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标以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仍然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教师工夫下得很大,学生绞尽脑汁,效果仍不是十分显著。因此,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要对症下药,探究习作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写出简单的记叙文。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安排。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慧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高尔基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小学生习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悟生活。小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不注意积累生活实践素材,再加上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籍,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叙,有景可描,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其多进行阅读,广泛积累生活实践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宋代理学代表朱熹讲:熟读而精思,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学会实用,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达到“吾意所欲言,有真实感,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境界。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骆宾王《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一段时间进行演讲或结合每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享受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习作。学生有特别的想法,教师要舍得给予赞美,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准确、一句话说得通顺,我们都要像发现新大陆般地去夸奖,带着真诚的爱和惊喜,倾注你的满腔热情去夸奖。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各种途径。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组织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举办优秀作文展览;评选“作文明星”;利用班级报刊,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参加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享受更多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习作中培养“乐之者”尤为重要,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习作,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写出简单的记叙文。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没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安排。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慧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高尔基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小学生习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悟生活。小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不注意积累生活实践素材,再加上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籍,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叙,有景可描,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其多进行阅读,广泛积累生活实践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宋代理学代表朱熹讲:熟读而精思,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学会实用,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达到“吾意所欲言,有真实感,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境界。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骆宾王《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一段时间进行演讲或结合每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享受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习作。学生有特别的想法,教师要舍得给予赞美,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准确、一句话说得通顺,我们都要像发现新大陆般地去夸奖,带着真诚的爱和惊喜,倾注你的满腔热情去夸奖。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各种途径。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组织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举办优秀作文展览;评选“作文明星”;利用班级报刊,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参加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享受更多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习作中培养“乐之者”尤为重要,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习作,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