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语文课堂应怎样提问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wor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值得探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良好的课堂提问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又可检测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正常运转。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了解学生,提问要有层次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启发我们: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而“跳一跳摘不到果子”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不用跳也能摘到果子”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进而抑制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从纵的方面,考虑到学生由于年级、年龄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从横的方面,考虑到同年龄、同班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知识面的宽与窄,被问时的心理状态等。从而在提问时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力求做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了解教材,选择问题是关键
  教师的提问,应力求抓住课文的关键性内容,突出问题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力求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才能选准突破口。
  备课时对每一节课应弄清在什么地方发问,什么时候发问,抓住教学关键处、教材的重点处、知识的难点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在阅读分析时,抓住重点字词,或抓住重点句段,进行辐射全文或全段的讨论,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只要抓住“雪中送炭”、“唯一”、“刚强”、“代价”、“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等词句进行发问,辐射全段或全文,那么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主要事件的体味,思想感情的渗透便可水到渠成。
  三、问题明了,学生透彻理解
  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清楚无误,使学生透彻理解,回答时才能有的放矢。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总结时问:“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本意是让学生体味蟋蟀的勤劳和顽强的毅力,但问题表述不明确,学生的思维被引到歧路上去,如果把“靠的是什么”改为“说明它具有什么精神”,学生的回答便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四、创设提问情境
  1、创设矛盾情境——设置疑点。设置矛盾情境是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的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时故意设置矛盾,引起学生的争论或造成概念、认识上的冲突。下面的谈话就是一个例子:
  师:你知道“牺牲”是什么意思吗?
  生:牺牲就是死了的意思。
  师:噢?那么,有人病死就是牺牲啦?
  生:不对,牺牲就是被别人杀死的意思。
  师:所有被人杀死的人都算牺牲吗?
  生:不能算。
  师:为什么呢?
  生:牺牲是指被敌人杀死,是好人死在坏人手中。
  师:由此说来,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抗敌死了,就是“牺牲”了?
  生:对。
  可以看出,在教师故意设置的矛盾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逐层激起。此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以明确的答案。学生的认识在教师一步步揭示的矛盾中不断争论,逐步前进。疑点得以顺利解释,并且终生难忘。
  2、激发求知欲望——设置难点。
  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如果学生利用旧知识(绿色)来理解“绿”的意思,显然行不通。那么,“绿”在此句做什么词用?又怎样解释呢?这个新的用法和解释就是学生的未知问题(难点),它必将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便可理解掌握。
  除此之外,提问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动态,注意问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的语言声调,教态风度等也不可忽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而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无不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观察的兴趣 
期刊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习惯。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
期刊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小学低年级语文写字练习存在着抄写量大、内容重复、形式枯燥、评价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我认为,应该对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进行改进,使它成为适应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使学生爱写字、写好字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下入手:  一、巧妙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1、故事激趣。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例如讲“草圣张芝临池学书”、“王献之研尽十八缸墨汁”的故事,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诗言志,诗传情,语言凝炼,魅力无穷。搞好古诗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下面本人就怎样搞好古诗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用心讲述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先讲故事: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
期刊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应达到3500个左右,小学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到1800个左右。由此可见,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识字内容也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搭建识字平台,提高识字的
期刊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
期刊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我们农村教师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作制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
期刊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应该顺应学生的意愿,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
期刊
语文学习,能力是根,育人是本,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的发展,才是教育教学中具有启迪意义的闪亮点。这一切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主体参与的环境,营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妙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