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使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数感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3-0017-02
引 言
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运用数进行计算的一种能力,也是运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其在数学教学中及运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明确数的概念及有效运算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数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其建立良好的数感。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素养,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感悟数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使其掌握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提升学生数感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后就会结合自身的数感对问题进行推理,实现举一反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与运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数感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但当前小学数学中的部分应用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符,由此使小学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激发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此外,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比如,在“比例”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用尺子丈量实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概念。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合作探究,培养数感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启发思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数感。
例如,在“测量尺寸”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的长与宽进行实际测量。各小组纷纷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如有的小组用卷尺直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有的小组使用固定长度的绳子一段一段地测量并进行记录,再通过计算得出教室的长与宽;还有的小组利用步数测量,通过丈量的步数计算得出教室的长与宽。各个小组都经过了认真的讨论与分析,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测量人员、督察人员、数据记录人员、复核人员等,各司其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體会到合作的力量,也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提升了数感。
(三)利用活动,提升学生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切身体验知识的机会更便于学生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利用交流、讨论、实际操作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与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数感的提升,使学生了解数的十进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具“小木棒”开展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木棒认识数字。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够数出12根木棒吗?”大部分学生做到了,但是数得较慢。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既简单又快速地数出12根木棒呢?”学生互相交流,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12根木棒以3个为一份,一份一份地摆出来;还有的学生提到将12根木棒分成六根一组。结合学生的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十根小木棒捆成一捆,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0个就是一,明确10的概念。最后,教师可再提出问题:“13、14、15等数字,在一捆木棒后需要加几根小木棒呢?”根据刚刚学过的内容,学生会快速认识与理解20以内的数。所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数小木棒,不仅能促进学生数感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数的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围绕班级郊游中划船的问题进行教学:每条船限坐6人,全班43名学生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更合适?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计算,最终得出需要8条船。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讲一讲乘船的方案,有的学生说6×6+4+3;有的学生说6×5+4×2+5;有的学生说6×7+1等。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解题方法有很多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同时学会选择适宜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学会了通过计算获取答案,懂得了计算的意义,知道了怎样选择适宜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合理化解释,同时形成了独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了数感。
结 语
总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深挖教材,为学生搭建起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7):141-142.
[2]陈华.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刍议[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57-58.
[3]陆丽芳.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感[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4):33.
作者简介:宋慧晶(1982.5-),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3-0017-02
引 言
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运用数进行计算的一种能力,也是运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其在数学教学中及运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明确数的概念及有效运算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数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其建立良好的数感。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素养,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感悟数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使其掌握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提升学生数感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后就会结合自身的数感对问题进行推理,实现举一反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与运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数感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但当前小学数学中的部分应用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符,由此使小学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激发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此外,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比如,在“比例”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用尺子丈量实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概念。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合作探究,培养数感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启发思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数感。
例如,在“测量尺寸”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的长与宽进行实际测量。各小组纷纷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如有的小组用卷尺直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有的小组使用固定长度的绳子一段一段地测量并进行记录,再通过计算得出教室的长与宽;还有的小组利用步数测量,通过丈量的步数计算得出教室的长与宽。各个小组都经过了认真的讨论与分析,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测量人员、督察人员、数据记录人员、复核人员等,各司其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體会到合作的力量,也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提升了数感。
(三)利用活动,提升学生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切身体验知识的机会更便于学生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利用交流、讨论、实际操作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与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数感的提升,使学生了解数的十进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具“小木棒”开展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结合木棒认识数字。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够数出12根木棒吗?”大部分学生做到了,但是数得较慢。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既简单又快速地数出12根木棒呢?”学生互相交流,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12根木棒以3个为一份,一份一份地摆出来;还有的学生提到将12根木棒分成六根一组。结合学生的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十根小木棒捆成一捆,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0个就是一,明确10的概念。最后,教师可再提出问题:“13、14、15等数字,在一捆木棒后需要加几根小木棒呢?”根据刚刚学过的内容,学生会快速认识与理解20以内的数。所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数小木棒,不仅能促进学生数感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数的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围绕班级郊游中划船的问题进行教学:每条船限坐6人,全班43名学生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更合适?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计算,最终得出需要8条船。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讲一讲乘船的方案,有的学生说6×6+4+3;有的学生说6×5+4×2+5;有的学生说6×7+1等。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解题方法有很多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同时学会选择适宜的解决方案。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学会了通过计算获取答案,懂得了计算的意义,知道了怎样选择适宜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合理化解释,同时形成了独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了数感。
结 语
总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深挖教材,为学生搭建起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7):141-142.
[2]陈华.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刍议[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57-58.
[3]陆丽芳.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感[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4):33.
作者简介:宋慧晶(1982.5-),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