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共性分析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Herbert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结合我们搜集的一些汉语同意类称赞答语实例,对比分析旨在阐述英汉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使用方面体现出的共性。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 应答策略 同意类
  
  一、引言
  称赞(Compliment)是一种礼貌的语言行为,它公开或隐含地给说者和听者都欣赏的人或物以肯定。由于称赞语的话语结构是一种“相邻语对”,称赞与应答 (Compliment Response)呈共现状态。所以单一研究称赞语这一言语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应答行为进行探讨。
  在对称赞语应答策略的研究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大多采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Herbert教授提出的应答策略分类模式。Herbert把应答策略分为12种,分属于同意 ( Agreement ) 、 非同意 ( Non—Agreement ) 以及他种解释 ( Other Interpretation)三大类(杜彦乡,高桂珍,2005:52—53)。
  Herbert指出,其数据中属于同意类的应答语占66%,具体可包括六种应答策(Herbert,1989:3—35)。然而,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汉语称赞语表示 “同意”的应答策略中有几种情况并不能归入Herbert所提出的同意类六种应答策略的任何一种方式中。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对Herbert的分类产生质疑并加以补充。本文试图探讨英汉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共性。
  二、数据来源
  美国语言学家Wolfson、Manes和Herbert等人曾对美国中产阶级的称赞语的13种常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以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参照数据,对汉语中的称赞言语行为做了相应的调查分析,在资料的搜集中采取了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法能够得到自然的话语材料,但是这种方法无法控制变量,并且由于观察者所处语言环境的局限,资料缺乏普遍性。为此我们利用问卷调查法来弥补观察法的不足。
  三、英汉称赞答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共性分析
  我们采用Herbert提出的应答策略分类模式来对比分析英汉称赞语中的应答策略。
  3.1 感激标志
  在同意类应答策略中,感激标志往往被认为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应答方式。这种应答的特点是听到称赞后用“谢谢”(“Thanks”或“Thank you”)或者微笑来回答,表示同意。其语义上不涉及称赞的具体内容。
  (1)A:You look smart in your sweater.
  B:Thank you.
  例(1)中,A对B的服饰给予较好的评价,以示友谊与善意。(B)采用豁然的语言“谢谢”(“Thank you”)来表示接受(A)的称赞。这种应答既能表示“同意接受”,同时又蕴涵着“同意您的评价”的态度,体现了社交中一种“以礼待礼”的“礼貌原则”。
  3.2 评论接受
  评论接受的应答策略在汉语总数据中占5%,在英语总数据中占7%。这种应答的特点是在表示同意接受对方称赞的同时,自己也提出相关的赞同性意见。从语义上看,这种應答与对方的称赞内容相一致(P0-merantz,1978:83)。这种一致性表明被称赞的一方表示接受对方的称赞,同时也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
  3.3 夸奖升级
  夸奖升级在汉语总数据中占10%,英语中占0.38%。这种应答方式的特点是接受称赞,但认为赞扬的程度还不够,还需要自我称赞。
  (2)A:大哥,你真棒!
  B:那确实,这事少了咱还不成!
  (3)A:I like the skirt you’re wearing.
  B:You’re not the first and you’re not the last.
  在例(2)、(3)中,B都很坦然地接受了对方的称赞,并且恰到好处地自夸一番,使语言显得更加风趣、生动。这种应答方式在英语中很少见。笔者发现,在汉语环境里,虽然这个比例似乎偏高,但可以理解。因为这种应答多发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人之间,有时候是一种调侃。
  3.4 转移
  “转移”实际上是“指称转移”或“转移称赞”。 Herbert把它归类为同意类应答策略。但我们认为,这种应答方式,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缓和式应答。当被称赞者觉得“有愧”于夸奖时,便采用“转移”的方法,把称赞目标转移给他人或别的事物上去(Dowries,1984)。
  (4)A:You did a good job last night.
  B:Did I? Thanks to John;he helped me a lot.
  在例(4)中,B把A的称赞转移到另一个指称对象(John)上,从而把自己排除称赞范围,因而B显得既谦虚又诚实。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是否定了称赞人的评价,其实不然。这种否定仅仅是否定评价方向,并没有否定评价性质。可见,B既没有接受称赞,也没有否定称赞,而是转嫁称赞。这是一种避免自夸的应答策略(Pomerantz,1978),不失为一种得体的应答。
  3.5 回敬
  回敬在汉语总数据中占6.3%,在英语中占7.25%。这种应答方式既表示同意接受称赞,同时又回敬对方一个称赞。我们知道,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交际者之间不仅有“赠予——接受”的关系,有时,还要求有“赠予——回报”的关系。大多数人在赠予时总期望着得到某种回报。于是,在对称赞语作出答语反应的过程中便产生了“回敬”的应答策略。
  (6)A:Those are nice glasses.
  B:Yours are nice,too.
  (7)A:好久没见,更漂亮了。
  B:你也苗条多了。
  在例(6)例(7)中,B都采用了“你夸我,我也夸你”的方式来回敬对方的善意,拉平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减缓了A对自己(B)的称赞。可见,与“评论接受” (Comment Acceptance)相比较,这种应答更突出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和平等性,维系一种和睦、亲善的关系,使交际者之间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结语
   本文结合Herbert提出的称赞语应答策略分类模式对英汉称赞语“同意”应答策略的共性和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在同意类称赞语应答策略上育相通之处。由于语言研究数据的数量有限,本文对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中“同意”应答策略的对比研究和分析结果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相信,本文的例证和对比分析对于读者如何得体地使用“同意类”应答策略,以实现这种语言行为在英汉跨文化场合中的交际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
  [2] 邹为诚,论英语称赞语的交际模式[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
其他文献
这里所说的社区治理,主要是社区的法制化治理,实现社区事务的法制化,规范化。  社区治理遇到的问题  社区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社区各个组织之间不仅缺乏有效的配合和联系,而且各个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的核心地位并不突出。《居委会组织法》中的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也只是笼统的规定,少有涉及居委会的性质、职责、任务、产生程序、运行机制等配套规定,这样一来,居委会只是服从上级的行政命令,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一招”这个富于中国文化传统而又生
期刊
1月2日,吉林省人社厅召开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人社工作会议精神和林武常务副省长对人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
期刊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创办,加快了我
道路基本情况  该路段于1994年修建,1996年基本建成通车,全长约1500m,路幅规划宽度为40m,其中机动车道15m、两侧分隔花带2€?.5m、非机动车道2€?m、人行道2€?m,路面为水泥混凝土结构。自2000年起,该路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由于得不到管护,破损继续发展,至2003年路面破损严重,致使路面服务性能大大降低,影响正常运营。破损现象主要表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遍出现贯穿
在我国,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比例高达77.3%,可见受失眠困扰的人着实不少。在改变睡眠质量的诸多选项中,安眠药是绕不开的一项。关 In China
据报载,某国有商业银行精简报表35种.这则消息虽篇幅不长,但却引起了笔者与不少同事的共鸣.rn当前,虽不能说各种各样报表繁多是银行的一个弊病,但银行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填
[摘要]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政治教师,应首当其冲地大力践行素质教育,并渗透于政治学习中,自主挖掘政治中内在的素质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观,尽可能受到完美的教育。为此,笔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用新视野凸显中学政治内在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发展潜力;现代信息技术;心理素质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盎然有趣,使以往的“死水塘”掀起了动人
农村改革第一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大地第一家合资企业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期刊
多元文化背景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为教学活动注入新内容,让教学具有开放性特征。但教学没有很好适应这种趋势,影响实效性提升,难以有效适应多元文化背景需要。为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