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命运的一部分交给学生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寒假”之后,学生们回到了校园。同事们谈道,没有老师的督促,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可以认为未来教师这个职业是无可取代的。不过,我们还得具体来看。学生在家里线上学习效果不好,问题是他们离不开老师呢,还是离不开学校?在学校里,有教师,有同学,教师只是其中的一环——即使在这一环,也有可能是离不开教师这一群体,而不是某一个老师。
  由此我在想:在离开学生的这一段时间里,作为教师的自己又怎样了呢?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甚至不妨想一想,离开了学生,我们自身还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就我自己而言,假期的生活算是充实的。回老家探望父母,陪伴孩子,阅读写作……但是,我发现,“学生”其实没有离开过我,我的阅读与写作大多数都跟教育有关,跟师生之间的交往有关。不管学生在不在我身边,他们已然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生存背景。其实,这也一直是我不断自我追问的问题——如果离开教师这个职业,我生命的重心会不会失去平衡?答案是会。
  当然,这种情形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职业做久了,就不可避免地与之深度捆绑。如果把教学看作一种交往的话,那么,交往的对象、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地改变交往的双方。刚教书的时候,我自觉是“孩子王”,总觉此后的人生定然阅世浅薄。后来渐渐注意到课堂内外师生交往超越日常超越世俗的特性,人到中年之后,我愈加体会到其可贵之处:基于学生生命的相对单纯,创造一种朝向美好的人际关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在《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生命只剩下两年甚至更短。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死亡。幸运的是,这时,当年的一个学生——一名深历人世、对自己世俗功利的追求开始迷茫的学生——找到了他。他们相约每周的星期二,学生来看望老师,老师给学生授课。这样,因为学生的出现,莫里教授把对死亡的思考变成了一门课程,他“终身教师”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可以看出,好的教学关系,是可以超越世俗并引领世俗的生命体验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教师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什么?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学生依靠教师给分、评成绩——但教师依靠学生获得什么?”然后他答道:“用把我们的一部分命运放在学生手中的方式来教学是可能的,正如他们把命运的一部分交托在我们手中一样。”托付命运?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与学生生命的联结。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做到了。他曾是人生的失败者,满身疲惫,想永远锁上脑海中对音乐的梦想。到辅教院当代课老师的时候,他从孩子的带着“天堂记忆”的眼神和歌声中,找回了对音乐的热情。他不但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也释放出了自己音乐上的创造力,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或许,马修老师的经历有些特殊,我们大多数人并非没有出路而来教书的,很多人是自行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从这份自行选定的职业中,我们能有何获?《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事迹可以给予我们启迪。基廷老师本人也是在威尔顿中学严肃刻板的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回母校任教的时候,他用的却是与威尔顿中学的传统截然不同的方式教学。他的教学方式所带有的激情和強度,让人深受触动。我以为,这是他彻底反思了自己的教育经历的缘故。
  《阅读深动力》的序言中有言:“作为一名教育者,能观照呵护心中那位内在的小孩,就能延伸疼惜眼前的学生。”看到自己不堪的往昔在学生身上重现,这触发了生命曾遭受规训和遏抑的痛苦记忆,他因怜惜“内在的小孩”而疼惜学生。所以,这种经由自我反思而来的教学行为,显现出一种特别的张力,教师自身也因为这种反思性教学实践显现出生命的韧性和强度。经由教学,基廷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见证了青春生命应有的模样,也找回了人生的价值——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其他文献
读者说  我是一枚喜欢诗歌的高一女生。当然,也就是喜欢而已,并不会写,曾经尝试过,但那些长短句实在叫人不忍直视——连我自己都知道,那压根不是诗啊。所以,我给你们写信的目的也就很明晰了。没错,我想打听一下两个事情:第一,怎样才能写出好诗?第二,写诗能自学成才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该想办法去拜个师?(周静静)  编辑说  有人说,拜师学写诗不太靠谱,因为写诗是很讲究天赋的,能写出惊人诗章的都是“天才”
期刊
货币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正如中国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所说:“货币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历史。”  随着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货币制度甚至成了大国兴替的催化剂,人类对历史的理解也很难离开对货币制度的解读。  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解决了货币和货币制度问题,人类在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一次次不断地尝试和失败,对于货币制度构建,都具有无法替代
期刊
被人夸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到尴尬和害羞的人,隔着屏幕还好,假如是当面被夸赞,我总会一阵恐慌,无地自容,要么低头不语,要么极力掩饰:  “没有啦,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这次考的内容碰巧很简单。”  “我写得很差啊,还要继续努力。”  这是些连我自己都不大相信的套话,是中国人特有的谦虚的方式。如此贬低自己的价值,否认自己的努力,倒也不是虚伪,只是习惯性退缩,生怕显得太招摇,太骄
期刊
秦淮灯影,曲水游舟,暖风吹散六朝的烟雨,在游人的眼角,抹上一指红尘的艳色。金陵,应当是这样的艳丽无双,独占风流,如发间璀璨的点翠,如天上缠绵的红鸾。  那一眼,我避过了如此多情的绿水朱楼,却陷入寻常巷陌之中。  那年的初夏,朋友自国外回来,正巧因为课程间隙,我也有了个短短的假日。两人隔着屏幕,兴致勃勃地选着地方要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各种古城筛了一遍——她嫌人家模板化的商业运作,诸类游乐园被否
期刊
有人说,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1  暑期夏令营的第一天,李青北悄悄地带着雪花王混了进去。  雪花王是一条白皮黑边的蛇,无毒无害,又懒又馋,总是喜欢缩在椰子壳里睡大觉,是李青北最好的朋友。去新环境结交新朋友,怎么说也不能忘记老朋友,对吧?实在不行下午还能把它带回去。怀着这种想法的李青北,还非常贴心地给雪花王带了口粮——一只肥硕的小白鼠。结果他到的时候,教室里已经乌
期刊
说实话,我接到邀请的时候是非常意外的,因为咱们优秀的校友非常多,很多人比我优秀,比我资深。我确实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了我——一个网红。  我一直以为自己挺年轻,但前段时间我被邀请参加央视《夕阳红》的时候,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年龄进行了审视。接到今天活动的邀请,让我作为过来人分享经验,则是对我的第二次打击。  我相信每个毕业生可能都会问一个问题:到底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当教授解决生命科学中最有挑战的
期刊
1  我最早的记忆,是和我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  那时候,家里常常只有我们两人。有大雾的清晨,她带着我去田里干活,让我坐在田埂上等她。我就一直坐着,哪儿也不去。大雾中,一个邻居路过,问我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和谁来的,我说和奶奶,她在田里。  奶奶把种出来的黄瓜腌成咸黄瓜,把黄豆做成豆豉,我们吃了很多年。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奶奶用粉笔在地上给我画了一只小鸟。我非常惊讶,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画画
期刊
[知趣]  问:街上洒水车的背景音乐总是那几首老掉牙的曲子,让人听到耳朵起茧,试问这是全国统一的,还是有什么讲究?  答: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在我们的印象里,洒水车播放这类音乐,好像是不需要解释的,因为它们就是洒水车的标志啊,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播放别的音乐呢?比如,《流年》《红豆》。  有个说法是这样的:洒水车播放这类音乐的主要功能是提醒广大市民,“车来了,让一下”,就
期刊
稻草人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是四月。云淡风轻的早晨,它第一次目睹日出。它简直爱上了这里,它在麦田里待了一天又一天,认识了飞鸟,认识了田鼠,认识了会唱歌的小女孩。  一天天地看着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它觉得很幸福,但更令它幸福的,是它认识并深爱着的他们都在身边。  秋天过去了,冬天的迹象渐渐显露出来,风刺骨的寒。  过去常歇在自己肩上的候鸟仓皇南飞,投下的影子逐渐拉长,直至不見。它甚至来不及去问它们何时
期刊
台剧《想见你》中,2019年27岁的黄雨萱灵魂穿越到1998年的17岁女生陈韵如身上。两人长相一样,性格却大不相同,说话做事完全不一样。  陈韵如内向自卑,没有朋友,不善交际,暗戀着不喜欢自己的阳光男孩。她为妈妈从事的工作感到羞惭,经过妈妈工作的地方都低着头。父母离婚,都想带弟弟一起生活,她拼命乖巧努力,在爸妈心里的存在感却始终比弟弟要弱一些。  当黄雨萱的灵魂进入她的身体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