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代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叙事.这些神话叙事与其他体裁的神话叙事一起推动着神话的传承与传播,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神话叙事体系,是其中不应被忽视的一部分.但目前此类神话叙事在神话图像叙事研究与手工艺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艺术表达入手来研究手工艺中的神话叙事,在主流的、偏向宏观的民族国家的神话研究之外,提供了一个从微观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视角理解神话的可能性,为神话图像叙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200241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项目编号:18ZDA26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叙事.这些神话叙事与其他体裁的神话叙事一起推动着神话的传承与传播,构筑着中华民族的神话叙事体系,是其中不应被忽视的一部分.但目前此类神话叙事在神话图像叙事研究与手工艺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艺术表达入手来研究手工艺中的神话叙事,在主流的、偏向宏观的民族国家的神话研究之外,提供了一个从微观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视角理解神话的可能性,为神话图像叙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其他文献
概念是理论的支点,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概念经历了从“民族问题从属于‘工人问题’”到“民族问题是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再到“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话语演进与理论升华过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对民族问题意涵的认识再深化。这一过程有诸多值得回味之处,遗憾的是仍有些人对此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其中的重要贡献有所忽视。全面回溯和考察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概念的话语演进过程,有助于深化理解所蕴含的辩证意涵
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于人类存在的整体性学问.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对生态环境以及心态情感之中活着的人(群)的关注,构成了人类学的核心.人类学家们扎实地从事田野工作,谦逊地了解"地方性知识",并最终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其对于文化、个人与社会的整合性理解.人们可以经由人类在诸多核心向度上的文化呈现,如自然与文化、亲属制度、财富或财产关系、互惠交换、宗教信仰、语言与书写、政治与法律等记住人类学,其中最应该记住的是文化转型这一向度,从而理解一种真正和真实发生的彼此关系,而非一种纯粹自我的关系,这是人类全部社会文化形态之根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共同体意识生成经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生命共同体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是一个历史过程,辛亥革命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自觉的启蒙,五四运动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自觉的开端,共产党的领导引领中华民族觉醒进入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觉醒的本质要求,需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事务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完善信息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钱锺书在批评孔颖达、章学诚的基础上,以"意"与"象"的结构关系为切入点,对易象和诗喻进行区分,赋予意象概念以独立自主的审美内涵,构成中国现代意象美学发展的重要一环.章学诚以"作者之意指"为标准,对易象和诗喻进行区分,他与戴震关于道艺属性的争论等,成为中国古典意象说自身发展演进的内部动力,对钱锺书的区分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当下意象美学乃至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从易象与诗喻分合纠缠的漫长历史接着讲,将古典意象美学内部思想资源的涵濡转化过程与现代意象美学中西融合过程结合起来,为新时代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建设提
现有原真性理论的层次和内涵不足以支撑旅游市场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下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需求,因此,需要针对"市场—遗产"矛盾关系进一步挖掘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动旅游原真性理论的深化,构建研究框架,从而为"市场-遗产"矛盾下的遗产旅游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指引.具体步骤包括:在原真性理论的演化路径中追寻"原真性—市场—遗产"之间的关系变化;以遗产"真"体验和旅游者"本真"状态为内核,将遗产旅游体验分为"遗产的审美体验"和"旅游的休闲体验";从"经济关系"和"存在关系"角度确立遗产的商品属性和家园属性.
20世纪50年代初叶,对杨绍萱剧作"反历史主义"创作倾向的批评风潮,未能真正解决历史剧创作的理论和现实困境,新编历史剧创作出现几年的萧条.20世纪60年代初期,伴随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高潮,对历史剧的时代精神、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等又进行了争鸣,这次争论虽然学理阐述比较充分,然而,由于过分强调古为今用和为现实政治服务,新编历史剧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却伤害到历史剧创作的历史真实原则.
舞台剧是当代神话被加以创造性转化的常见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嫦娥奔月的个案研究,揭示了神话经过舞台剧剧本、演员表演、舞台美术的改编与重述,完成了从语言文本到视觉文本、表演文本的转化过程.认为神话舞台化的一般过程,可以突破在单一的语言或图像形态下讨论神话,建立起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神话观,并提出了以视觉为主导、各种表演元素跨界融合的当代神话展演形式.这可以为当下重构神话的表演性,推动神话表演艺术从内涵到形式的整体性审美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菲尼斯试图复兴古老的自然法传统,却无法厘清"是"与"应当"的复杂关系,他一方面断言事实与价值无法相互推出,另一方面又声称事实描述与价值评判总是交织在一起,结果陷入了种种逻辑矛盾,没有察觉到自己有关好奇心与知识之善的论述已经潜含着解开这道难题的钥匙.人们只有抓住"需要"的枢纽,才能克服西方自然法传统的致命伤,找到走出事实与价值迷宫的道路.
在大禹时代,黄河中上游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因多属山地河流而使水患并不那么严重;黄河下游、黄淮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地区,当时所发生过的水患虽然很严重,但所在社会治水能力、经验与水患规模严重不相称,故也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治水之事.综合考量,大禹治水故事实际上只可能发生于长江中游地区.
将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语言叙事的重心转向生命,可以理解为对晚近社会批判理论的传承和超越性尝试.以谱系学视角观之,晚近社会批判理论的技术叙事缘起于对启蒙话语崇尚精准认知的怀疑,以所谓"语言晦暗不明"的"空无"论调作为收场,留下的是基于日常生活所思考的"技术—生命"的残缺遗产.从生命政治到风险社会的概念变迁中,反思与经验的维度隔阂、外延问题与生命内涵上的断裂均表明既往叙事的局限.基于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语言应将反思与经验的两重维度内化至具有现实感的生命概念,并以在风险中保护生命的、日常的治理观作为对"技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