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脏性猝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可怕杀手,其主要原因多数为心室颤动(VF)。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ICD是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总结46例植入ICD患者追踪随访的结果,探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确切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观察植入犁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
患者男性,21岁,阵发性心悸6年,突发突止,发作时胸闷、心悸、出冷汗伴黑噱。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查体:血压120/70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双肺(-)。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率70次/min,心律齐,胸骨右缘第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和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08年12月12同至14R在美丽的古都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及与会人员近500余人,共同研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常规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CRT)是通过将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分别放置在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或问隔部)及心脏后或侧后静脉内来实现的。新近左心室双部位起搏(dualsite left ventficular pacing)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罕见报道。现报道本中心植入的2例。
我们是黄宛教授最早的学生。黄宛教授于2010年2月28日9时15分不幸因病治疗无效逝世,享年91岁。闻讯后不胜悲痛。他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救治病人贡献了毕生精力。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4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伴大汗,持续30min自行终止。之后心悸反复发作,憋气、刺激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终止。近1个月发作频繁,1天可达数次,偶有头晕、黑噱,无确切晕厥史。30年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病?室间隔缺损?”。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与植入装置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地位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及以此为依据的相应“指南”的不断出现,各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应用更趋科学、合理和个体化。
2009第五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在天津举行。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医学会、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国际心血管杂志(汉文版)、实用心电学杂志、心电学杂志、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天津市十几家医院共同协办的2009年第五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于2009年7月9日至12日在天津市天宇大酒店召开。会议将延续原有特色,邀请
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e)是指T波顶峰到终末的时间。Tpe可以作为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指标,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危险性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481例正常心电图Tpe的分析,旨在了解性别、年龄对Tpe的影响,建立Tpe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便为Tpe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标准。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嚎、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先后应用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美托洛尔等药物效果不佳,室速发作逐渐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