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记忆中的历史尘埃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现存最早最原始的档案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距今已3500余年,“档案”一词首次出现却是在1680年(清康熙年间)的《起居注》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文明的足迹,不难发现“档案”一直是一个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存在。
  习仲勋批示
  辽宁省历史悠久,档案工作源远流长。清王朝入关前即形成了“满文老档”,入关后在盛京内务府设有档案工作机构,于“敬史阁”专门存放国史秘籍档案……但鲜有人知,沈阳曾经有过一个东北档案馆,1960年设立,1969年被撤销,仅存在9年。时间虽短,但东北档案馆的设立和撤销,在辽宁省乃至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史上都是有相当影响的事情。一切还需从日伪时期的东北档案大集中说起。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当局为全面了解掌握东北各地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监督各市、县行政,加强殖民统治,在1937年5月28日,下令把东北各省县的档案从各地强行集中到沈阳,“著国立奉天图书馆统一管理”。
  3天后,伪国务院总务厅为“旧记”收集整理事又专门致函奉天图书馆,对此次档案大集中做出严格规定,要求“国立奉天图书馆”馆长将各官署及地方自治团体保存的“旧记”统一收集、整理、保管,并将“旧记”收集、整理、保管及利用状况,随时报告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对外提供利用,必须开具理由,经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同意。
  该训令下发后,“国立奉天图书馆”按伪国务院政务厅要求,与各地官署、自治团体保持密切联络,统一收集“旧记”。至1938年3月,各地官署及自治团体已分别将保管的档案资料全部集结到“国立奉天图书馆”旧籍整理处,分别保管在帅府西院63间及南院26间瓦房内。
  至此,长期分散保存在东北各地的“旧记”实现空前的集中。据档案记载,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集东北各官署档案文献约250万卷,其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为全国之首,成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轰动东北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沈阳解放后,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由辽宁省图书馆接收。接收时,由于原有保管条件太差,以及伪满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破坏,档案成捆成包地堆着,被尘土封盖,案卷杂乱未经整理,霉烂碎裂和字迹脱墨等极为严重(据档案记载)。为此,辽宁省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档案部,调配业务能力较强的人进行保护和整理工作。但因数量太大,远远超过馆藏书籍的数量,加之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又很强,整理保护进展缓慢。
  为抢救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1958年2月,国家档案局致函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简称省人委),建议省人委接管这批历史档案。省人委3月复函称目前尚无力接管。据此看来,这批历史档案何去何从,已成为一道国家级难题。
  195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到辽宁视察,实地看了档案库房,征求了对这批历史档案如何管理的意见,最后虽说“回京研究再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调研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
  果然。次年5月26日,中共辽宁省委发出《关于建立辽宁省档案馆和沈阳档案馆的通知》,决定“建立沈阳档案馆,集中管理原遼宁省图书馆所保存的东北旧历史档案和大连铁路局所保存的‘满铁调查部’的档案资料”。同年6月13日,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根据国家档案局转达的习仲勋副总理的批示,将“沈阳档案馆”改名为“东北档案馆”,同时请郭沫若同志为东北档案馆题名。
  为何将“沈阳”改为“东北”?其实早在1955年,北京故宫档案馆划属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集中管理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1960年在沈阳设立东北档案馆,集中管理东北地区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1964年将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属南京史料整理处划属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集中管理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和汪伪政权档案。于此,我国省以上大型历史档案馆网建设初现端倪,由此也方可理解,为什么习仲勋把辽宁省委上报的名称改名为“东北档案馆”了。
  装不下的档案珍品
  1960年7月7日,东北档案馆正式成立,接收辽宁省图书馆移交的东北地区历史档案近230万卷(册)。
  其中,唐代档案6件。原藏敦煌石窟的唐档,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纸质公文档案。1909年清朝学部参事罗振玉购运敦煌石窟文物,这6件唐档便落到了罗振玉的手中。“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将这6件唐档送给伪满洲国奉天国立图书馆。沈阳解放后,辗转由辽宁省图书馆保存;沈阳故宫明代辽东察院和山东登州等处备倭署档案共1004卷,系沈阳解放初,在沈阳故宫保存的努尔哈赤时期使用过的屏风和信牌封套中发现的,故也称“屏风档”“信牌档”;清代皇家档案,包括《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圣训、清玉牒等,作为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的陪都盛京,按照当时的定制,清朝皇室活动形成的一些重要文档,都要抄录送盛京一份保存……这些档案文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均属无价之瑰宝,由此成就了东北档案馆作为我国保存历史档案三个重要基地之一的丰富库存,档案内容更翔实反映出600来年东北和辽宁地区的历史。


  1960年8月27日,东北档案馆正式开馆,老红军金路清被任命为东北档案馆第一任馆长,他先后抽调一批文化水平较高、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到馆担任中层领导,1961年至1965年,又陆续接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央民族学院满文专业、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进馆,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如此,东北档案馆还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至1964年底,接待利用者7800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2.4万卷。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的数量,位全国各地档案馆之首。   然而,东北档案馆设立之初,借用了辽宁省图书馆正门东侧的一座小楼为办公室,又借用张氏帅府为档案库房。无论是档案保管条件还是工作人员办公条件,都是相当差的。
  据档案记载,当时东北档案馆的库房都是装得满满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非常拥挤,连整理档案的地方都没有,档案的区分划类工作是在各库房档案架的夹空中进行的,阅览室设在走廊中,地方狭窄,档案保存在张氏帅府古老平房内,有些库内墙壁、地板塌陷,潮湿情况严重。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东北视察工作时,来到东北档案馆,看到由于设备简陋致使大量历史档案不便于保管利用。周总理说:“这么宝贵的东西为什么放在这里!为什么不修个档案馆把它保存好呢?”陪同的同志解释,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不让修楼、堂、馆、所,不好修建档案馆。“楼、堂、馆、所也不包括档案馆。”周总理说,回京后他还询问了国家档案局。
  “当年,我们穿的工作服是粗布藍色大褂或大围裙,脖子上围着厚厚的毛巾,用一米多高的三层木架,搬运几十斤重的档案,来往于帅府各庭院。我们刚走出校门,每天工作基本是半体力劳动,口罩、脸、鼻孔都黑乎乎的。下班后大家都不走,经常去西厢房办公室抄档案目录,同时也是为了练字,经常抄到夜深人静才回到帅府后院的独身宿舍。虽艰苦,但没人计较,反而感到很满足。”作为全国唯一有档案专业大学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63届的张凤兰被分配到东北档案馆工作,当时档案馆按编制已达到30人,与成立之初的不足20人相比增加不少,但放置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工作中,仍很不够用。
  东北档案馆也曾多次向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计委,申请建设新馆,并对新馆建设做了科学规划,提出馆址拟设在“地形平坦,周围建筑稀少,空气新鲜、土质坚硬,适于房屋建设,水质较好,无腐蚀性水”的沈阳东郊东陵一带。但根据当时备战形势和加强三线建设的需要,原拟建筑东北档案馆的计划未予批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1965年初步获准筹建新的馆房。遗憾的是,最后新馆建设计划未能实现。
  时代梦想
  1963年,刚刚工作半年多的张凤兰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她到农村劳动锻炼;1966年,东北档案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甚至在没有正式文件、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情况下,被武断撤销;1970年,又因“档案量太大”“我们用不着,又不好管理”等理由,档案馆档案中的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被迫交给两省分管……闻名全国的东北档案馆陷入沉寂。
  据档案记载,“吉林档案组及长春、吉林、四平、通化4个地区于1970年11月先后来了35名同志和辽宁省档案馆25名同志共同清点查对,于11月24日将原东北档案馆所保存的属吉林省旧政权历史档案12036捆(包)、敌伪资料1781册,连同原有目录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编制的敌伪人员名册、工具卡片等全部移交完毕”。“黑龙江档案馆于1970年6月20日派来16名同志和辽宁档案馆20名同志共同清点核对,于6月30日将原东北档案馆所保存的黑龙江省374175卷档案全部移交完毕”。另外,“沈阳军区彻查敌伪档案办公室组织人力编制了72册人名目录连同原有大本流水登记目录159本也已全部移交给黑龙江省”。
  至此,在沈阳保存近30年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被一分为三,东北档案馆,也从名到实彻底淡出了人们视线。如今50年过去了,东北档案馆已渐行渐远,但每每纠结于东北档案馆的撤销和所藏档案被分散一事,身为档案人都会多一分沉重,多一分思考,总有不尽的遗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档案馆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为提升城市文化素质和适应档案事业迅猛发展的需求,1969年11月,辽宁档案馆正式成立,续写东北档案新篇章。不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初步形成全省规模的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档案事业体系,还较快较早地进行了馆网建设和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大型企业,尤其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档案工作……当然还有筹建特藏室时,轰动国内外的重大发现。
  2003年5月的一天,筹建特藏室的同志照例在库房翻阅“奉天省财政厅”的清代档案,突然眼前一亮,不禁高兴得大叫起来,原来这位同志意外发现一件完整的清代廷寄。
  “这件档案文物在档案界极为珍贵,是国内唯一完整的廷寄。”国家档案局档案司司长杨继波说。廷寄是清朝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后,廷寄又成为一种文书制度。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朝廷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地方高级官吏亲收。比如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时,就曾经给李鸿章发廷寄,命令其与八国联军议和。随岁月流逝,绝大多数廷寄已不存在。此次发现的廷寄不仅纸张无损,字迹清楚,且正页、信封、正页的包封用纸全部齐全,实属罕见。为此,新华社还特以《辽宁发现珍贵档案文物:国内唯一完整的清代廷寄》为题发了通讯。
  在几代档案人的心中,意义最非凡的还要属新馆的落成。辽宁省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于2011年动工,建筑面积8008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档案馆,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辽宁省档案馆新馆落成,为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个新的窗口,也圆了老东北档案馆人一个时代的梦想。
其他文献
凌晨4点的营口老边,潮湿的空气凝结在半空,刚刚走出直播间的房雪紧裹大衣,一路小跑进了车里。  房雪,快手号“娘娘家”,粉丝57.6万,是个不大不小的新晋网红。“现在听别人叫我网红,还有点儿不适应,毕竟我才开播不到半年。”36岁的房雪是营口大石桥人,18岁时,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她孤身一人前往海城市西柳镇卖服装,从导购员到自己承包档口,这个过程花了整整10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实体经济遭
期刊
冲热搜榜  2020年冬,北京寒意渐起。胡桃馨坐在办公室电脑前,不断点击刷新键,更新微博热搜榜,监测热搜前50中娱乐明星的话题词。她在诸多发布明星内容的营销号中筛选着,看到可合作的活跃账号或可借鉴的营销点,就盘点记录下来,为后续艺人的节目播出思考热搜方案。  28岁的胡桃馨,从事艺人宣传工作已有4年。她在一家经纪公司任职,公司规模不大,只有不到20名员工。明天,她带的艺人郑元(化名)参加的综艺节目
期刊
周末去朋友家玩,远远瞅见她家院子里一大串红灯笼高挂在树上,大门上还贴着对联。走进院子,看到门框上也贴着对联,连花盆上也贴了红纸。看来朋友家有喜事,可她家孩子都结婚了,估计是同族的孩子结婚给贴上的。  在院里驻足喊人,朋友闻声出来,我用眼睛挑了一眼对联,问家里谁结婚,朋友回答,日子结婚。  “谁?日子?”我问。朋友笑着解释:“日子不是人名,是当下的光阴。我家那口子闲得无聊,将日子这位素姑娘打扮成新媳
期刊
因为操心儿子的婚事,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相亲群。  有一天,群里突然热闹起来,一个网名叫“睡衣上啥饮料”的女孩在群里向群主发难,引发围观。  “哎,谁是群主?出来说话!”女孩连发三遍。群主忙应声出来:“你好,美女,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女孩很不满:“这是什么破群?我发征婚启事都5天了,咋没一个人给我打电话呀?”  “你别着急,是不是没留联系方式哦?”  女孩不耐烦地说:“我留了!留了!听懂
期刊
丑陋之都  5年前,我和老公选择了欧洲5国自由行。作为蜜月之旅,临行前我无数次幻想在欧洲明媚的阳光下,坐在路边的咖啡馆里听着音乐,欣赏着那些长着高鼻梁、长睫毛、双眼皮、薄嘴唇,好像刚从《罗马假日》银幕中走出来一样的美女帅哥,从落地窗前经过。说不定,我还会和哪个帅哥眼神交错。  “你怎么知道欧洲就没有丑人?”老公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不可能,在人人都孜孜不倦追求美的欧洲,就不会有丑的人存在。”我
期刊
2021年老百姓更关注啥?由于疫情原因,老百姓可能更关心今年自己的生意怎么样?工资涨不涨?同样,对于国家来说,更关注的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所以,2020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引人关注,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聚焦经济发展焦点、关注民生看点是2021年做好经济工作的必修课。  如何评价2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2020年是新中国历
期刊
40年前,当中国收到美国送来的一克月壤时,我们如获至宝。不过这一克的月壤也成了压在所有中国人心头的意难平。为了不再只能"举头望明月",中国航天人在2020年,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上月球,并带回2公斤月壤,终于如愿以偿。仰望星空追溯人类的登月历史,不得不提万户这个人。
期刊
昨天傍晚,我正在准备晚饭,手机忽然响了,是发小立伟打来的:“大帅,刚才我去社区医院给我爸拿药,结果又去晚了。你赶紧帮我想想,这回跟我爸撒个啥谎好哇?”  我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是立伟第一次让我教他撒谎了。立伟爸过去是个团长,做事雷厉风行,可立伟偏就不随他爸,天生木讷,火上房都不知道着急。因为给他爸拿药,他已经跑了三回了。头一回,他睡过头了,赶到医院,人家下班了,说实话怕挨骂,让我帮他支招,谎称社区医
期刊
两年前,姐姐和男友分手,谈及原因,她神色黯淡地说,是男友嫌弃她的长相。客观来说,姐姐虽不算美女,但长得端端正正,何至被嫌弃?或许是失恋的打击太大,从那以后,她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外貌。直至一天,她突然离家半日后,顶着高高肿起的眼睛回了家——竟是瞒着我们,偷偷割了双眼皮。姐姐说,她要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新生活。我和父母虽不赞同整容,但手术已经做了,多说无益,她开心就好。  怎料,姐姐竟在整容路上一发而不可
期刊
专家总被老百姓骂是“砖家”,这一点,专家自己都习惯了。  不久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再度被声讨。她在一个论坛上被问及如何提升内循环,这位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说,她在两年前就提出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观点,大家爱国就要把钱花光,这样才能把内循环搞上来。  此话一出引来轩然大波,因为就连退休老大爷都知道——提振消费的前提是手里有钱。如果一个人有稳定收入,或能预期到稳定收入,那么花钱是人性使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