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生命成长历程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e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孔子晚年的生命历程自述中,我们可从"志于学"、"立"、"不惑"再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中透析出孔子的精神成长变化。孔子论述了在几个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人应该如何修养自身,做到顺应天命,礼中为仁。这是孔子不断提升自我层次的过程,体现其传统信仰、人的社会性、知行合一、最终获得精神自由的境界。
  关键词:孔子;礼;天命;自由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有著名的人生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所说的“志于学”、“立”、以及“不惑”、“知天命”、再到“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对不同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是建立在“下学而上达”的基础上的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
  一、孔子所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诸侯纷争割据,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自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已日渐式微,周王室势力被削弱,难以控制那混乱局面,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一方独大,兼并战争越来越多,以下犯上作乱之事经常发生,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而礼乐制度所维护的封建上层阶级也有了很大的危机感。
  (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礼崩乐坏造成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这引起了学士们的忧患意识。他们面对社会的突变,开始思考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百家争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孔子学习周礼,并且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的思想,以仁来解释礼,使礼乐从贵族普及到广罗百姓。
  二、辨析人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树立对仁的信仰: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就明确并且坚定了他的学习志向,而且孔子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于讲究来世的宗教性质方面的学问,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现实层面上,即将焦点放在了伦理、道德和政治社会现实上,他将“仁”视为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 “志于学”突出了“学”的重要性。对孔子来说,无论是“立己”还是“立人”都要以学为基础。孔子一生主张“有教无类”,不会区别对待甚至歧视他人,只会以“学”区分。经典所学内容包括《诗》、《书》、《易》、《乐》等典籍制度等,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的“下学而上达”,学的是人事,达的是天命。他主张通过学习知识,领会其中的哲理,从而掌握人生的真谛。这也是孔子所贯彻的促进生命成长的方法。
  (二)立足于"礼":三十而立
  孔子发现夏、商两代因时隔久远而从而对礼的传承缺乏系统考证。相比之下,周礼最为完善。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六艺”作为礼乐制的核心要求,“三十而立”就是立于"礼"。如果不学会礼乐制度的要求,就很难有立身之处。
  礼规范着个体行为和集体秩序。人的行为需要“礼”的指导和约束,人应知其可为知其不可为。在礼的基础上约束自己,使每件事符合“礼”的要求,即所谓的“克己复礼”。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以“礼”为标准。
  礼是在人的行为实践中产生的智慧,学礼的目的是为了“立于礼”,这是帮助人们实现高尚品质的一个必要手段。礼虽然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它所蕴含的是一套系统完备的伦理价值观。
  (三)人道的感悟:知者不惑
  “知”通“智”,“不惑”应该是“知者”的境界,即“知者不惑”。一个人运用智慧对事理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就不会感到困惑。孔子认为钻研事理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更应该关注现实人伦层面。
  孔子将智慧的作用归结为“知人”,也就是识善辨恶,选用正直善良的人,管理那些迷途邪恶的人,从而让邪恶的人具备正直善良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就体现在他的言行上,观察他的言行就能把握其本性。这是孔子认识上的再一次提升。要达到“知者不惑”的境界,首先要对个体道德和社会人伦进行深入体察,透彻体悟“仁者”之义并且将其内化在个人精神修养上。
  (四)超越的天人观念:知天命
  无论是“立于礼”还是“知者不惑”,这些对于人伦事理的把握都还是外在层面,在孔子五十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对命运的认知已然很到位了。孔子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表达的就是理解认识命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对人道有了基本认知后,孔子又进一步开始洞察天道,将“命”这一范畴又引申出了“使命”的意义,认为正是天道才赋予了人使命。天命和个人使命息息相关。
  孔子的“知天命”思想,是个人内在认识的飞跃,是在修行为仁之道的历程中认识“天命”,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对天命抱有敬畏之心,这都是因为“天命”所具有的不可超越性。“天命”的超越性并不意味着天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关系,当人感悟到“天命”的时候,天也能觉察到人的存在。即为天人感应,不过这只适用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而非现实生活。
  “知天命”在人伦意义上开启了“天人合一”的序幕。“知天命”是学礼知人的结果,也为之后的顺乎天命达到精神自由奠定了基础,它是孔子生命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孔子通过“下学而上达”,一步步实现了其人生目标。“下学而上达”,学的是人事,达的是天命。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知识,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从而掌握人生的真理。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精神生命成长的方法。
  (五)顺乎天命:耳顺
  如果把“知天命”看作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序端,那么“耳顺”就是“天人合一”的延展和实现。“耳”通“而”,“耳顺”就是要顺乎天命而非违背天命。此时,人副天数、天人相通,人的行为都要以顺应天命为基本出发点。顺乎天命而行,不仅仅是在敬畏天命,同時也是在担负自我的责任和使命。这就由对外在行为结果的价值选择转向了对内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自觉承担上,从而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天命。正因如此,人们对天道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把握,从而实现天人感应、天人感知,也就实现了自我超越。
  “六十而耳顺”表明的是人在经历而立、不惑、知天命之阶段后,知晓世间万事的运行原理和道理,同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切顺天命而行,在知天命的基础上做到顺应天命、敬畏天命。   (六)精神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将生命成长的最终境界概括为“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指的是生命最高境界应当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为人做事忠于内心不做假;而“不逾矩”的含义则与之相反,“矩”就是规矩,是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就孔子关于人道的终极理想境界而言,“矩”和“仁”融会贯通,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为仁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仁而爱人的思想就揭示了自己与他人应当如何相处。“不逾矩”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规矩,懂得限制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顺乎天命”的终极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最高理想境界,一切跟着自己的心走。这是人与道即仁的融合,或者说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从心所欲”讲的是随心,“不逾矩”说的是自觉遵守规范,懂得限制。二者相结合相统一,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的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这也就是实现了“仁”之后“天人合一”的“圣”的境界,展示出了道德对自由的无限超越,从而达到了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为后世儒家的终极理想精神境界。
  三、精神世界的转变
  (一)人生各阶段精神成长历程
  孔子晚年自述可被理解为学礼修德的几个阶段:首先是树立学习的志向;其次是掌握礼的核心要求而有所立;再次是成为智者而不惑,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即便自己志于学立于礼,但与外物的矛盾不可避免,进而心生困惑,因而要通达智慧,明辨善恶是非,知事理而不惑;然后是知天命阶段,人总会遇到不同的困境,知天命敬畏天命;知天命之后是耳顺,这告诫我们一切都要合乎天命,顺天命而行;最后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个维度上,一切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并且是合于天命的,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因为懂得限制才获得自由,所以自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二)逐步实现道德自由
  从学礼、立礼、不惑、知天命、再到顺天命、从心不逾矩,这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阐释,由一切从礼出发的有限道德行为而上升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和道德自由,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孔子展现了志于学、立于礼、知者不惑、进而能感知天命且顺应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心路过程,并且让人们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产生了向往之心。
  (三)人的社会性
  孔子所言的自由是仁者的一种内在属性,绝非是得取外在功利的途径。在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人人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孔子将践行周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唯一方式。他长期从事古代文化研究,自觉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而恢复社会秩序最恰当的方法是走上从政之路。当社会条件成熟并且某种契机出现时,孔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便清楚地表现出来。不过它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是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知天命”思想是孔子一生中意义深远的转折点,他从学习过往知识丰富个人精神修养转变为应用知识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获得精神自由
  孔子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身作则推广周礼,这便将“礼”这一外在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从十五岁开始孔子就具有了学习礼的志向,经过十几年孜孜不倦的对古籍知识的学习,每次遇到问题就虚心向人请教“礼”的知识,进而对“周礼”有了较高程度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三十岁左右基本实现了自立。孔子并不止步于此,之后他仍然坚持不断学习实践,才有了“不惑”、“知天命”、以及“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在每个人生发展阶段都会有相应的体会和感悟,因而能够不断实现着、体验着不同层次的“自由”。
  (五)知行合一
  道德修养应该要实现知行合一,人在生命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明知事理获得智慧,再将人生智慧反之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孔子志向在学习周礼上,明辨是非内心不惑,经历人生波折后却能理解感悟命运,知天命之后又顺天命,孔子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架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挫折和困境并不能阻挡他担负社会责任的脚步。孔子的生命成长历程就是理解和掌握生命智慧的过程,而他在寻找智慧的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或者可以这么说,孔子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四、结语
  从“十五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怎样阐释着不同生命成长阶段。孔子揭示了人的立身之本,即人要立于禮。这之后他提供了个体生命成长的终极境界,即“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是对谁来说,这几句话几乎阐明了每个人随着年龄增长都要面临的重大人生选择和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对于每个生命个体而言,一方面,我们都要立志求学,下学而后上达,进而创造人生各阶段的成就;另一方面,每个人生发展阶段都有其亟待解决的事,在这几个阶段中,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的,这是不断提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获得精神成长。这也是孔子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孔子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他怀抱理想、匡正行为,把道德修养看作是人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而不是后世那样把道德法律化、教条化。他之前的圣人是传说而已,他之后也未见到一位,如果一定要有一位圣人,我希望是孔子。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J].孔子研究,2005(06).
  [3] 杨伯峻.论语译注:附录之<试论孔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温倩(1996—),女,回族,新疆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与应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规模扩大,城市周边许多村庄土地被大量征用。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是村庄土地低价征用使农民的土地利益受损。城市发展建设会逐渐向郊区和村庄延伸,大量耕地和宅基地被化作城市建设用地,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民的安置和就业问题。村庄土地征用中农民利
期刊
摘要:自古至今,思想家对“劳动”的解读从未止步,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劳动”一直是附属宗教信仰而存在的,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之后,“劳动”一词才有了普遍的含义。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这篇文章中,对“劳动”问题进一步做了科学的阐释。本文立足于恩格斯的这篇文章,从“‘劳动创造人’的四个契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的两个含义”两个角度出发,对文章“劳动”一词进行深
期刊
摘要:2020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受国内外疫情和中美关系的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指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从“六稳”工作到“六保”任务,就业都居于首位,河
期刊
摘要: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赠与合同纠纷,探讨以物抵债协议在司法案例中的效力,产生的法律后果。以物抵债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无名合同,其在理论中大致有三种学说,即诺成契约说;要物契约说;处分行为说。本案由为赠与合同纠纷,围绕两个争议焦点:1被告陈某是否存在赠与房屋的事实;2、原告主张是否已过诉讼时效。探究被告陈某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是否有赠与房屋的事实。根据诉讼相关的法律规定,分析本案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期刊
摘要:转售价格维持可以说是反垄断领域内炙手可热而又充满分歧的一类重要经济行为。从美国经典案例开始,其确立了本身违法的原则,直到后来的合理原则。可以说,这种转变既是不同观点之间的博弈,也有适应社会现实的深思熟虑。从现有的理论探讨来看,无论是从含义解释的角度,还是理论的路径选择,都是充满争议的。本文意在明晰转售价格维持的含义解释。阐明效率价值与自由价值的这一“理论推手”,直击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历
期刊
摘要:庚子初年,一场即将感染上百万人的瘟疫突然爆发。和2002年的非典一样,来得猛烈又突然。不同的是,我国在各方面的能力和当年相比都大幅提升了。因而我们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控制住疫情,让它不再以迅猛之势发展下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的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因此我们要时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分析战果,做到不懈怠、不放弃,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虽然此次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我们生存的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本文主要从美丽家园建设的内涵、特征以及意义出发,论述美丽家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影响因素及其具体要求。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家园的美丽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美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人文精神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观念的深入,医学领域建设也趋向完善,特别是处于医学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设置,给予了医学生更多舒展实践才学的空间,担负着教书育人和医学探究的双重职业。作为医院教育重要参与者的临床教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教学,推动实用性人才的的发展。但是,现今临床教师多为兼职,兼职过多就导致了形形色色的问题。为此,本文便对当下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进行探讨,分析专职教师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站在科学思维的高度,赋予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现代的理论价值,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展现了统战工作的基本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对我校统一战线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统一战线;哲学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
期刊
摘要:“泰山”石敢当是祭祀靈石的古老习俗,它以石为有形载体,与无形神话传说同体并存,借助碑石、文字以及神兽形象、八卦符号等艺术形式,展现着镇宅慑邪、祈福禳灾保平安的功能,在民间甚为流行。大多数石碑上都会雕刻一些神兽浮雕,借助泰山的威力,以增加辟邪和镇宅的作用,通过本文了解泰山石敢当的发展历程和石碑上的一些纹样来源及运用原因解析。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纹样;驱灾辟邪  一、“泰山石”与“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