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以强化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文慧(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冷冻冷藏、空调技术;龚毅(195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制冷及空调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河南 郑州 450002)
  
  2009年6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1]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技术的学习,同时,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不受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心的是:这门课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何帮助?而往往忽视此门课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这样学习目标的要求下,大学生培养自我创新能力的要求将退而次之。
  一、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其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它们是专业课的前导和基础,通过这三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充分把握学科特点。能否学好这三门专业基础课不仅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对上好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工程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规律和方法,以及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的科学,[2]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及创新性等特征,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好“工程热力学”不仅可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是今后在涉及能源特别是热能的各领域中深入研究、开发、创新的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引入专业基础课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基础课重点在于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是专业知识体系“金字塔”的底座,其内容已经经过多年的精雕细刻,其教材也大都有经典名著式教材,因此在授课内容上很难进行创新。如果在讲授此类课程时不考虑社会需求,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仅限于教材,知识更新慢,对新技术成果吸收慢,不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及企业发展的步伐,与现实脱节,势必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丧失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及时跟踪和充分利用本专业当前的发展前沿或最新科技动态,适时适量引入课堂。比如,在给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讲授“工程热力学”中制冷循环章节前,向学生介绍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引出“热泵空调”概念和制冷剂替代趋势。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的同时,也能了解其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素养,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将来从事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专业发展的展示媒介(计算机网络、行业刊物),积极检索和搜寻本门课的发展技术前沿。使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现实意义。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
  由于专业基础课重点在于理论教育,与课程配套的实践环节容易被大家所忽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临床”教育脱节。这就造成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基础阶段仅囿于书本和学校的范围之内,使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积极性受到伤害,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抑制,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严重背离。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得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开发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做到以下四点。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教学计划之外的开放性实验、自设计实验等,其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2)将认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绪论课设在实验室,[3]也可以在开始讲授基本定律或基本概念之前,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工程应用。这些实验设备或展示材料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完成整个探索过程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切忌“闭门造车”。应充分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多倾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相关技术部门人员介绍自己的企业、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大环境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这种实用性的创造性劳动中会对新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大学生创造性的立足点与社会需求靠近,大学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
  (4)加强学校与行业学会之间的联系。通过行业学会,建立起学校与行业群体之间的联系,有效解决校外实习场所问题,发掘更多的社会人才资源,为实践教学环节扩充高素质专业人才。[4]举例来说,郑州轻工业学院热能与动力专业学生已成为河南省制冷协会团体会员,学会定期向学生寄发专业期刊,部分学生也会应邀参加河南省制冷年会,在学会成员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快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行业需求,调整学习目标,甚至参与企业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哈佛大学前校长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说:“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近些年,各高校逐渐加大公共基础课环节,而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进行了压缩,如“工程热力学”由原来的68学时压缩至56学时。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基本是“满堂灌”才能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单一板书或者简单的幻灯片播放的教学手段,以及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改变这种现状,课堂教学应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是指学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要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自我教育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6]这种目的明确的自我教育驱动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觉的自我教育,使其有计划有步骤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人格。这种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7]
  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之内、书本之内,从而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部分教学内容或拓展内容放在网上,并开通网上答疑,供学生自主学习。
  三、结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4]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提高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领略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宝库,更加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8]实现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5-140.
  [2]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
  [3]张文慧,吴学红.利用绪论课激发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兴趣[J].科技信息,2009,(29):215.
  [4]马恒升,翟振东,刘忠海.依托行业学会,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5,(1):49-51.
  [5]张文彬.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8):55-57.
  [6]彭捷.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索会计学教学新方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88-89.
  [7]邬建瓴.浅谈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课堂教学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9,(8):442.
  [8]顾英,付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9):129.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现代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传统的“黑板”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用型学科,如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出一种能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互动教学模式,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任乐(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
期刊
摘要:“信号与系统”课程是一门复杂的数学课程,本文主要阐述如何用容易理解的生动教学方式来讲述复杂的数学理论。采用图形、类比等方法阐明信号的分解与合成,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信号与系统的相互作用,时域和频域的倒数关系等,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领会该课程的全貌。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作者简介:郭仁春(197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
期刊
摘要:我国新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仍属“学科分类的板块范式”的编写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整体阐述,因而提出从“整体学说的层次阐述”的编写观点和理论构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板块范式;整体学说  作者简介:刘宗碧(1965-),男,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价值学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唯物史观和价值论。  (贵州 凯里 556011) 
期刊
摘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是网络教学的灵魂这一认知,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提出网络教学的重点——资源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思想;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陈振(1966-),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部基础科学系主任,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网络协议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张波(1976-
期刊
摘要:为了实行有效教学,进一步加快“机械制图”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图板绘图、机械制图与AutoCAD整合式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思想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加强机械零件的外形观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图;AutoCAD  作者简介:张翼辉(1969-),男,四川南充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组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蓬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人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却往往忽视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育人机制,缺乏应有的育人绩效研究。事实上,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既会涌现出一批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产品,更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培养;绩效  作者简介:王耀廷(1962-),男,河南鄢陵人,上海电力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
期刊
摘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结合课程教学小组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在笔者所在高校实施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建设;启发式教学;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江新琴(1972-),女,福建永定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通过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建立有效实验考核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姜大海(1977-),男,山东鲁山人,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动机排放控制;卜建国(19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推进学生实践活动、增强理论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好的做法。通过这些做法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介绍了为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电力系统课程;实践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王海祥(1972-),男,安徽和县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方面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期刊
摘要:为了配合“通信原理”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出了一套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的软件平台,采用MATLAB/GUI开发工具,介绍了软件框架结构,实验文件打开、处理及显示等功能。实践证明:该平台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数字通信方面的软件编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通信;信息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 GUI  作者简介:皮宇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