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不语间 游荡曲近事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金巴是在一个他偶尔出现的地方。
  当第一次读到他的诗集《游荡的魂》,我被多愁善感的诗人那略带微伤感触的笔端上,所流露出的充满诗意的苍桑和诗意含蓄的草原牧歌所打动。“这坠入地狱的灵魂,只为寻觅你圣洁的净土里栖息一宿,明天不再打扰您,我以一粒米的名义向您起誓。”细细思量,诗文中所承载的幽沉的迷茫和失落的神韵,在厚重的天空下使我的脉络近似疯狂地连续跳动,同时心里长久地涌起一阵说不清的悸动,口中吐纳的气息似乎随着时针的转动而怆然。现实与虚幻萦绕着彷徨和遐想将我团团围住,分不清现实中的诗人是在知性的状态下写诗,还是诗境中的诗人用一双纯洁的双眼看透了现实后面真实的现实。在负重的旅途上,诗人选择了柔韧和坚毅,选择了放弃与舍弃,为的是让自己的诗歌走得更远一些,也更沉重。我是相信佛缘的,同时也相信,在神性的世界里,大智大慧的佛在芸芸众生的仰望中端坐在西天净土,自然从容而平静。善是天堂,恶是地狱。善与恶,因与果是必然相依相存相附的,然而理想主义的色彩最终使诗人游离于现实以外的梦想,最终还是将人们带到了一个蕴含着某种情感走向的理想主义境界,毕竟理想是他生命过程中的一盏希望的明灯。
  曾经,午后的草原一片寂静,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野花在牧人飞奔的马蹄下残留着花色的碎片。一个少年在故乡的小路上来来又回回,从高高的山岗到河流,从黑色的牦牛帐房再到几里外的学校。在学校里金巴学完了藏语文课本的全部课程,从此他喜欢上了读书,从藏文、汉文、文学和历史等书本上,他勤奋不断地吸取着养分,并萌生了写作的欲望。老师不悔的教导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使他从一个懵懂的孩童,看到了蓝色的天空下,草原以外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情感丰富而富有的幻想的他从玉树这块藏族原生态的语境中脱颖而出,经历了尘嚣繁世的生活,在喧嚷的闹市,经过长久的等待和时光的磨炼,一个纯洁向上的心逐渐成熟,并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博爱,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诗中的词句也发生了语言质地形态的变化。
  一年又一年,岁月流逝,少年变成了青年。当红红的太阳升在高原的天空时,千年不化的雪山闪耀着银色的光茫,依然屹立在诗人家乡的东方。金巴那英俊的脸庞上留着少年的稚气,在与外人交谈时,他甚至有些拘束,还有一丝的羞涩。他告别了家乡,告别了草原,去了远离家乡八百公里的省城,并在省城从事藏文的译制工作。而家乡的一切却长长地涌动在他流动的血脉中,他如一棵柔弱的小树长成了笔直的白杨树;他的思绪隽永又如草原上的芨芨草,绿茵漫漫铺向了天边。这时候他静静地遥望着远方,遥望着远方的家乡,他将笔伸向了诗歌这个圣神的殿堂,并与湖南长沙《好诗好文》合作出版了《春花秋实》一书,在《作家天地》、上海《作家》、《群众艺术天地》以及《星星》诗刊和《呗嘎求珍》等各类汉藏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歌,得到了全国和省级不少奖项。为了藏民族的发展,同三江源环保基金会一起编辑出版了《环保与自然》一书。他的作品体验了命运的坚韧,注定要穿透过去的岁月,在时间的隧道里自由穿行。他的思想和他的诗歌,包括他在现实中所获得的一切,都带着苦难,带着伤痛,也带着心灵的脆弱和美好愿望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活动。藏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生长着奇异美丽雪莲花的三江之水,不断滋养孕育着金巴那独有的唯美情感,他以敞亮的胸怀和无羁的文字概念,反思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印象,对人性的回归,澄静出人性的错综复杂,表现了人生的艰难与抉择。
  2006年这一年,荒漠的草原上,春天好像来得很晚,一片片枯草黄叶在寒风料峭中颤抖地摇曳着。《这一年》“致2006年”,诗人在“母亲的双眸中,总是看到悲伤的眼泪;这一年,兄弟的骨子里处处看到衰未的意志。”这一年,唯有父亲静静地睡在了诗人狭小的思维里。这一年,黑暗包裹了诗人的心,诗人痛苦的心如冰川上覆盖的冰雪般地冰冷,在黑色的夜晚不停地颤粟,记忆的片段被打开:苍老谦卑的母亲神情悲苦,昏花的老眼凝视着远处山坡上白色的羊群,满身透着孤独的凄凉,白发在风中徐徐的飘散。流着似乎老也流不尽的眼泪,沉默里站在“寒冷的季节”,跷盼的轮廓如剪纸般地紧贴在灰色的大地上。兄弟们在贫困中萎靡不振,只有辛勤劳作,在艰难中走完了一生的父亲离他永远而去……。面对着父辈们的愁苦,他有一种无助的无奈和心酸,但回想起父亲的笑脸却如“冰上绽开的鲜花”,令他感到几许的温暖。
  金巴出生在雪域高原的牦牛之乡和歌舞之乡,这里的牦牛成群,歌舞曼妙。淙淙圣洁的雪山之水带着“功德”,晶莹剔透,源源流长。他从三江的源头一路走来,带着对名山大川的敬重,目睹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在人世间艰辛磨难的一生,在《故乡》平铺直叙中,诗人包裹起了乞讨的思维定势,想起了离开故乡时,母亲安详地送他远行,父亲宁静地祈祷他平安。故乡的恩赐,父母的恩德,“潜伏在他心灵的缝隙间”,使他终生难以忘怀。光阴荏苒,当他再次重回故乡时,母亲在对他的思念中鬓发渐渐染上霜花,父亲已到了另一个世界。悲伤的思绪、没落的哀痛,带着故乡忧郁的风吹过心头。故乡的湖泊河流,故乡的草场牛羊,故乡的一切真实而又痛骨地放射在他肉体的全部,并直抵他灵魂的深处。《故乡》中的语言胶合了对亲人情感的柔软和悲悯,以及对生活苦涩的怅然,然而故乡是原始贫穷的,是荒凉贫脊的,但故乡又是美丽丰饶的,多少儿时的往事随着落日而隐失,而故乡永远是他的牵挂,宽广深厚的草原永远是他精神寄托的天堂。故乡祼露的坦荡胸怀,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怀抱。
  而《牧羊女》,诗人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真想在你多情的双眸里移居我的心房,牧羊女,我想在贡嘎雪山的脚下和你一同放牧,多想在你温柔的帐房里,沉醉一生”。读着这首优美动人的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多么美好的草原风情画卷啊:碧绿的草原上花儿如繁星点点竟相开放,百灵鸟儿在不停的歌唱,年轻的诗人在百花盛开的季节,遇到一位可爱的姑娘。姑娘性情温柔、美丽善良,使他倾心钟情,他为姑娘轻轻弹起爱琴,为他吟唱着“拉伊”情歌。柠檬色的月光倾泻在他们的身上,柔情缓缓似水,佳期依依如梦。切切的恋语诉说着相思的恋情,令人是那么心怡又那么沉醉,沉醉得叫人永远不愿再醒过来。纪伯伦曾说过:“世间每一件美和伟大的事物都是心中一种思想和感情所产生的。”由此看来诗人的诗句并不都是沉重的,相反正因为诗人年轻的心空缀满了五彩缤纷的情丝,笔下才吟咏出了如此美妙的佳句。   纵观金巴诗集的全部,他的思维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他以壮士的心态去写实,也以悠然的心境去采撷草原上的七色花。他既游历于无限大的心灵空间,也游离于无限小的文字间隔。
  在一缕缕袅袅桑烟中,经幡猎猎飘动。在思索生命的过程中,金巴以沉重的文字述叙了生与死、悲伤与苦难、慈悲与信念。《倘若我死去》:“倘若我死去,就让我的身躯带回自然吧,这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让神鹰送到轮回吧,我将轻听风儿的旋律,飞向飘渺天空的灵魂,得到永久的释放。”如果不是一个生活在草原深处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对生命怀有敬仰,对神性怀有敬畏的人,如果没有经历刻骨铭心的爱与向住的人,是绝对写不出如此惊心动魄的诗句的。生与死这种肃穆如黑色大理石般的话题,在雄壮的法号声中,诗人没有刻意去回避。对于生死无常,六道轮回,人间的生与死,在他看来都是日出日落,被看成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诗人自觉地把个人意识放在了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使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喧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仰望着高天苍穹,侵润在佛教的曙光里,从而进行着人文主义的演绎。
  长眠不息的油灯,引导着灵魂的洗礼,盘旋的雄鹰,苍劲而飞翔的翅膀带着诗人心灵的安详去寻觅天外的乐土。我们看到,在狂风吹过的大漠上,一个孤独的行者,内心背负着一个解读人生真谛的非凡志向,独自站在群山之巅,心怀虔诚,任风沙吹散昨天的故事,悠长的叹息久久地回荡在天地间。
  在《九眼天珠中》:“世界太大,我还是遇见了你;世界太小,我还是失去了你。”的诗句是写给仓央嘉措大师的。诗人诗性的智慧和神性的崇拜在一种超自然演化中,充分发挥了诗歌文学的语言特色。缘起缘落,由于金巴从小受到积聚数百年的藏文化熏陶,诗文涉及到诗歌本身的本质和本意,他将文学的根扎在藏族文化的土壤里,而藏族千年古老的文明精华浸润其间。《九眼天珠中》这首只有短短四句的诗,这首曾感动过无数灵魂的诗,作者借助于辽阔的想象力,使其语言具象化,并在诗中以隐喻的手法,注入了活生生的文字,在具象中又以象征主义的手法,解读其诗意,在体验中精神得以升华,使诗中出现禅机,凸现了诗人仿佛与大师一同经历了凡尘世间的前生和今世,可世界太大又太小,在亦梦亦幻,亦真亦醒的意象中,他对大师怀着无比敬慕的心情,因为“敬是感情的基础,有了敬意感情才切实可靠。”他像大路旁一个迷途的孩子,在大千世界里终于找到了大师而又失去了大师,面对大师的高贵的仁慈、睿智和温和,他几乎跪拜在地,他的灵魂随着大师的教导不停地漫游,少年的心快乐而又忧伤,自由而又隐秘。追寻着大师的踪迹,接近大师洒向他的甘露,在这种大背景下,蓝天下的草原,高山下的河流,红花旁的小草,一切使他的语言灵动,情感跳跃,在精神和现实的交叉达意中,写出悲怆与壮丽,表现了人性的至诚至真,折射出史诗般的完美。
  金巴,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很容易让人们记住他,也许他的名字与大作家巴金的姓名倒置,他的创作与人格气质是否与巴金有某些渊源联系吗?但这也似乎暗示着什么。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现代社会文明反差如此强烈,在世道多变的现在,他却以另一种行为方式,以诗人的焦虑和忧思,恢复了对神性的自觉和皈依。激扬的文字、人格的力量,回归了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义务,也许正如昂旺文章老师所言:“他的诗歌像一粒浸过热泪的种子,播种在梦想与现实围栏的精神世界里,在精神的高大陆生根、开花、结果。”是的,我们相信金巴在情感和写作中将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表现、去结缘、去感动读者、也感动自己,而后必成大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资助政策的实施,国家的财力人力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由传统的经济资助向多元化资助转变,资助的目的也由单纯缓解经济压力,转变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功能。校內勤工助学与校外相比,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导师制;社团化管理  一、校内勤工助学育人的优势  近几年来,关于勤工助学在育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风靡全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纯粹是满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质性活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由此带来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方式日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女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非理性消费的影响。笔者旨在通过个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分析了女大学生消费群体是如何被社会化,如何被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消费
期刊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今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校期间创业最难应付的就是风险。而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的自主创业形式是网上开店,为了提升大学生网店创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针对大学生网店创业风险主要来自经济政策、不法分子、大学生创业经营能力、中间服务机构、网络安全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以备大学生网店创业者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店创业;项目风险;规避策略  
期刊
摘要:从信息技术社会发展对应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对如何做好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进行了阐述,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考核上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计算机应用真正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所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在用人要求上无一都会冠上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期刊
摘要:通过对(苏北地区)一千名在校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和归纳出目前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中彰显的诸多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关注也逐渐提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存在。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做一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意识到职业规划重要作
期刊
《讲话》精神像太阳  永为文艺指航向  面向大众去创作  深入生活话衷肠  喜闻乐见供欣赏  大众接受喜洋洋  文艺工作为大局  与时俱进事业旺  百花永远要开放  而今全力奔小康  言之无物众人厌  无病呻吟没市场  真正意义好文章  大众内心深处讲  放手创作为大众  形式新颖蕴思想  祖国河山多宽广  碧水蓝天任翱翔  昆仑美玉走天涯  青海湖水扬波浪  急流小溪在欢唱  雪莲山顶静绽放  
期刊
摘要:深圳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付出了自己的汗马功劳,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没有引起重视,仿佛是边缘的人群,为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做一些有益于他们,有益于历史的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进程;文化关怀  从所周知,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大的外来工集中地,而宝安又是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使得土家族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土家族原有的本土文化不可逆转地开始被同化。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角色。  关键词:土家族;教育;民族同化  一、恩施土家族文化略览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等地区。195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文艺工作者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有效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文化活动;满足需要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2011年10月日于
期刊
我认识滕晓天先生没有几年,但我知道他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知道他是《青海教育》杂志的编辑,还常在报刊、杂志上看见他写的有关青海“花儿”的文章。我也喜欢“花儿”,凡是见了他的文章就先睹为快。这几年他写的有关花儿的文章越来越多了,大部头的著作也相继问世,《青海花儿话青海》、《青海花儿唱青海》这两部专著,立论大胆,视角新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第一,用“花儿”的文学形式简要介绍了青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