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态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及情态意义做出过解释和归纳,但多数都聚焦于语义范畴。本文拟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出发,分别讨论情态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内涵。情态的语义内涵包括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情态的语用内涵则包括其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具体语境的结合。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政治题材电视剧《纸牌屋》中人物对话中的情态。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情态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语义层面,语用层面的情态意义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认为情态是一座跨越语义与语用的桥梁,为情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纸牌屋》;情态;语义;语用
一、引言
情态最初是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引入古典哲学的概念,随后被引入逻辑学及语言学。因情态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语言学界关于情态的研究众说纷纭。以Lyons、Palmer等为代表的传统语义学较早地对情态进行了研究,该领域对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的划分影响最为广泛;在语用学领域,Verschueren、Maalej也对情态进行过研究,主要观点是情态是一种自然的语用现象(Verschueren,1999:1)。从情态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情态的研究多数关注情态的语义范畴,汤敬安、施兵等少数学者关注了情态的语用范畴。另外,这些情态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单一孤立的视角。
本文认为情态具有语义特征与语用特征交差的特点。情态既包涵语义层面的意义,又裹挟了一些语用特征。本文首先解释了情态的语义内涵,即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接着分析了情态的语用特征,从三方面阐释了情态的语用功能: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因素对情态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影视剧《纸牌屋》中人物对话的情态应用实例。最后,得出情态一方面归属于语义范畴,另一方面又受语用因素制约的结论。
因此,分析情态意义不能将语义和语用剥离,而应该从语义与语用两个角度共同探究情态意义。本文对情态的研究采取了多角度结合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情态使用的涵义和目的,而且促进了情态的多维研究。
二、情态的语义分析
普通语义学层面上,Lyons、Palmer等语言学家对情态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对自己所说话语的态度和意见(Palmer, 1986: 16)。情态是多义的,它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Lyons, 1977:45)。他们的观点一直是情态研究的主流观点。Lyons认为情态可以分为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两大分支。这种情态的划分是被普遍接受的。
(一)认知情态
认知情态表现说话人对真实世界的判断。认知情态用来把命题表达得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李战子,2002:75)。例如:
1.He must be the bride’s father.
这句话中的情态由情态动词must体现,表达了说话者依据自己的知识对某一场景或人物的判断。must表示出说话人很确信他发出的命题,认为这个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认知情态中,不同的情态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信任度和可能性。情态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使用情态动词,还可以通过“certainly”、“probably”、“likely”、“possibly”等情态副词来体现。例如:
2.She probably went to the airport.
情态副词“probably”承担了该句的情态意义,表示在说话人的认知里,基于某种对世界的认识,She went to the airport的事件有一定发生的可能性。
(二)道义情态
道义情态与责任、义务或许可有关,反映说话人对事件发生的愿望期许(Nuyts,2001:25)。道义情态体现了说话者对道德、义务的确信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因此,不同于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例如:
3.Students should obey the school rules.
在这句话中,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的就是道义情态。根据社会常识,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被视为一种义务,是应该要履行的。如果说话者是老师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它还体现了说话者的权威性。除此之外,道义情态还体现在表达允许或禁止的话语中,例如:
4.You can leave now.
情态动词can表达了允许的道义的情态。在说话者对于当前场景的社会认识中,听话者可以离开。这种情态一方面展现了说话者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说话者的权利。
认知情态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意识,是基于其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做出的判断或推测;道义情态是发话人基于心中的道义对具有道德义务的主体做出的具有意愿性的判断。然而,这种分类有时候是模糊的, 如情态动词can既可以表示能力,属于认知情态;也可以表示允许,具有道义情态的内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认识情态还是道义情态,语义学范畴认为情态主要通过某个特定的词,如情态动词,传递出来,所以对情态的分析也就集中于词义和句义层面的剖析。实际上,“情态是多义的”和“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的模糊性”这两种语义情态观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语用学的知识解释。
三、情态的语用分析
从情态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词义句义不能解释全部的情态使用。语用因素渗透在情态使用的方方面面,借助语用知识分析情态有助于全方位理解情态意义。语用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话语背后所隐含的人际互动的目的,这与说话人通过情态传达自己的信念和意愿相呼应。此外,语用研究还关注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因此,语用能给一词多义和语义演变提供統一的解释,发现其中的规律(Sweetser,1990:10)。正是因为语用与情态具有上述相关性,所以语用理论适用于情态动词的分析。本章将从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三个角度分析情态的语用功能。 Peter是一位议会议员,有酗酒的恶习,因酒后驾车被拘捕。Francis将其从警察局救出,欲利用Peter为自己效忠,否则就将其酗酒驾车被捕的丑闻公之于众。
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F: You seem far too relaxed.
P: I’m not.
F: You shouldn’t be.
从语义的角度讲,Francis的最后一句话显然是道义情态,shouldn’t代表说话人基于道义对听话者要做的事情的判断。但是如果简单地把这句话当作表示义务的道义情态就会使其失去应有的语力和效果。前文提到,无论是使用情态还是对情态进行解码,都离不开对说话双方的评估,话语参与者的身份背景构成了语境的一部分。在此对话发生的场景中,说话人Francis的身份是党鞭,而且抓住了听话人Peter的软肋,所以Francis占有明显的会话优势。在这样的语境下,地位高、权威大的说话人发出的道义情态就更像是一种命令行为,带有威胁的语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态既属于语义范畴,又属于语用范畴。依据词义和句义分类的情态研究是语义性质的;超越词句层面研究情态的言语功能和目的是语用性质的。语义层面的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可以借助语用观点丰富其内涵;语用层面的理论可以在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中得以体现。语义的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与语用的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及具体语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情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探索情态意义犹如探索人的思维,叫人游离于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李基安,1999),而语义与语用相结合的方法恰好为探索情态意义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Cole, P. and Morgan J. l. (ed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Saeed, J. I. Semantics [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3]Lyons, J.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Nuyts, J. Epistemic Modality,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A Cognitive- pragmatic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1.
[5]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6]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y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 李基安.情態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 [J].外国语,1999 (4):9-19.
关键词:《纸牌屋》;情态;语义;语用
一、引言
情态最初是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引入古典哲学的概念,随后被引入逻辑学及语言学。因情态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语言学界关于情态的研究众说纷纭。以Lyons、Palmer等为代表的传统语义学较早地对情态进行了研究,该领域对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的划分影响最为广泛;在语用学领域,Verschueren、Maalej也对情态进行过研究,主要观点是情态是一种自然的语用现象(Verschueren,1999:1)。从情态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情态的研究多数关注情态的语义范畴,汤敬安、施兵等少数学者关注了情态的语用范畴。另外,这些情态的研究多采用的是单一孤立的视角。
本文认为情态具有语义特征与语用特征交差的特点。情态既包涵语义层面的意义,又裹挟了一些语用特征。本文首先解释了情态的语义内涵,即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接着分析了情态的语用特征,从三方面阐释了情态的语用功能: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因素对情态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影视剧《纸牌屋》中人物对话的情态应用实例。最后,得出情态一方面归属于语义范畴,另一方面又受语用因素制约的结论。
因此,分析情态意义不能将语义和语用剥离,而应该从语义与语用两个角度共同探究情态意义。本文对情态的研究采取了多角度结合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情态使用的涵义和目的,而且促进了情态的多维研究。
二、情态的语义分析
普通语义学层面上,Lyons、Palmer等语言学家对情态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对自己所说话语的态度和意见(Palmer, 1986: 16)。情态是多义的,它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Lyons, 1977:45)。他们的观点一直是情态研究的主流观点。Lyons认为情态可以分为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和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两大分支。这种情态的划分是被普遍接受的。
(一)认知情态
认知情态表现说话人对真实世界的判断。认知情态用来把命题表达得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李战子,2002:75)。例如:
1.He must be the bride’s father.
这句话中的情态由情态动词must体现,表达了说话者依据自己的知识对某一场景或人物的判断。must表示出说话人很确信他发出的命题,认为这个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认知情态中,不同的情态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信任度和可能性。情态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使用情态动词,还可以通过“certainly”、“probably”、“likely”、“possibly”等情态副词来体现。例如:
2.She probably went to the airport.
情态副词“probably”承担了该句的情态意义,表示在说话人的认知里,基于某种对世界的认识,She went to the airport的事件有一定发生的可能性。
(二)道义情态
道义情态与责任、义务或许可有关,反映说话人对事件发生的愿望期许(Nuyts,2001:25)。道义情态体现了说话者对道德、义务的确信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因此,不同于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例如:
3.Students should obey the school rules.
在这句话中,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的就是道义情态。根据社会常识,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被视为一种义务,是应该要履行的。如果说话者是老师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它还体现了说话者的权威性。除此之外,道义情态还体现在表达允许或禁止的话语中,例如:
4.You can leave now.
情态动词can表达了允许的道义的情态。在说话者对于当前场景的社会认识中,听话者可以离开。这种情态一方面展现了说话者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说话者的权利。
认知情态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意识,是基于其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做出的判断或推测;道义情态是发话人基于心中的道义对具有道德义务的主体做出的具有意愿性的判断。然而,这种分类有时候是模糊的, 如情态动词can既可以表示能力,属于认知情态;也可以表示允许,具有道义情态的内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认识情态还是道义情态,语义学范畴认为情态主要通过某个特定的词,如情态动词,传递出来,所以对情态的分析也就集中于词义和句义层面的剖析。实际上,“情态是多义的”和“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的模糊性”这两种语义情态观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语用学的知识解释。
三、情态的语用分析
从情态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词义句义不能解释全部的情态使用。语用因素渗透在情态使用的方方面面,借助语用知识分析情态有助于全方位理解情态意义。语用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话语背后所隐含的人际互动的目的,这与说话人通过情态传达自己的信念和意愿相呼应。此外,语用研究还关注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因此,语用能给一词多义和语义演变提供統一的解释,发现其中的规律(Sweetser,1990:10)。正是因为语用与情态具有上述相关性,所以语用理论适用于情态动词的分析。本章将从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三个角度分析情态的语用功能。 Peter是一位议会议员,有酗酒的恶习,因酒后驾车被拘捕。Francis将其从警察局救出,欲利用Peter为自己效忠,否则就将其酗酒驾车被捕的丑闻公之于众。
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F: You seem far too relaxed.
P: I’m not.
F: You shouldn’t be.
从语义的角度讲,Francis的最后一句话显然是道义情态,shouldn’t代表说话人基于道义对听话者要做的事情的判断。但是如果简单地把这句话当作表示义务的道义情态就会使其失去应有的语力和效果。前文提到,无论是使用情态还是对情态进行解码,都离不开对说话双方的评估,话语参与者的身份背景构成了语境的一部分。在此对话发生的场景中,说话人Francis的身份是党鞭,而且抓住了听话人Peter的软肋,所以Francis占有明显的会话优势。在这样的语境下,地位高、权威大的说话人发出的道义情态就更像是一种命令行为,带有威胁的语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态既属于语义范畴,又属于语用范畴。依据词义和句义分类的情态研究是语义性质的;超越词句层面研究情态的言语功能和目的是语用性质的。语义层面的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可以借助语用观点丰富其内涵;语用层面的理论可以在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中得以体现。语义的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与语用的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及具体语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情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探索情态意义犹如探索人的思维,叫人游离于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李基安,1999),而语义与语用相结合的方法恰好为探索情态意义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A].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Cole, P. and Morgan J. l. (ed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Saeed, J. I. Semantics [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3]Lyons, J.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Nuyts, J. Epistemic Modality,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A Cognitive- pragmatic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1.
[5]Palmer, F. R. Mood and Mod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6]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y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7] 李基安.情態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 [J].外国语,1999 (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