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言: 【睡得越晚,IQ越高】科学家研究研究发现,晚睡晚起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更聪明,记忆力更也更好。也就是说偏好夜间活动的人比日间活动的人更聪明。
真相是什么? 有人早起早睡,就像百灵鸟一样勤劳;也有人晚起晚睡,就像猫头鹰一样诡异。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但是,他们的智力会因此而不同吗?
案例:晓瑞从初一开始,放学以后都会和同学们去踢一会儿足球。上了高中以后,这个习惯也一直没有改变,但随着学业上的压力逐渐增大,晓瑞发现每天晚上学习的时间都不够用了,经常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总是感觉没睡醒,不想起床。妈妈叫了他好几遍,晓瑞才会掐着时间起来,匆匆忙忙洗漱了就往学校跑,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只好在路上买,然后在课余时间解决。妈妈怕长期这样下去,影响晓瑞的身体和他上午听课的效率。就劝说晓瑞以后改在周末去踢球,每天能早点完成学习任务,改掉晚睡晚起的习惯。可是晓瑞回答妈妈说,自己每天踢球也是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嘛。最重要的是,同学们都说,晚睡晚起的人要更聪明,班上好多同学都是12点以后才睡觉,没关系的。
琳琳也是晚睡晚起大军中的一员,这个习惯是历经多个寒暑假养成的,每到假期,琳琳就抱着电脑看韩剧,一看就看到凌晨2、3点,还欲罢不能,好好地过了一把韩剧瘾。第二天一下就睡到了11点,连早饭都省了,直接吃中午饭了。结果等到开学以后,这个生物钟就不太好调节回来了。琳琳想,反正想要得到好成绩,一定要多花时间学习。比起很多一到11点就犯困的同学们,自己睡不着反而是好事,拿这些别人睡觉的时间学习,成绩还能不提高吗?而且晚上的学习环境多好呀,静悄悄的,没什么能打扰到自己。而且琳琳以前在书里看到过“晚睡晚起的人智商高”,所以通过这样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是不是也能起到提高智商的功效呢?
一直以来,这条“睡得越晚,IQ越高”的流言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使得许多同学都有晓瑞和琳琳同样的心理,觉得 “晚睡晚起”不仅不算是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反而能让自己引以为豪:这说明自己聪明啊!甚至,还有人像琳琳一样,企图通过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来达到提高智商的目的。那么,晚睡晚起的人真的比一般人更聪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就这个疑问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猫头鹰跟百灵鸟之间谁更聪明,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跟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合作,招募了400名刚刚训练了6周的新兵。两名研究者测量了新兵们的昼夜节律得分、记忆力、敏捷性,结果发现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于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罗伯茨和基罗纳认为,晚起晚睡的人更聪明。不过,因为所选样本的特殊性,他们的结论能否得到足够多后续研究的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
8年后,也就是2007年,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比如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跨越性,猫头鹰型的人得分都要高于百灵鸟型的人,尤其在独创性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实质差距。该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19岁到76岁,具有相当宽广的年龄跨度。
除此之外,由博洛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法布里领衔的团队测查了1254名18岁到30岁大学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发现猫头鹰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右脑思考,强调直觉和综合,而百灵鸟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左脑思考,讲究逻辑和分析。通常来讲,创造性跟右脑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似乎都意味着晚期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或者说,智商高的人更能适应晚期晚睡的昼夜节律(这种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
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也许对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进化谜题:智力有什么用处?
长期以来,对智力起源的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界都是一块空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金泽哲在综合了所有早期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后,对智力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像其他进化心理学家一样,金泽哲认为心理跟生理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自然选择的环境是距今约250万年前更新世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在漫长的更新世中,反复出现的选择压力造就了许多内在的心理模块,它们嵌入人类的大脑中,高效而快速地处理许多人类祖先会反复遭遇到的相似问题:觅食择偶、躲避敌害、竞争地位、哺育后代,诸如此类。简单地说,我们具有的心理模块就像一把一把的钥匙,试图打开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锁。自然选择把能开锁的钥匙保留了下来,藏在人类的大脑中,当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些钥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问题出现了,要是人们遇到了萨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金泽哲认为,对于萨瓦纳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类大脑不具有相应的心理模块,就会遇到麻烦。不过,时势造英雄,智力这位英雄就开始登场了。智力也是一把钥匙,针对的恰恰是进化环境中不常见的非典型性问题。更进一步,金泽哲提出了他的假设,智力不影响进化环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但是影响不常见或非典型性问题的解决。
金泽哲的假设得到了某些研究者的支持。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利和盖瑞,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希和盖洛普,通过对各自收集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资料的分析,一致发现古人类的脑容量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泽哲采用了更多环境新颖性的指标(包括纬度、经度、以及经纬距离等),以192个国家的普通人为样本来确定这一因素跟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跟智力呈正相关的关系,从而支持了智力跟应对新环境或新问题有关的假设。因为新环境跟萨瓦那大草原的差异越大,早期迁徙至此的人类所遭遇的新问题就越多,而智力更高的个体则在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方面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揭开谜底: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金泽哲在2009年把自己的智力假设应用到昼夜节律方面,初步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在远古环境中,人类更多地是在白天进行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之下,夜晚可以说是一个人类进化上更新颖的环境。金泽哲认为鉴于夜晚是一种进化上的新环境,因此聪明的人更善于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在一项对美国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中,金泽哲测量了包括15197名18到28岁的学生首次参加研究时的智商,以及最后一次参加研究时的作息安排。控制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之后,结果和预期的一致:无论在周日还是在平时,智商越高的学生入睡时间越晚,起床时间也越晚。这些学生1994~1995年之间的智力水平跟他们2001~2002年之间的作息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不过,金泽哲也注意到,把各种因素控制之后,智商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了,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智商对作息时间的回归系数小于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假如两个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智商也只能解释两者之间少于万分之一的作息时间差异。因此,这个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智商的确影响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这种影响的直接效应是非常小的。
令人惋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晚起晚睡的人在智力和创造性上得分较高,不过这些优势似乎没有对他们的的学习成绩带来好处。相反,晚期晚睡跟学业成绩糟糕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2011年,来自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的贝索卢克通过对235名17~19岁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早起早睡的人更容易升入大学,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更好。这一结果被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普瑞克尔等人重复验证:对272名德国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早起早睡的孩子成绩更好,他们无论是在平均绩点方面,还是在数学或者语言学科方面,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晚起晚睡的孩子。这一结果在排除了其他因素之后依然成立,这些因素包括认知能力、责任心、认知需要、成就动机,以及性别。
除了这种小规模的调查之外,普瑞克尔等人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综述。他们运用元分析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作息早晚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能力以及学业成绩的整体关系,结果发现:晚起晚睡的人的确是在认知能力包括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更有优势,但是他们在学业成绩方面却相对落后,而早起早睡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整体而言相对落后,但是他们的学业成绩却相对比较优秀。值得注意的是,作息时间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相关总体较低,而跟学业成绩的相关总体较高。即便如此,作息早晚跟这些因素的相关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小的,因此作息早晚只能作为解释学习成绩不同的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普瑞克尔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作息时间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关系。陌生的黑夜环境,作为一种进化史上的新颖环境,需要具有更高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因而擅长在夜间活动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于早起早睡的孩子在白天的环境里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而晚起晚睡的学生则在白天没有精神,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自然难以出类拔萃。除此之外,晚起晚睡的孩子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也会影响他们对学业领域专注的投入。
理解晚起晚睡的意义
罗伯茨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跟智商高低之间的正相关,不过这些相关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到底是昼夜节律影响了智商高低,还是智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昼夜节律呢?从金泽哲的观点和研究来看,更准确的说法是聪明的人更擅长在夜晚活动。因此,夜猫子里面智商高的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多。但这个结论反过来就未必是对的了:晚起晚睡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因为导致晚起晚睡的因素多了去了。
鉴于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这可能意味着百灵鸟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变成猫头鹰。当然,他们也更不可能通过调慢自己的昼夜节律而提高智商。简单来说,就是夜晚更适合孤独,孤独就会引发独立思考,从而提升思维的活力与能力。但是因为拖延而晚睡,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应该怎样做
看来无论“晚睡晚起”还是“早睡早起”,均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晚睡晚起者,但这种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更多的晚睡晚起者就像晓瑞和琳琳一样,属于“社会养成性”。
在弄清楚了“晚睡晚起”和智商的关系之后,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对我们人类来说,人体的构造精密有序,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精确定时自动进行维护休整。顺应此时钟,身体的健康将得以保护。晚上11点至凌晨5点为身体各项器官的排毒时间,晚睡晚起将会使得整个排毒过程混乱。另外,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而且在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会明显增多,入睡后,生长激素才会慢慢分泌,并且逐步增多,直到入睡后7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如果70分钟后的几个小时内睡眠状态一直很好,生长激素就会持续保持较高的分泌量。这样,特别有利于增高。等到快要醒来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会越来越少,直到停止。
同学们在高中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得太晚,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身高是肯定的。即便不上课的时候在白天补足睡眠,效果也不如在晚上睡好的好。再者,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瘀滞,循环受阻,使得皮肤的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因而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颜色显得晦暗而苍白。尤其眼圈发黑,且易生皱纹。 经常睡眠不足,还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
“晚睡晚起”应该分两种情况处理。天生的晚睡晚起者,睡眠规律是由内在基因决定,可以遵循自身内在规律,只要保证睡眠时间与学习不冲突,就没有问题。如果强行纠正,效果反而不好。而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养成性”的晚睡晚起者来说,应该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努力去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真相是什么? 有人早起早睡,就像百灵鸟一样勤劳;也有人晚起晚睡,就像猫头鹰一样诡异。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但是,他们的智力会因此而不同吗?
案例:晓瑞从初一开始,放学以后都会和同学们去踢一会儿足球。上了高中以后,这个习惯也一直没有改变,但随着学业上的压力逐渐增大,晓瑞发现每天晚上学习的时间都不够用了,经常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总是感觉没睡醒,不想起床。妈妈叫了他好几遍,晓瑞才会掐着时间起来,匆匆忙忙洗漱了就往学校跑,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只好在路上买,然后在课余时间解决。妈妈怕长期这样下去,影响晓瑞的身体和他上午听课的效率。就劝说晓瑞以后改在周末去踢球,每天能早点完成学习任务,改掉晚睡晚起的习惯。可是晓瑞回答妈妈说,自己每天踢球也是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嘛。最重要的是,同学们都说,晚睡晚起的人要更聪明,班上好多同学都是12点以后才睡觉,没关系的。
琳琳也是晚睡晚起大军中的一员,这个习惯是历经多个寒暑假养成的,每到假期,琳琳就抱着电脑看韩剧,一看就看到凌晨2、3点,还欲罢不能,好好地过了一把韩剧瘾。第二天一下就睡到了11点,连早饭都省了,直接吃中午饭了。结果等到开学以后,这个生物钟就不太好调节回来了。琳琳想,反正想要得到好成绩,一定要多花时间学习。比起很多一到11点就犯困的同学们,自己睡不着反而是好事,拿这些别人睡觉的时间学习,成绩还能不提高吗?而且晚上的学习环境多好呀,静悄悄的,没什么能打扰到自己。而且琳琳以前在书里看到过“晚睡晚起的人智商高”,所以通过这样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是不是也能起到提高智商的功效呢?
一直以来,这条“睡得越晚,IQ越高”的流言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使得许多同学都有晓瑞和琳琳同样的心理,觉得 “晚睡晚起”不仅不算是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反而能让自己引以为豪:这说明自己聪明啊!甚至,还有人像琳琳一样,企图通过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来达到提高智商的目的。那么,晚睡晚起的人真的比一般人更聪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就这个疑问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猫头鹰跟百灵鸟之间谁更聪明,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跟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合作,招募了400名刚刚训练了6周的新兵。两名研究者测量了新兵们的昼夜节律得分、记忆力、敏捷性,结果发现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于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罗伯茨和基罗纳认为,晚起晚睡的人更聪明。不过,因为所选样本的特殊性,他们的结论能否得到足够多后续研究的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
8年后,也就是2007年,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比如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跨越性,猫头鹰型的人得分都要高于百灵鸟型的人,尤其在独创性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实质差距。该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19岁到76岁,具有相当宽广的年龄跨度。
除此之外,由博洛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法布里领衔的团队测查了1254名18岁到30岁大学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发现猫头鹰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右脑思考,强调直觉和综合,而百灵鸟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左脑思考,讲究逻辑和分析。通常来讲,创造性跟右脑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似乎都意味着晚期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或者说,智商高的人更能适应晚期晚睡的昼夜节律(这种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
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也许对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进化谜题:智力有什么用处?
长期以来,对智力起源的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界都是一块空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金泽哲在综合了所有早期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后,对智力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像其他进化心理学家一样,金泽哲认为心理跟生理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自然选择的环境是距今约250万年前更新世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在漫长的更新世中,反复出现的选择压力造就了许多内在的心理模块,它们嵌入人类的大脑中,高效而快速地处理许多人类祖先会反复遭遇到的相似问题:觅食择偶、躲避敌害、竞争地位、哺育后代,诸如此类。简单地说,我们具有的心理模块就像一把一把的钥匙,试图打开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锁。自然选择把能开锁的钥匙保留了下来,藏在人类的大脑中,当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些钥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问题出现了,要是人们遇到了萨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金泽哲认为,对于萨瓦纳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类大脑不具有相应的心理模块,就会遇到麻烦。不过,时势造英雄,智力这位英雄就开始登场了。智力也是一把钥匙,针对的恰恰是进化环境中不常见的非典型性问题。更进一步,金泽哲提出了他的假设,智力不影响进化环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但是影响不常见或非典型性问题的解决。
金泽哲的假设得到了某些研究者的支持。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利和盖瑞,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希和盖洛普,通过对各自收集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资料的分析,一致发现古人类的脑容量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泽哲采用了更多环境新颖性的指标(包括纬度、经度、以及经纬距离等),以192个国家的普通人为样本来确定这一因素跟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跟智力呈正相关的关系,从而支持了智力跟应对新环境或新问题有关的假设。因为新环境跟萨瓦那大草原的差异越大,早期迁徙至此的人类所遭遇的新问题就越多,而智力更高的个体则在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方面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揭开谜底: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金泽哲在2009年把自己的智力假设应用到昼夜节律方面,初步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在远古环境中,人类更多地是在白天进行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之下,夜晚可以说是一个人类进化上更新颖的环境。金泽哲认为鉴于夜晚是一种进化上的新环境,因此聪明的人更善于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在一项对美国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中,金泽哲测量了包括15197名18到28岁的学生首次参加研究时的智商,以及最后一次参加研究时的作息安排。控制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之后,结果和预期的一致:无论在周日还是在平时,智商越高的学生入睡时间越晚,起床时间也越晚。这些学生1994~1995年之间的智力水平跟他们2001~2002年之间的作息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不过,金泽哲也注意到,把各种因素控制之后,智商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了,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智商对作息时间的回归系数小于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假如两个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智商也只能解释两者之间少于万分之一的作息时间差异。因此,这个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智商的确影响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这种影响的直接效应是非常小的。
令人惋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晚起晚睡的人在智力和创造性上得分较高,不过这些优势似乎没有对他们的的学习成绩带来好处。相反,晚期晚睡跟学业成绩糟糕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2011年,来自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的贝索卢克通过对235名17~19岁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早起早睡的人更容易升入大学,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更好。这一结果被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普瑞克尔等人重复验证:对272名德国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早起早睡的孩子成绩更好,他们无论是在平均绩点方面,还是在数学或者语言学科方面,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晚起晚睡的孩子。这一结果在排除了其他因素之后依然成立,这些因素包括认知能力、责任心、认知需要、成就动机,以及性别。
除了这种小规模的调查之外,普瑞克尔等人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综述。他们运用元分析的方法,重新计算了作息早晚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能力以及学业成绩的整体关系,结果发现:晚起晚睡的人的确是在认知能力包括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更有优势,但是他们在学业成绩方面却相对落后,而早起早睡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整体而言相对落后,但是他们的学业成绩却相对比较优秀。值得注意的是,作息时间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相关总体较低,而跟学业成绩的相关总体较高。即便如此,作息早晚跟这些因素的相关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小的,因此作息早晚只能作为解释学习成绩不同的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普瑞克尔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作息时间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关系。陌生的黑夜环境,作为一种进化史上的新颖环境,需要具有更高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因而擅长在夜间活动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于早起早睡的孩子在白天的环境里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而晚起晚睡的学生则在白天没有精神,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自然难以出类拔萃。除此之外,晚起晚睡的孩子容易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也会影响他们对学业领域专注的投入。
理解晚起晚睡的意义
罗伯茨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跟智商高低之间的正相关,不过这些相关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到底是昼夜节律影响了智商高低,还是智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昼夜节律呢?从金泽哲的观点和研究来看,更准确的说法是聪明的人更擅长在夜晚活动。因此,夜猫子里面智商高的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多。但这个结论反过来就未必是对的了:晚起晚睡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因为导致晚起晚睡的因素多了去了。
鉴于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这可能意味着百灵鸟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变成猫头鹰。当然,他们也更不可能通过调慢自己的昼夜节律而提高智商。简单来说,就是夜晚更适合孤独,孤独就会引发独立思考,从而提升思维的活力与能力。但是因为拖延而晚睡,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应该怎样做
看来无论“晚睡晚起”还是“早睡早起”,均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晚睡晚起者,但这种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更多的晚睡晚起者就像晓瑞和琳琳一样,属于“社会养成性”。
在弄清楚了“晚睡晚起”和智商的关系之后,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对我们人类来说,人体的构造精密有序,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精确定时自动进行维护休整。顺应此时钟,身体的健康将得以保护。晚上11点至凌晨5点为身体各项器官的排毒时间,晚睡晚起将会使得整个排毒过程混乱。另外,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而且在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会明显增多,入睡后,生长激素才会慢慢分泌,并且逐步增多,直到入睡后7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如果70分钟后的几个小时内睡眠状态一直很好,生长激素就会持续保持较高的分泌量。这样,特别有利于增高。等到快要醒来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会越来越少,直到停止。
同学们在高中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睡得太晚,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身高是肯定的。即便不上课的时候在白天补足睡眠,效果也不如在晚上睡好的好。再者,睡眠不足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瘀滞,循环受阻,使得皮肤的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因而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颜色显得晦暗而苍白。尤其眼圈发黑,且易生皱纹。 经常睡眠不足,还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
“晚睡晚起”应该分两种情况处理。天生的晚睡晚起者,睡眠规律是由内在基因决定,可以遵循自身内在规律,只要保证睡眠时间与学习不冲突,就没有问题。如果强行纠正,效果反而不好。而对于绝大多数“社会养成性”的晚睡晚起者来说,应该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努力去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