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政策探讨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b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社会必然性和客观性。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地方政府而言,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影响,从而正确妥善应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应当重点思考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社会冲突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48-1.5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由于不同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群体性事件常常把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因而地方政府的神经最为敏感。这些群体性事件都隐隐约约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受损,诉求不可漠视,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亟需转变,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亟需完善。
  一、社会转型和群体性事件
  要从现实角度理解社会群体性事件就必须要了解社会转型这一概念。中国的社会转型应紧紧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这种转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说明中国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乡村社会走向城镇化社会,从单一性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这说明中国正在从以往的由上而下的强制向自下而上的自发的一种转变,这直接影响了社会结构,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正在从农业向工业,进而向知识产业社会的转变。这主要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社会机制的转变。由上述两方面可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全面的社会转型,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方式。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往往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群体上访甚至是暴力手段聚众闹事等行为,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统称为社会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冲突不仅具有影响社会秩序等一些负功能或负面效应,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正功能和积极意义。它可以缓解社会中的不满和危机,保证社会的连续性,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控该理论提出了“社会安全阀”制度。这种制度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是在不破坏现有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常渠道,将平时积累的敌对和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并加以消除,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诱发原因
  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会使有些人对党的信仰和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从而对群众的社会心理产生较大的危害。社会将逐渐出现浮躁、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趋向。然而根据社会冲突理论,群体性事件还具有一些正功能。如它具有社会警示作用。它向社会发出警告,表明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化。如果政府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及时改进工作和调整政策,就能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还有,群体性事件是对一些地方政府是否贯彻执行中央指示,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监督,也是对某些领导干部“慵懒贪”现象的约束。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是众多的。首先,社会转型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在社会转型时期内,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等都发生着重大变化,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造成了利益的分化。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的相互竞争和冲突,当各种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就必然产生冲破社会规范、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
  其次,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事件的背后最直接的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经济利益的不均衡造成的冲突。这种不平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国企和私企、外企之间,政府与群众、企业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各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题。进而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并最终使社会阶层分化。
  再次,政治权力不公,基层组织涣散。由于我国传统的全能型政府体制与社会的急剧转型不相匹配。政府政策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一些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问题,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遇事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错失治理良机,造成了矛盾进一步升级。这就为群体性事件埋下了导火索,使之一爆发便把矛头直指政府。此外,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还包括民族、宗教和地域民众文化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只有全面客观的分析其发生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三、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应对和化解社会矛盾,化群体性事件中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可以从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这三个阶段入手。
  第一、在群体性事件前,可称之为“预防阶段”。首先,建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及时预报社会危机,形成常态化管理。任何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大都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如果对社会偏离现象做到有效监控,反映及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就能及早地预防和纠偏,为解决、防范社会问题提供决条件,防患于未然。其次,建立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构建“社会缓冲阀”。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拓展民众的参与、诉求权利。这种以社会中间组织为主体的缓冲机制,实际上就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最后,政府应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必须改变现有的公司化经营模式,避免与民争利,促进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保证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利益,防止社会财富积累的两极分化。把不公平的萌芽扼杀在萌芽阶段
  第二、在群体性事件中,可称之为“处理阶段”。首先,合理科学的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其次,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把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点。地方政府在面对规模聚集时要避免滥用警力,抓捕带头者等容易激发群众愤怒的措施。要把围观的人和直接参与者隔开,甚至争取把直接参与者也隔开,让直接参与者冷静下来,再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去谈判,冷静处置。最后,及时、准确的公开信息,让谣言止于真相,让事实走在流言之前,稳定民心。
  第三、在群体性事件后,可称之为“反馈阶段”。首先,及时公开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结果,平稳民众情绪,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其次,建立长效的利益平衡机制。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因而建立长久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使其与分配机制相互作用,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2]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3]陈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J].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
  [4]徐乃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吕进梁(1987- ):男,河南洛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其他文献
期刊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参与选举更能体现公民资格和公民精神的追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政策参与的核心.只有适度的参与才能促进社会实现公平与公正.然而,如何确定
未来10年,建筑业发展棋到中盘,建筑企业则处在马拉松的征程上,路途不仅遥远,竞争也很激烈,绝大多数捷径都被监管者堵住,企业能做的是把握好节奏、咬牙坚持、保证自身安全,回
有利条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
摘要:自1978年至今,我国历经了三十多载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逐步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之中。但在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及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我国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是源于城乡教育公共品供给的差异,这一差异随之使得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产生差距,由此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加速了农业部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简称“民主评议”,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作风进行公开评价,推动政风行风建设的一项民主监督活动.近年来,全国
新、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研究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中华书局将此书点校出版[1],后陈尚君先生对点校本作修订[2],为广大学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限于材料,
期刊
英国大城市治理着眼于优化物理空间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以品牌塑造和人才国际化为基础提升城市品质.广州在迈向引领型全球城市过程中借鉴英国大城市治理创新经验,应把握
期刊
相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施工企业的优势策略是变革自我和内部提升。变革与提升的两大方向:一是建立战略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二是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和企业集约化运营能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