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魏阀与戏子李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人称为“疯子”的魏阀,字明阀,湖北汉川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关于他的“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五十岁时自作挽歌:“蕤宾五月中,瘗我不食邱”,预知自己的逝世之日是在二十年以后的“四午”,也就是康熙十七年(戊午年)的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到了那一天,他作书告别中丞张朝珍,正衣冠坐而卒,果然完全像他预言的那样。
  魏阀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也算是明朝的一个遗民。明亡后,即使在清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高压政策下,他也不愿剃去自己的头发,更不愿入仕当官,而是隐居于家乡刘家驿的渔市花村间——其实是十分荒僻的湖滨地带,足不入城市三十余年,以教人读“六经”、宗孔孟为生。由于精通《周易》而名动公卿,尤其是能够占验生死,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他始终不作任何解释。有人评价道:“善术数者不言术数,非江湖游士所能知也。”
  然而这位“疯子”偏偏为当时的湖北总督张朝珍所器重。张朝珍再三延致,卑礼聘之。他却回答:“敬谢弓旌,实惧虚声处士,远谟难宏,岂言泮水冰心,白云留住。”见他不肯应允,张朝珍为他在武昌清风桥左修建了一所书院,名“清风书院”,请他出山讲学。一个湖北政府高官居然热心为不肯与当朝合作的人建造书院,或许是跟他一般疯了。
  魏阀著有《清风遗集》,清光绪十八年(1892)汉川甄山书院刻印。南开大学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10月)第二册收录。时人评价他的诗“如长江大河,飘沙卷沫,枯槎束薪,兰舟绣鹢,无不随流。满纸烟霞之气,泠泠然一派山水之音”。显然,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句,更能体现这位“疯子”在世事纷杂中坚守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性。譬如他的《书怀》这样写道:“客居偷岁月,户外听寒砧。看竹身无力,寻僧雨又深。十年双白发,万事一孤琴。此意如何语,松溪夜夜心。”此意如何语,松溪夜夜心,一切都蕴含其中了。
  《清风遗集》刊有魏阀致李笠翁的两封信札,我们不妨作为公开信来阅读,从中可以触摸到他的志趣与情怀。
  其一,《初与李笠翁》。魏阀以“汉西鄙醉颠弟”自诩,不无幽默。他说:“笠翁足下,天下之人尽知有笠翁,唯魏子不知有笠翁。天下之人尽不知有魏子,而笠翁亦不知有魏子。岂特天下之人尽不知有魏子,姊如女媭且詈之。岂特天下之人尽知有笠翁,百世后闻者,莫不兴起也。昨从酒中过,友人见案头有史断一手繙出‘身嫁心嫁’四字,此四字,魏子知有笠翁矣。恐天下之人知有笠翁者,未必如魏子知笠翁之深也……笠翁百世士也,独不令百世士知有魏子乎?此时笠翁亦知有魏子矣。祈笠翁精义入神,无负天下之人尽知有笠翁,而魏子亦洗心退藏,以无负笠翁之知有魏子,则善。”
  这一段文字有点绕,表述的层次却是清晰的。李渔在江湖上的知名度很大,天下之人尽知,但魏子不认识他。天下之人不知有魏子,李笠翁也不知。他说,昨天喝酒后,有人在案头翻阅书卷,看见了“身嫁心嫁”四个字。仅仅从这四个字,魏子就知道李渔了,而且他相信,天下人没有比自己懂得李渔更深切的。在他懂得李渔的同时,李渔也知道有一个魏子了。李渔是百世之士,百世以后人们仍然为李渔的名声而兴起。李渔知道有一个魏子了,魏子当然也不会辜负他。不难看出,“疯子”魏阀也是李渔的铁杆粉丝。
  其二,《再与李笠翁》。魏阀说:“……今日又大醉矣。醉是弟日课,寓江汉数年,每日诵《易》三过,便饮酒一壶,解衣磅礴,或字或画或诗或文,竟忘有古忘有今,直吐胸臆会酒从十指出。复醒,若倦于笔墨,则坐芳洲,枕长江,与樵夫牧竖斗草打子,随牛背笛声渔竿欸乃以归。故酒人不能斷酒,与笠翁不能断歌舞同。”读《易》、诗酒,解衣磅礴,在醉醒之间忘却古今,似乎是魏阀的日常。自己离不开酒,犹如李渔离不开歌舞一样。他说,前些日子与友人饮酒,纵论天下士子。友人说道,李笠翁亲调笙管,杂以丽人,满载画舫,去吴适楚,娱贵欢显,我们只能称之为“风流教主”。这番话颇含贬义。李渔这个浪迹江湖的戏子班头,周旋于显贵之间,活着只是为了满足有钱人的欢娱。可是魏阀却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李渔。
  他打了个比方说,李笠翁以歌舞亲近显贵,仿佛鷾鸸(燕子)飞向王、谢堂前。三三两两,话愁于碧瓦雕梁。这不过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普天下的鸟儿莫大于鹏,莫小于鹪鹩,莫智于鷾鸸。鷾鸸是最有智慧的鸟儿。大鹏飞翔数千里,却缺乏鷾鸸的智慧,与其南溟北溟地劳顿,恐怕不如寻找一根合适的枝头栖息。李渔作为一个戏子班头,“列一部鼓吹,奏向寒酸措大,再下乞丐前。与人与众得乐之本,寒酸措大读孟子极熟,必欣欣相告。”李渔在欢娱显贵的同时,也面对寒酸措大乃至乞丐。他为贫苦百姓(自然也包括魏子在内)写戏演戏,以一部鼓吹带来无限欢乐,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笠翁庶几无疾病,与此酒人欲置里革以侧之意。”魏阀在这里借用了一个里革断罟匡君的典故说,但愿李渔身体康健没疾病,我要告诉他将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里革置于近侧的意思。
  魏阀在家乡刘家驿的生活无疑并不富裕。然而在别人眼里的“疯子”,他所拥有的快乐与幽默却无人能够企及。
  文后附有按语:“李笠翁姬人皆妙解音律,笠翁自撰新词与所改旧曲,朝脱稿,夕即登场。其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泛江之左右,诸姬悉为从者事。详笠翁一家言乔、王二姬传。”显然,魏阀熟读了李渔的《笠翁一家言》。李氏家班中最为人推崇的乔、王二姬,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悟性极高,无论多难的昆曲曲牌,只要教上一两遍,她们皆能演唱自如,常常是“朝脱稿,夕登场”。然而由于劳累成疾,二姬接连早逝,给晚年李渔带来莫大的打击,魏阀也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
  李渔(1611—1680),号笠翁,戏剧家、文学家、美食家。魏阀跟他是同时代人,彼此只相差两岁,也都享寿七十。然而天各一方,没什么往来,神交而已。魏阀的惺惺相惜,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清初的文人命运、社会生态。
其他文献
1936年11月13日,郁达夫以为福建省政府采购印刷机和应日本文艺界邀请讲演名义,赴日本访晤已十年未见的好友郭沫若,敦请其归国参与抗战文艺工作。  抵达日本之后不久,郁达夫即邀请郭沫若参加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主持的晚宴。11月29日,又请郭沫若全家到东京用餐。12月6日,再请郭沫若长谈并用餐。至12月17日归国之前的这一个月时间里,郁、郭二人三次面晤,久别重逢之际倾吐衷肠,自然感慨万千。  1937
期刊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井上靖的大名已在中国传扬.《天平之甍》这部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反映鉴真大师东渡的日本电影,伴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热烈气候,在中国取景、拍摄、热映.井上靖曾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本笔会会长,一度是日本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那些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10月的第二个周四,记者们总会蜂拥而至、守候在井上靖家附近.年复一年,井上靖屡屡落选,还不得不走出来发表感想,安慰一无所获的记者,这处境有些类似于今日的村上春树.
期刊
华人的足迹遍布海角天涯,在世界主要城市不难见到中国文化特色鲜明的“唐人街”。史上,域外华人以大唐盛世为荣,自称“唐人”,其聚居地故名“唐人街”。典型的唐人街是复杂有序的社会体系,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垂青。一般研究通常集中于特定唐人街,鲜有总体分析。新近出版的《唐人街: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后文简称《唐人街》)一书,则对系统了解世界诸地唐人街及其居民的始末经纬不无助益。《唐人街》试图
期刊
一、秦淮风韵  南京与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相比,气质要复杂、含混得多:它既是慷慨激越的,也是绮靡妩媚的,有时候还不乏伤恸脆弱……总之,很难用一个纯粹的词去概括。有这样的印象,其实是因为余怀那本《板桥杂记》。  余怀详细讲述了晚明秦淮河的绮丽风情、繁华景象,既勾勒了众多歌女名妓的鲜活群像,笔墨也兼及名士才子的宴饮雅集,王孙公子的风度翩翩。跟随他的视线,但见那些鳞次栉比的妓家,户户“屋宇精洁,花木萧疏
期刊
关于心学诗人陈白沙的地位与评价,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诗歌史的研究中它曾引起学界的讨论和长期的关注,但这方面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新编文学史的重视,直至现今,心学诗人仍然没有在各种文学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笔者近读章继光新著《白沙诗歌》,又引发这方面的联想,本文试图借谈该书感受,以陈白沙为个案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白沙村,世称白沙先生。黄宗羲指出:“
期刊
一rn本书是钱基博先生《近百年湖南学风》的手稿影印,后附释文整理本.rn钱先生学问渊博,著作等身,举凡经史子集四部,皆有重要论著传世,是近现代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家.在他众多的著作中,《近百年湖南学风》是一部特别值得关注的书.该书自1943年刊行以来,获得学界推崇,一再翻印,影响深远.
期刊
一  明万历、崇祯年间,徽州休宁海阳镇人闵汶水,在金陵桃叶渡摆摊卖茶为生。桃叶渡乃秦淮河古渡口,原叫南浦渡,地处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交汇处,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爱妾名“桃叶”,常往来于秦淮两岸。王献之放心不下,总要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自六朝到明清,此处均为繁华闹市,河舫竞立,楼船箫鼓。  闵汶水
期刊
长篇小说《荣华富贵》是满族女作家雪静七年磨一剑的结果。此前,雪静已著有长篇小说《旗袍》、《夫人们》、《天墨》及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二十余部,频获好评。《荣华富贵》针脚绵密,线索繁杂,情节的推进自然而然,所写人物多能骨肉均勻,立体可感。作品以说书人口吻,道尽旧日大上海传奇,引领读者观照和体悟人物命运,突显创作主体丰盈饱满的想象力。全书雅俗贯通,线索分明,富于强烈的动作性和画面感,在对民国气韵的努力还
期刊
1930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寻乌进行了全面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  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常常感到斗争环境发生变化后,缺乏对城市状况和工商业问题等的全面了解已经严重影响了革命的深入开展。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解决好党在土地革命中对工商业者和城市贫民的政策,巩固农村革命根
期刊
中国的饮茶习俗流传已久,追溯其源头,有学者认为是远古神农氏,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代陆羽。但不论其起源于何时,到了明朝,饮茶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民俗。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子群体,创造了极多的茶诗,托物言志。画家丁云鹏的创作纸本设色画《煮茶图》,展示了明人饮茶的雅致。才子徐渭仿陆羽创造了《茶经》,虽然没有流传于后世,但足以见明人对于茶的喜爱与茶的流行。《金瓶梅词话》的成书时间大约在隆庆、万历年间,作为明代著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