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关系,在关系中理解意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本文以“认识乘法”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认识乘法”是乘法启蒙教学的一个重要单元,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理解乘法概念的意义。因此,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一关键特征的整体建构,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乘法概念可以理解为“求几个几的简便运算”,其中“几个几”和“简便”是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与范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乘法的关键特征,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春天到了,小青蛙们都来到草地上玩游戏,多开心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青蛙?(课件出示“小青蛙游戏”情境)
  生1:5只。
  师:5只小青蛙一共有几条腿呢?
  生:有20条腿。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4条4条数出来的。
  生2:我是通过4 4 4 4 4=20算出来的。(师板书)
  生3:我是这样算的:4 4=8,8 4=12,12 4=16,16 4=20。
  生4:我的算法跟他不一样:4 4=8,8 8=16,16 4=20。
  师:为什么只算到20呢?
  生6:因为每只青蛙有4条腿,一共有5只青蛙,所以一共有20条腿。
  师:1只青蛙有1个4条腿,也就是4条腿;2只青蛙有2个4条腿,也就是8条腿;3只青蛙有3个4条腿,也就是12条腿;4只青蛙有4个4条腿,也就是16条腿;5只青蛙有5个4条腿,也就是20条腿。
  师:小青蛙腿的总数和哪两个数有关呢?
  生7:和一只青蛙的腿数有关。
  生8:还和青蛙的只数有关。
  生9:只要知道青蛙的腿数和只数,就可以算出总数。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5只青蛙一共有几条腿”,我们可以用“4 4 4 4 4=20”表示,还可以用“4×5=20”来表示。[在4、5、20之间添加“×”号和“=”号)
  师:这种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认识乘法”)
  师:中间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我们把它读作“乘”。乘号前面的4表示什么呢?
  生10:表示每只青蛙有4条腿。
  生11:还表示相同的加数是4。
  师:乘号后面的5又表示什么呢?
  生12:表示一共有5只青蛙。
  生13:表示有5个4相加。
  师:对!乘号前面的数表示相同的加数是几,乘号后面的教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它们都叫乘数。我们把得出的结果,也就是等号右边的数叫“积”。(学生复述各部分名称)
  师:“4 4 4 4 4=2n”和“4×5=20”,你喜欢哪一种算式?
  生14:喜欢“4×5=20”。
  师:为什么?
  生14:因为它写起来更简便。
  师:好,乘法其实就是求“几个几”的简便运算。
  ……
  反思:
  1 在教材处理上整体把握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
  “简便”和“几个几”都是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形成乘法概念均需要把握这两个特征。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由相同加数累加个数的“多”引发学生“烦”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新的运算方法的心向,自然引出乘法概念的学习。这种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简便”。不可否认,乘法最初的确是因为同数累加次数的冗长而产生的一种简便记数方式,比较符合人类知识的发展规律,但是今天的乘法已并不仅仅是连加的简便运算。例如,在分数乘法或小数乘法中,就没有连加的意义。学生在教学条件下形成概念,并不等同于人类乘法概念形成的简单复演。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简记形式”层面上,很容易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乘法或小数乘法时的障碍。例如,产生乘法就是相同数连加的错觉,容易造成“乘法的积一定不会小于被乘数”的误解。因此,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更强调引导学生重点体验乘法概念的关键特征“几个几”,然后才关注乘法的“简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中体悟“每只青蛙的腿数”、“青蛙的只数”与“青蛙腿的总数”之间的对应共变关系,再将之抽象为“相同加数是几”、“几个相同的加数”及“积”的关系,最后抽象为“乘法为求几个几的简便运算”。在此过程中,学生同样理解了乘法与相同加数累加的关系,还通过对“几个几”的强化,为“倍的认识”作了孕伏,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或小数的乘法和两种除法(等分除、包含除)提供了知识的同化点。显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处理与把握,不仅考虑到了学生当前学习整数乘法的需要,还考虑到了今后学生学习分数或小数乘法以及除法的需要,甚至考虑到了今后函数关系的需要。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数与代数的整体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2 左教学过程中整体引导乘法概念的意义建构。
  概念建构,实质上是学生借助于知识的平台建构自己概念的过程,概念意义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离水平的思维活动实现,贯穿这一过程的是有意义情境的创设、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和高质量沟通的组织。传统教学法深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喜欢依据“小步子”原则,将总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如根据情境列出加法算式、找出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数出算式中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围绕这些子目标,教师又设计出许多相应的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待学生回答正确后方进入下一环节。这种线性的程序式教学方法环环相扣、结构严密,便于操作,但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元素与元素、元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则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从整体出发设计主问题。如:“5只青蛙有几条腿?”“小青蛙腿的总数和哪两个数有关?”“你为什么喜欢乘法算式?”……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思维,能促进学生产生真正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领悟乘法概念所依赖的数理逻辑关系。从更深层次讲,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将问题有效解决,又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成一定的思维模型,以便将来能处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正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这种大问题意识体现的是教师整体的教学观,是教师对教材高水平把握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教育智慧提升的具体表现。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可能性”一课,其不同教法引起了我的深思。  【片断一】师:今天我们做一次摸球游戏。(拿出两个装有乒乓球的袋子)我这里有两个袋子,里面装有乒乓球,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每人可以摸三次,摸到黄球次数多的为胜。(活动开始,两位学生分别从两个袋子里摸球。第一位学生摸了三次,都是黄球,大家都很兴奋。第二位学生摸了三次,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大家都叹了一口气,很是遗憾。)  师:为什么会出
画家简介:  徐白一,字古沙,号天佐人客,195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  1993年3月在长春举办“徐白一师生工笔花鸟画展”;2011年11月于珠海大香山美术馆举办“徐白一国画精品展”;2014年7月于纽约黄氏艺廊举办“旷古高原·细笔畅神——徐白一工笔山水画展”;2019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美长白·情系平原
前不久,留学生俞宙正在写给家人留学后的第一封家书,他在信中表示深悔在国内没有好好打下“国学”的底子,“出了国门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在世界上这么有地位,身为中国人,如果在面对外国朋友提问的时候无法回答,真是件无法原谅的事情。”  俞宙于2019年8月从上海复旦附中毕业,到国外留学。他在来信中说,整个班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向他打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强烈
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中情境创设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畫家简介:王振羽,青年书画家。出版文集《境庐集》《滦阳王振羽三十以前旧学三种》以及画集多种。系列作品“意象禅林”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王振羽诗词作品:  《潭柘寺》  殿宇楼台列似麻,松荫柏影漫枝桠。老龙未缚金鸱镇,石鲤来投赤甲奢。顶礼王孙今去远,舍身公主未还家。一叹国师姚广孝,衲衣袖里动杀伐。  《法源寺》  古柏萧萧遮地荫,燕都名刹掩重门。汪汪法海心源内,历历尘劫幻化身。钟鼓不惊名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教师A: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屏幕上出示一个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P88~89。  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镜头回放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  生:“找规律”。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屏幕上写着“找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