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汉语国际推广方位词“上”及相关词语的研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的方位词意义复杂,用法多样。在汉语国际推广教学中如何让外国学生较好的掌握这类词的用法是重点也是难点。外国学生在使用该类词语时,往往因不清楚这类方位词语所表示的方位分布、引申意义和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现各种偏误。文章从“上”这个最为常用也是较为复杂的方位词语出发,从“上”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两个角度,展开对“上”这个方位词使用规律和外国学生习得问题的探究,试图总结出一些规则以帮助教学。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国家大力扶持汉语国际推广这项事业,孔子学院等汉语培训机构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也日趋成长。文章以本体研究为主,相关案例的分析为辅,以方位词中的“上”为具体探讨对象,从基本义及引申义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上”的意义及用法考察外国学生使用中的偏误,试图总结出一些能够帮助外国学生有效提高方位词“上”学习效果的规律。
  一、“上”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一)上”的基本意义
  方位词是表示物体空间位置的一类词语。“上”作为方位词的一种,它的基本意义与功能也是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某种指向和位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上”的第一个义项为“位置处于高处的”。这个解释简单、通俗,但过于笼统、概括。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做出了更为细致的阐释:a 位置高的,单用和“下”呼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b 名词+上,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指物体的顶部或表面,如:山上、门上、脸上;第二个意思指范围,有时是“里”的意思,如书上、报纸上、世界上、课堂上。通过吕叔湘先生的解释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上”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上文中义项a与义项b中的前一部分为“上”的基本意义,义项b中的后一部分为引申意义。我们这里先讨论其基本义。
  总结吕叔湘先生的解释,“上 ”的基本意义为:两个物体时,在垂直位置上处于高点的那个物体的方位或方向叫“上”,或是某物体的顶部或表面的位置也叫“上”。通过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上”所表示的位置概念分成三种。
  第一种,两物体A、B分处于垂直坐标的高低两点,并互不接触。此时,处于高点的A的位置为“上”,指向高点物体A的方向为“上”。例如:“鸟儿从湖面上飞过”。此例中“鸟”和“湖面”从垂直方向上看,“鸟”高于“湖面”并互不接触,是符合“上”的这一种位置关系描述的。值得注意的是,方位词“上”的衍生词“上方”,只能用于该种情况,它是对这一种位置关系的特指。
  第二种,两物体A、B同样分处于垂直坐标的高低两点,不同的是他们互相接触,并且处于低点的B对处于高点的A有一种支撑和承载的关系。A的体积往往小于B的体积。当两物体处于这种位置关系时,A的位置就是“上”。例如:“树上有一个鸟窝”。此例中“树”处在垂直坐标低点,“鸟窝”处于高点。“鸟窝”与“树”之间相互接触,“树”对“鸟窝”有支撑与承载的关系,所以我们此时用方位词“上”表示“鸟窝”的位置。
  第三种,两物体A、B互相接触,并完全忽略其垂直方向上的位置,物體A与B主要存在的是一种附着和依附关系,例如:“墙上有幅画”。此例中,“画”附着于“墙”,这里“墙”与“画”的垂直位置是不予考虑的,有时候甚至完全忽略相对的位置,只强调这一种依附关系,如:“脚上磨出了泡”,我们此时完全不知道“泡”在“脚”的何种位置,得到的只有“泡”处于“脚”表面这个信息。这时我们也用“上”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综上三种分类,包涵了“上”作为方位词时所能表达的基本位置关系,对于第一种,外国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学生由于位置关系不清,基本意义掌握不熟会出现一些偏误,下面我们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安妮在床里睡着了。(在床上)
  *我在街里骑自行车。(在街上)
  这两个例子代表了外国学生在作文里会经常出现一种偏误类型,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在一些该用“上”的地方错用方位词“里”。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于基本概念的不清晰。这两个例子中的物体位置类型都符合上文所总结的第二种关系,即接触与承载的关系。第一个例子中“安妮”处于高点,“床”处于低点。“安妮”被“床”承载,所以此时位置关系须用“上”表达。同理,第二个例子也应该用“上”表示“我”和“街”的位置关系。其次,从欧美学生易犯此种错误并联系到英语中的同类表达可以推测出他们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中往往会用“in”来表达上述例子中的情况,即“in bed”和“in street”。在教学初期,我们的汉语老师会用到类比的方法教授这些方位词,他们往往会告诉学生“在——里”相当于英语中的“in+N(名词)”;“在——上”相当于英语中的“on+N”。虽然这种说法在初期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并且适用于大部分情况,比如欧美学生基本不会在“在公交车上”、“在飞机上”这类型的表述中出现误用“上”和“里”的偏误,但遇到上文例子中的特殊情况就会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产生出“床里”“街里”这类中介语从而出现问题。对于这类型的偏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就特例具体讲解方位词之间的区别,比如上文的“上”与“里”就可以具体讲解诸如:“上”的指向性及“里”的范围性;“上”一般表达物体间垂直位置关系,“里”则多表达物体之间的包含关系等内容,另外还可以以学生的母语作为对比,分析其异同,帮助外国学生记住这些词的特性,克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减少偏误。
  此外,外国学生在使用“上”所派生出的双音节方位词时会出现如下类型的偏误:
  *椅子上方放着一本书(上或上面)
  *宿舍的桌子上吊着一个电灯(桌子上方)
  上面两个例子属于同一类型偏误,都为单音节方位词与双音节方位词的混淆,“上方”、“上面”、“上头”都属于“上”类的双音节方位词。“上面”、“上头”可用于“上”所表达的三种位置关系里的任意一种,而“上方”只能用于第一种关系,即两物体处于高低两点并互不接触。上面的第一个例子中,“书”和“椅子”分处于高低两点,但相互接触并有承载关系,属于“上”所表示的第二种位置关系,此时不能用“上方”,只能用“上”、“上面”口语里也能用“上头”。第二个例子里,说话者实际的意思是桌子上空的天花板上吊着电灯,所以“桌子”与“电灯”一定是互不接触的,此时若用“上”则泛指了三种位置关系,会产生歧义,因此正确的表达是用到特指第一种位置关系的“上方”进行描述。这一类型的偏误在教学中比较好纠正,“上”类型的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除了“上方”特殊外,其余的一般都可互换,教师只需让学生充分掌握“上方”的特点,就能够有效避免这一类偏误。
  以上是“上”的基本意义及外国学生由于本义不清所出现偏误的分析。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外国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义后依然会有方位词“上”的少用、冗余或与名词搭配错误的情况出现,这些偏误主要是学生对方位词用法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二)“上”的基本用法
  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具体偏误入手来进行讨论。以下是外国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的偏误。
  *他的床有很多书(他的床上)
  *我不想在书写字(在书上)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上”的缺用,外国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方位表达方法的不熟悉所造成的。汉语中方位的表达方法有两种:首先是方位词与名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达方位,即N(名词)+上,如:汽车上、脸上、地球上等等。另外,有一些名词本身便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如:操场、教室及前面所举的“地球”,这些词语加上介词就能表达方位,无需与方位词搭配,除非表示强调。而上文例句中的“床”、“书”为非处所词,这类词语本身不能表示方位,必须加上方位词构成方位短语才具有表达方位的功能,因此正确的表达形式是在后面加“上”。一般情况下表示地名和建筑物名的名词,拥有表示处所的功能,如:公园、操场、图书馆、华山、学校等。非处所名词就是大部分普通的名词种类,然而是否所有名词都能与“上”或其他方位词搭配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例如老虎、牛、闪电、局长、军人等等都不能与方位词搭配。所以在对外国学生的教学中还要涉及到搭配的问题,储泽祥先生在《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一书里就这一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归纳,能够与“上”及其他方位词搭配的主要有下列类型的词语:
  (1)植物名词,如:白菜、萝卜、柏树、松树、荷花;
  (2)表示工具、材料的名词,如:汽车、斧子、飞机、麻袋;
  (3)某些自然物名,如:太阳、月亮、地球、泥土、河水;
  (4)表示人体,动物身体部分的名词,如:眼睛、脑袋、脖子、手、胳膊;
  (5)地名、建筑物名,如:屋子、操场、吊桥;
  而与“上”和其他方位词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搭配的词语有:
  (1)人称代词、反身代词,如:你、我、他、我们;
  (2)人名及职业、职位、称谓名词,如:李四、局长、教授、军人;
  (3)表示某些自然现象的名词,如:雷、闪电、地震;
  (4)表示动物名词的名词,如:老虎、牛、够、鸡(马、驴、骡子等可作为运载工具的动物除外);
  (5)某些文艺类名词,如:歌、故事、京剧。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看到在涉及到方位短语的构成时,哪些词语可以与“上”构成搭配,哪些词语不能与“上”搭配。外国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偏误,主要还是因为语感和习得思维没有很好的建立,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训练,使他们尽可能了解何种搭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在用法方面,除了搭配有时候会出现问题外还会有如下类型的偏误发生:
  *这本书放在那很长时间,上有很多灰(上面)
  *椅子很脏,但我很累,所以坐在上了。(上面)
  这两个偏误都属于该用双音节的方位词时,使用了单音节方位词,偏误原因是对于双音节方位词使用规则的不熟悉。上文讲到过“上”与“上面”、“上头”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互换而不影响句子语义和语法的正确性,但例句中的这种情况,即前一分句中出現的名词在后一分句中被省略,处于后一分句里的方位词在单用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双音节方位词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所以正确表达应该把“上”换成“上面”。
  以上是“上”的基本意义和基本用法以及外国学生在习作中的一些典型偏误分析。通过对基本偏误的总结,我们发现其原因无外乎是意义掌握不到位,或是对用法及规则不熟悉,要么是受到母语中类似词语用法的影响。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加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敦促学生记忆与练习,培养出一定的习得思维,掌握“上”及其他方位词的基本意义及用法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二、“上”的引申意义及虚化之后的用法
  (一)“上”的引申意义
  上一部分基本概括了方位词“上”及相关词语在单纯用来表示物体位置、处所时的情况,基本上用到的都是“上”的原义。然而,我们会注意到这些方位词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表示具体的方位,有时词性也会出现变化,但所表达的意思却又与本义有很大的联系。从“上”这个词来看,譬如:上乘、上品、上级、上班、上旬等,这些词语都不表示方位,但却与“上”本义所表示的方位有联系,尤其是与“下”作为对比时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上乘”“上品”表示某种物品的质量处于高点与“下等”相反,这与“上”所表示的位置关系类似,再如“上旬”,它与“下旬”对应,指的是一月中靠前的部分,这与“上”所表示的方向性又是相关联的。这些意义都是“上”经由发展以本义为基础延伸出的其他意义,外国学生汉语水平到达一定的阶段,在日常对话和平时阅读中必然会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个方位词在表达非方位概念时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对于外国学生有时候是难点,对于汉语教师教学则是重点。
  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类比的讲解,就如同在国外“菊花”代表着死亡,数字“13”代表着不祥之兆,“上”在汉语里代表的是高兴、积极、优秀等状态。“菊花”、“13”、“上”在原始状态下并不包含日后被赋予的意义,这些都是经过发展、演化而逐渐被公众认定了的引申义。“上”的引申义在状态及色彩上基本都是好的,褒义的、积极的,与“下”通常表示的坏的、贬义的、消极的引申义形成对比,并常常联用。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除了“上”在方位上通常表示高点外还与中国文化自古就以“上”为尊以“下”为卑有联系。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上”的引申义表达,为便于理解将以“下”作为对比:
  (1)表示某种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时就为“上”,反之则为“下”,如:上班、下班、上课、下课。
  (2)表示公开的时候为“上”,非公开时为“下”,如: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私下解决、上市。
  (3)情绪心态积极时候用“上”,消极时用“下”,如:喜上眉梢、上心、七上八下。
  (4)表示等级品质好的用“上”,品质次则用“下”,如:上乘、上品、上策、下策、下作、下流。
  (5)表示社会地位高的用“上”,反之用“下”,如:上级、上层、上流、下级、下层、下属。
  (6)表示数量的提升用上,反之用“下”,如:物价上涨、房价下跌、收视率上升、股票上扬。
  (7)表示时间段中相对靠前或之前部分时用“上”,靠后或之后部分时用“下”,如:上半年、上学期、上月、上旬、下半夜、下月、下周、下季度。
  (8)在方向上,指向“北方”为“上”,指向“南方”为“下”,如:南下、北上、下广州。
  以上就是“上”通常能够引申出的意义,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引申义没有列举出来,这还需要在教学里另行讲解,下面来看“上”虚化后的用法。
  (二)“上”虚化后的用法
  “上”经过发展不仅产生了众多引申义,而且在原始意义中纯粹用来表示方位的性质逐渐减弱,后来也被用于跟非实词搭配表达特殊的意思,这就是“上”的虚化。这里要说的虚化后的用法在结构上与基本用法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都是X+上。他们的区别是基本用法中X都为实词,表示的是具体的方位;而虚化后的用法中X都为抽象名词或其他词类,表达的并非具体的方位,譬如:思想上、精神上、历史上、学习上、分配上等等。这里所列举的“思想”、“精神”“历史”都是抽象名词,表示的也都是抽象的范围概念,“学习”、“分配”都为动词,表示的是“方面”的意思。“上”虚化后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首先,非实体性名词加“上”之后指范围,有时是“里”的意思,如:报纸上、世界上、书上、课堂上。
  第二种非实体性名词后加“上”表示方面,前面介词常用“在”、“从”。这些名词主要有“思想、精神、经验、政治、职称、作风、实际、事实、文化、修养”等类型的词。
  最后是某些动词之后加“上”也表示方面,如:学习、教育、分配、改革、管理、生产、生活等。
  以上就是“上”的引申义和虚化后的用法,一般情况下外国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会对某些表达难以理解而产生疑问,在习作很少尝试运用。所以关于这方面习作的偏误分析就无需再谈了。教学中这部分的侧重点也可放在帮助他们对于汉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上。
  三、结语
  本文从方位词“上”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两个角度出发,以外国学生出现的典型偏误为语料,首先探讨和分析了“上”作为基本方位词时所表达的物体的三种位置状态以及在这三种状态时“上”及其双音节方位词的使用方法与规则,并结合实际偏误具体分析了外国学生在“上”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方面出错的成因及相关对策。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关于“上”经由发展,引申出的表示好的、积极的、具有褒义色彩的各种引申意义,并分析了“上”由于虚化而产生的与非实词搭配表示非方位概念的用法。文章通过两个部分的归纳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总结出了一些适于外国学生更好习得方位词“上”的规律与规则。学生在学习时对于这些规律、规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记忆与练习,进而培养出一定的习得思维,逐步让各种语法规则转化为习惯表达。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0.
  [2]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葛新.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演变[D].上海复旦大学,2004.
  [4]朱耕.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5).
  [5]陈满华.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
  [6]李清华.外国留学生在方位词使用上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1).
  
  (作者简介:冯 杰 (1986.3-) ,男,湖北十堰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戏剧结构、变态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诗意的浪漫阐释的继承与发展,《雷雨》以其深邃的人性感怀、崇高的悲剧意味、迷人的审美追求与读者的内心体会与生命感怀产生心灵的共振与交融。  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雷雨》是一部跨越近百年的文学名著,它以其丰富的情节刻画,激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塑造,深邃的人性感怀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给读者带来在文本中以及文本外蕴含的跨学科
期刊
从古至今乱伦都是一种社会禁忌。乱伦禁忌这个问题仅仅从法律和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是不足够的,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著作《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从宗教的角度解释了乱伦禁忌的起源。他认为,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禁忌竟然与他们对血的敬畏有关。   中国古代的“同姓不婚”及现代婚姻法中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都是乱伦禁忌,从古至今,在整个世界范围中乱伦禁忌普遍存在。在原始民族中,主
期刊
毕飞宇的《玉米》系列展现了一群农村女性在面对男性身体和心灵上的压迫,或顺从,或依附,或抵抗,甚至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她们沉沦在男性话语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最终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展现了一出出的悲剧。  从《玉米》到《玉秀》,再到《玉秧》,毕飞宇的《玉米》系列书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农村女性形象,描绘了一群在男权阴影下苦苦挣扎而心理扭曲的乡村女性。文章对《玉米》系列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
期刊
前人评《红楼梦》多是结合整一百二十回来评,近几十年来因学者普遍认为后三十回非曹雪芹原著,故多只依前八十回或七十八回来评判。“红楼未完”是所有读过《红楼梦》的人的巨大遗憾,宝钗黛三人关系的发展与结局也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主要根据前七十八回内容对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关系进行分析和合理推测。  一、错综复杂的三人关系  黛玉是宝玉的姑表妹,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三人既有兄弟姐妹间的纯真感情,又有三角恋情中的争风
期刊
李渔,明末清初人。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
期刊
英国近代人口理论创立者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造成贫穷和罪恶的根本原因。人类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之间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变化。放眼中国两千多年古代史,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因此研究其爆发原因很有意义。  西方近代著名经济学家、人口理论的创立者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人口论;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的影响;兼评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中将人口规律归结为三点:
期刊
Sein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在汉语中如何翻译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理路的追溯,以及对Sein的涵义与用法的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Sein这一德文单词在汉语中既有“是”的意思,又有“存在”的意思,而我们在汉语中必须分开表达这两种意思,当海德格尔将sein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来使用的时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sein应该译为“是”还是“存在”,因为不同的翻译代表了
期刊
民间文学是由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一门艺术,由于其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几千年来的流传中难免会有所丧失。但即便如此,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仍有大量的作品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间文学依托高端的科学技术,以最具有观众、最有生命力的电视艺术为传播媒介,借助影像的形态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令自己得到了完好的保存,还获得了立体的呈现,广泛的传播。目前关于民间文
期刊
文建明书记的事迹让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基层工作者感到震撼。一个身患癌症6年的人,历经21次手术后,用信念和执着创造了生命和工作的双重奇迹。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全面地认识并且解读文建明,学习并践行文建明,用信念支撑起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俗的成绩;以他为榜样,改掉我们自身的不良习惯,建立积极的人生关、价值观,呈现一个崭新的大学生形象。  引言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创先争优
期刊
随着中学英语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人人会英语,低水平英语的现象,“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仍然严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制约英语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方面做得仍然不到位。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培养学生主动性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最后将理论和问题结合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