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大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99586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趋势。基于此,加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以往单纯线下教学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大增强了英语教学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引入网络现代化技术,发挥其优势,为大学生英语教育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背景:虽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ORIF)目前仍是肱骨近端骨折的主流治疗方式,但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3部分和4部分骨折的治疗,因内翻畸形、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术后并发症而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加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支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新的技术和观念不断涌现。本研究旨在通过尸体解剖,阐明肱骨近端骨折的内侧入路。方法:对20具尸体进行上肢解剖,通过内侧入路显露肩关节。选择喙突作为骨性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通过生活化素材的选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和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
本文梳理了战国法家思想的基本脉络,并论证了其和现代法治思想的一致性。文章指出,法家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提倡严刑峻法,而在于其狭隘理性主义行为假定的内在局限与道德无用论的逻辑困境,以至于不得不违背其自身的理性主义假定而把全部权力和希望都寄托于君主一人。文章顺带讨论了困扰法学界的刀制—水治、恶法—良法等概念,并为法家思想现代化提出了改革建议。
白色活性粉末混凝土(WRPC)在结构装饰一体化工程中应用前景广阔。但适用于WRPC的辅助胶凝材料来源稀缺。偏高岭土和石灰石是少数可满足WRPC白度和理化性能要求的辅助胶凝材料。研究偏高岭土-石灰石辅助胶凝材料(Metakaolin-Limestone,简称MKL)大掺量替代水泥熟料对开发低碳生态型白色硅酸盐水泥(WPC)和WRPC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等温量热仪、XRD、SEM、TG-DSC等手段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应将思政教育融合进就业创业教育,将大思政贯穿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始终,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通过全员教育、全程参与、全面检验的“三横”模式及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践行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相配套的就业创业教育观念;促进就业创业课程思政、红色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贯通的“三纵”模式将这一观
以技术市场发展指标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的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技术创新效率在[0.1932,0.4043]内,且上升趋势明显,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明显高于知识生产阶段;(2)从理论方面推导互联网发展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技术市场厚度和流畅度两种中介路径的间接影响,提出假设1
商务智能与分析(BI&A)3.0的出现和信息融合应用场景的拓宽增强了数据融合在商务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经济和管理领域的研究运用了融合的思想和方法,数据融合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信息融合的特点。从信息融合和BI&A出发,提出了多源异构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融合视角的BI&A新内涵,突出了数据融合在商务智能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WSR系统科学方法论构建了商务智能分析“数据、信息、知
为研究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作为核心零部件应用在工业机器人上对整机性能的影响,提出基于伺服-精密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分析、测试及评价方法。以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伺服系统矢量控制数学模型及双闭环电机矢量控制算法模型。对伺服传动系统运行品质模型仿真,建立运行品质参数与整机关键性能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传动系统及核心零部件静动态特性参数,分别建立减速器和伺服系统性能退化模型,并通过加速寿命试验对参数
目的:改进喹啉-2-甲醛的合成工艺。方法:以2-甲基喹啉为起始原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氧化剂、溶剂、氧化剂的量、反应物浓度、气体氛围进行考察,得到合成喹啉-2-甲醛的最优条件,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碳谱(13CNM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以当量的五氧化二碘为氧化剂,二甲亚砜(DMSO)为反应溶剂,2-甲基喹啉在室温下敞口反应24小时,以90%的产率得到喹啉-2-甲醛。结论:该合成
<正>1.何谓“因地置景”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重视地域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强调“大而都会,小而郡邑乡镇,水流山峙,各负形势”,规划者要善于辨识地方环境巧势,因地制宜、因境善为,塑造融合与凸显地域特质的人居空间格局。由此累代形成“因地置景”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因地布景”“景与地直”“景与地会”“地与景相宜”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因地置景”作为一种强调地域适应性的风景营造观,蕴含深厚的实践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