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辅助下肺大泡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来源 :饮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肺大泡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52例实施胸腔镜辅助下手术切除肺大泡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论:胸腔镜辅助下肺大泡切除术简单易于操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瘢痕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胸腔镜手术的方法、步骤以及与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能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下;肺大泡手术;护理配合;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4―0032―02
  胸腔镜辅助下手术是近年来应用于心胸外科的新技术,是一种使用简易器材在患者患肺上进行手术的治疗方法。此方法采用小切口,手术效果好,明显减轻了对患者的创伤,加快了机体的康复,已成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法。此手术器械简便易操作,损伤小,费用低,效果好,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1 发病机理
  自发性血气胸多是由肺大泡破裂导致,是胸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肺大泡主要发生于瘦高型、肌肉不发达的青年男性。它是继发于细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使得细支气管黏膜发生水肿,细支气管腔狭窄。管腔内分泌物的滞留使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不易呼出,从而使肺泡内的压力逐渐升高,远端肺泡腔不断增大,相应部位的肺泡壁弹力纤维发生断裂,形成壁薄的肺大泡,极容易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或血气胸[1]。
  2 手术方法
  于第6~7肋间做1.5cm长切口插入镜头进行探查胸腔内病变,了解肺大泡情况。再根据病情,在病变相应部位的胸壁做4~8cm的切口,使用小开胸器撑开胸腔,以利于直视下手术。再使用电刀或可调节电凝钩进行粘连松解,将肺部游离。用卵圆钳钳夹肺大泡,将其拖出胸壁外,对大泡的基底部进行缝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使双肺通气后观察有无切口出血或漏气。
  3 术前准备
  3.1 患者准备 手术前一天访视患者,由于患者对手术方法及其疗效、麻醉方式等缺乏了解心存疑虑,对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感到恐惧,为此术前访视要了解患者病史、治疗情况及检查报告等,根据患者的认知
  程度安慰患者,向其介绍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如何配合及术前一些注意事项等,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一些成功的手术病例,消除其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让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配合完成手术。
  3.2 器械物品准备 手术前一天准备好手术器械确保好用。有一些器械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包括小刀柄,穿刺套管,肺叶钳,小开胸器,卵圆钳,布巾钳等;需要做低温等离子消毒的器械包括30度镜头,可调节电凝钩等;还需准备温生理盐水冲洗胸腔。
  3.3 手术间准备 手术是在千级层流手术间进行。于手术前30—60分钟开启层流净化消毒,手术间温度通常设置在22—26度[2],以防止由于全麻或室温过低引起患者的低体温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格控制手术间的人数,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以减少污染的机会,能有效防止手术切口的感染。
  4 术中配合要点
  4.1 巡回护士按通知单接病人入手术间后,与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再次认真核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建立健侧上肢静脉通道,按医嘱输入术前抗生素;协助麻醉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妥善固定输液管路,防止扭曲、打折、脱落,保证术中输液通畅;协助医生摆好患者体位,采取90度健侧卧位,头下垫气圈,腋下垫一腋卷,使术侧肋间隙增宽,以充分暴露术野,也可防止压迫健侧的血管和神经,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健侧上肢外展90度,与术侧上肢一同平行置放于双层搁手板上,妥善固定约束带;将患者于髂骨处用医用胶带固定于手术床的两侧;连接负极板回路垫连线;同时要注意避免患者的肢体与金属接触,以防使用电刀时烫伤患者。
  4.2 洗手护士提前30分钟洗手对台上物品做全面整理,摆放整齐,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并做好记录;协助医生消毒铺无菌巾;与巡回护士共同连接各种管路,用两个一次性无菌腔镜罩分别将摄像头连线及光导纤维隔离连接好镜头,连接好可调节电凝钩及吸引器装置,接通电源,协助医生调节光源亮度及白平衡使摄像系统清晰,调节电刀功率及吸引装置,确保好用。洗手护士应提前准备好胸腔镜器械,放置有序,认真检查器械的各关节及小部件,保证器械的完整性。
  4.3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患者是侧卧位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皮肤受压情况,防止过度牵拉,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腔镜器械要轻拿轻放,谨防碰撞、掉落。腔镜手术时,气雾在镜面产生冷凝,或血液、组织液覆着在镜面上致使镜头模煳不清而影响手术操作,故术中应备好碘伏小纱布擦拭镜头,使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操作。关胸前后需认真清点并与术前数目核对无误。
  5 护理体会
  5.1 手术室护士要严格监督并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管理,防止手术切口感染。尽量避免因我们护理不到位给患者带来痛苦。
  5.2 通常患者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由于全麻后患者肌肉松弛,在摆放体位时一定要注意使患者脊柱在同一轴心转动,以防止关节脱位。
  5.3 为防止负极板接触面积不够及灼伤等原因,我院采用的是负极板回路垫,回路垫适用于各种患者使用,并且可反复使用;它是利用电容阻抗原理设计的使电流强度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从根本上杜绝了灼伤的发生;它是由高分子凝胶构成,有良好的柔软性和减震抗压性能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回路垫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而且患者的安全系数得到了保障,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性。
  5.4 加强对器械的保养与维护,保证器械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也是手术顺利成功的关键[4]。器械正确的消毒灭菌和认真的维护与保养不仅能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又能使患者不被手术感染,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常规器械清洗法进行器械清洗后再用超声机进行超声清洗[4],有效的提高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光导纤维及摄像头连线应以圆形盘曲切勿打折,镜头使用时要轻拿轻放,用后用流水冲洗,避免摩擦和碰撞。
  5.5 随着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室也应配备相应的专科护理人员[3]。加强对腔镜技术的专科护士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最大的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专科辅助作用,才能较好的完成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工作。护士应了解手术全过程,熟悉手术的各个环节,由被动性操作变成主动性配合,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的创伤,术前精心的准备,术中手术成员之间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健。
  [1] 蒋豪杰.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肺大泡临床体会[J].四川医学,2009,30(6):951.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
  [3] 秦学珍,余琳,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41.
  [4] 马利敏,膝关节镜手术的配合与保养.中华医生丛刊,2014,4(5):85
  [5] 伍燕芳,苏淑梅,吴可萍,腹腔镜的清洗灭菌保养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511-51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疗效.方法采用单纯注气术、环扎加压注气术、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并对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黄斑裂孔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睡眠护理对呼吸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56例呼吸内科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8例,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施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睡眠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故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66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研究组33例。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个性化护理。并对两种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4.8%;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97.0%;两组数据存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的特点。方法:对7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系统性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血小板减少在感染、窒息、早产多见。70例患儿中感染38例,早产38例,窒息20例,新生儿溶血病的2例,先天性梅毒1例。70例中68例治愈,2例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感染、窒息、早产、低体重及免疫因素。病因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 关键词】 新生儿;血小板;感染;窒息;
近20年来统计数字表明,骨折发生数量已较过去有成倍的增长.以我院为例,在50年代到60年代,骨折发生的病因多数是由跌伤引起,骨折错位通常不十分严重.近年来骨折病因以汽车、摩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耳穴法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76眼),对照组40例(72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戴镜、遮盖等经典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穴位针刺配合氦氖激光照射耳穴治疗。比较两组总疗效和针对不同弱视程度的疗效。结果:对于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效果,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
【关键词】 巴特综合征;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中图分类号】R69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4―0027―01  1962年 ,Frederic Bartter首先发现了球旁复合体(肾小球旁器)增生和高醛固酮血症及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之间的关联。因此,以此为特征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被命名为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
目的探讨环扎加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9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68例采用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28例采用环扎加压放液手术.结果环扎加压不放液1次手术成功率91.18
【摘要】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剂量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如何调整才能达到肝素化的效果并能减少出血的危险。方法:选择过去20例危重患者行CRRT普通肝素抗凝40次为Ⅰ组,Ⅰ组肝素维持剂量固定,Ⅱ组选现有病人20例行CRRT普通肝素抗凝40次,首剂与Ⅰ组相同,维持量根据血凝及时调整肝素用量,观察两组滤器寿命,凝血与出血情况。结果:Ⅱ组治疗时间较Ⅰ组明显延长。结论:根据血凝正确及时调整普通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