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抽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的概念”教学,要紧扣形象和抽象的融合点,以直观可感的“形”为依托,以形感知,建立表象;以形促思,抽象本质;以形建模,发展数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抽象 表象 数感 建模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抽象是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維过程。”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而数是对数量抽象的结果,数的关系则来自于数量的关系,因此,数的概念教学和数学抽象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数学抽象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形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和桥梁,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小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离不开对具体材料的充分感知。所以,我们应该提供有效并且足够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剔除非本质因素,把握数的本质属性,从而建立正确的表象。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对小数的生活经验还远未触及小数的本质,还要进一步在已有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认知。这时候,形的引入是极其必要的。
  (1)唤起生活经验:超市购物袋0.1元就是多少钱?这时候学生在小数和整数之间形成了初步联结:0.1元就是1角。
  (2)以正方形为载体,表示出0.1元: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你能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0.1元吗?
  这时候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式,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有的学生说图1不能表示出0.1元,只是大约涂了一块,没有平均分,看不出0.1元和1元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认为图2平均分的份数不对,而图3、图4都把1元平均分成了10份,表示其中的1份确实是0.1元。
  根据学生零零散散的描述,进一步追问:从同学们的评价中,听出了大家的意见,要表示出0.1元,先要平均分,把1元平均分成10份。你们是怎么想到平均分成10份的?
  学生思路渐渐明朗起来:因为0.1元就是1角,1元=10角,1角就是这10角中的1份,所以要表示出0.1元,得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图3和图4虽然平均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
  (3)充允想象:看着涂色部分,还想到了什么?(1/10)
  继而,继续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在正方形中表示出0.2元、0.3元,并想象0.4元、0.5元……0.9元以及相对应的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正方形,由“分”“画”“看”和“想”,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厘清了0.1元和1元之间的关系,把0.1元和1元联结起来。生活事例用数学中的形表达出来,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观感知:零点几元就表示十分之几元,十分之几元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认识分数同样如此,只有真正动手去“圈”“画”“分”,表示4个、6个、8个以及更多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等等,才能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直观过程和抽象的分数对应起来,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在具体事例和数学表象之间架起了桥梁。
  二、以形促思。抽象本质
  数是符号,是对数量抽象结果的表征,以“形”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概括与提炼、抽象出本质内涵,并最终实现符号化的有效方式。
  用正方形来表示1元、1角,把4个桃、6个桃平均分,这时候的形是具体可感且直观单一的,而抽象概括本身需要大量的事例,在不断的变式比较中把非本质的属性剔除开来,所以随之还需呈现变化多样的形,在不断凝练和浓缩、逐步升华中抽象出数的本质属性,
  在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时,可以把4个桃、6个桃、8个桃、16个桃……100个桃,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等等,甚至可以出现一堆数也数不完的桃,让学生来想象平均分的过程,并在描述中把实物的桃子图逐步虚化抽象成下图。
  进一步借助观察比较得出: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些桃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成三份,就是这些桃的三分之一……并追问:除了可以把一些桃平均分,还可以把什么平均分?随着学生的回答:把一些橘子、一些本子、一个班的同学、一堆黄沙等平均分时,这个虚化的正方形的内涵越来越丰厚,最终达到高度抽象: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不断抽象化的图形和具体事例的逐步抽象相辅相成,最终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分数这个高度抽象化的符号之间形成完美对接。
  同样,在认识小数时,可以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如果把正方形压一压,就变成了长方形,再压一压……最终方方正正的图形变成了—条细细的线段。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样一条线段能表示1元吗?能表示1角吗?还能表示什么?启迪性的问题催生着学生的思考:这条线段除了可以表示1元,还可以表示1角、1米、1分米,等等。于是在这条线段上,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零点几米表示十分之几米,零点几分米表示十分之几分米,甚至零点几角表示十分之几角……最终得出:这条线段可以表示任何一个“1”,平均分成10份,依次都能找到0.1、0.2、0.3、0.4……0.9,这时候具体的1元、1角、1米、1分米等数量进一步被抽象成了数:任何一个一位小数都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分母是10的分数就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的本质内涵在层层抽丝剥茧后被发掘出来,并形成0.1、0.2、0.3……0.9的符号化表达。
  三、以形建模,发展数感
  数感归属于数学抽象,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活动基础上的对数的感悟,良好数感的建立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数感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数与形的结合,从原生状态的形到抽象意义的形,借助“形”承载“数”的实际意义,逐步建立数的模型,数感就是在形与数之间的穿梭承接中渐渐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认识分数还是认识小数,都需要以形建模,发展数感。当一个个桃子用一个个圆形来表示,当一堆桃子被抽象成虚化的图形直至线段:当1元用1个正方形表示,当正方形承载更多的具象并不断变化成长方形、线段,学生对分数、小数的认识也随之层层递进,外在的物理属性被层层剥离后只剩下简约的形与数一一对应时,分数、小数的模型呼之欲出了。这时候,教师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进一步引着学生往下走——
  结合线段图提问:如果这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向右延长,1右边还有2,2右边还有谁?3右边呢?……这时候你还能找到哪些分数和小数呢?
  然后进一步追问:老师也找一个,1.8,它在哪儿呢?怎么找的?2.6在几和几之间?它在2.5的左边还是右边?你能找到100.1吗?在哪儿?
  由线段到直线,由线段向右不断延伸,这条被赋予了方向的直线成了数学意义上的数轴。在教师的连续追问下,大大小小的分数和小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起来,每两个整数之间都能找到9个一位小数(即分母是10的分数),0.1(1/10)和1的十进制关系被清楚地展现出来,并且在数数找数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越往右数越大,小数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数的大小关系在数轴上呈现出来时,数的模型便也成功建立,而学生的数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无论是本文中提到的符号意识还是数感培养,抑或是其他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数概念的建立不能一次完成一样,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建构、逐步完善,在系统化的学习中以素养的形成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才会渐次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详细介绍了不确定度的定义,并运用GUM法作为评定不确定度的基础步骤;不确定度中A类与B类的评定方法,综合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综合分析了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检定中,对比分析各种左右发光强度测量的各种因素,对发光强度的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  关键词:前照灯检测仪;发光强度;不确定度评定  中图分类号:U463.
不置可否是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常用来指不发表意见或不敢发表意见,可以说不置可否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然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某些语文问题上不置可否的态度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天课上,我和学生们(四年级)一起分析一篇短文。短文的大意是:最初森林里的动物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后来狼开始欺负软弱的羊,经常有羊被狼吃掉。于是羊群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解决之策。一只年老的羊认为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作业中,学生出错是必然的。但一直以来,对待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许多老师总是缺乏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缺乏对学生错题的剖析,常常采用比较简单的办法——错了订正,再错再订正。老师和学生一样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题意、分析错因,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同样的错误屡犯不止。针对这一现象,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学习现状加以了分析,将学生作业中的错例进行了收集、归类与剖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北京市清华附小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以上探索多关注课外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方法形式、阅读与其他
《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体系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艺术课程的开放必然引起教学体系的开放。  关于开放式教学,德国教育界认为其内涵是“不同理论研究的综合概念,涉及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组织的开放等等,目的在于为变化了的学习概念组织变化了的教学情景”。  开放式教学在外延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向内的开放,向外的开放,教学中内容、方法和组织的开放。  (一)  
摘 要 由于“知识碎片化”,使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课程组织存在较低的关联度,直接导致其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高新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借鉴课程组织原理,以“整合点”为核心,提出“一体化”的课程组织整合形式,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课程组织整合提供了新范式,这一整合形式以对传统学科整合批判为参照,从课程框架、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技能点等三个层面进行整合。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在这个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与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久了,难免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去顶撞他们,甚至会对他们大发脾气,不想去搭理他们,但是他们依然会对我笑脸相迎,嘘寒问暖!他们是爱我的,我想,这次漫长的假期过后,整个高中阶段很难再找出时间去陪陪他们了,所以我格外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爸爸,因为他是一名公職人员,每天都要去负责的社区值班、巡逻,一整天都喝不上一口水。我很佩服爸爸,每天定时叫我起床早读,几
摘 要 通过对连续开展的10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是赛项设置数量和参赛获奖规模均体现出大赛的快速发展趋势。二是8大经济区域获奖分布不均衡,一等奖分布集中于部分经济区域,沿海的3个经济区域获奖总量占总体的50%,中职组获奖东部沿海经济区域一等奖获奖比例占全国中职一等奖获奖比例的50.2%。三是各省(区市)获奖分布差异较大,前10名、中间10名和其余17名的获奖比例呈5∶3
作为继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后在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会议,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融入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会议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将深刻影响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从职业教育走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与内涵的深刻变革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orld Federatio
《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作好铺垫。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三种,本文主要就课前预习谈谈有效课堂呼唤下的有效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