金、市场优势与中西部劳动力、原材料资源的对接;做好党政机关干部挂职锻炼与基层组织人才需求的对接;做好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实训实习与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衔接;做好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供给与大型国有企业消费的对接。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現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创新参与模式,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信托基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重点发挥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管理等行业和领域专家学者、退休干部的余热和潜能,全面做好扶贫工作。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广泛参与机制、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等措施,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将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实施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重大发展举措。
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也是第22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上,国家贫困县总数是592个。在有贫困县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以云南为最多,73个;陕西和贵州次之,均为50个。2015年,全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六省(区)的贫困人口分别都在500万以上。到2014年底,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近4个百分点。全国有3917个村近380万人用不上电,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精准脱贫是近期搞好全国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方法,是贯穿于整个扶贫攻坚全过程的基本要求。精准识贫,是做好扶贫攻坚的基础和前提。在精准扶贫上,要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对贫困户逐一摸底,搞准贫困户的户数、人口和致贫原因,建档立卡,防止漏报、瞒报和底数不清、对象不准等问题的发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果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择法,该扶持的扶持,该搬迁的搬迁,该兜底的兜底,真正扶到点上,帮到根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精准脱贫上,要按照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的要求,长计划,短安排,仔细算清楚目标账、任务账、项目账、时间账、资金账、工作账,将各项扶贫任务细化、具体化,做到时间倒逼、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确保每年减贫任务的如期完成。
精准扶贫的通用方法是: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经济社会亟待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策略是: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老化严重,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成为影响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因此,要在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的同时,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体规划、重点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硬环境”,逐步做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位”,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大力推進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期间,应根据贫困地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全国建设15.2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
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水库加固、堤坝建设、江河流域治理)已纳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但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需要引起关注和尽快落实。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
保证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加速农产品电商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逐步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置换等政策手段,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关注和切入贫困地区居住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
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农村书屋、乡村医生、义务诊治、免费体检等形式组织实施。
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革命老区突出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民族地区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体育竞技项目开发;边疆地区突出异域风情文化旅游、体育运动项目开发。
支撑体系必须完善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方面,要强化和依托政策保障措施。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可借用的金融投资工具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国债贷款、众筹、股票上市等。可运用的基金有: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农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养老产业基金、旅游产业基金等。
盘活土地资源。优先保证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贫困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支持力度,允许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的方式进行补偿;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地分享开发收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教育扶贫力度。这要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人民群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断穷根、富长久。
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健全广泛参与机制。
积极倡导并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着力做好东部资金、市场优势与中西部劳动力、原材料资源的对接;做好党政机关干部挂职锻炼与基层组织人才需求的对接;做好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实训实习与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的衔接;做好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供给与大型国有企业消费的对接。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現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创新参与模式,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信托基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重点发挥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管理等行业和领域专家学者、退休干部的余热和潜能,全面做好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