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以来,在教育领域对于结构化思维的构建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形式下,对数学知识构建结构化的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在教学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整体感知、数学概念形成、整合内容串联知识点、利用几何特点等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小学数学;整体感知;几何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2-188-01
前言
在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课程,以教材为基础,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强联系,构建知识链和结构框架,让学生能够从整体进行把握,并在具体学习中掌握知识结构,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整体感知分类解读构建思维结构
数学学科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现有的数学教材均对数学知识做出了单元性结构的编排,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整体性感知,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分类解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构建数学思维结构,使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会以教材大纲来开展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断层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的知识点对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稍作调整,以此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第一在复习前可进行小测试,以此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多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不扎实,需要对该内容加强巩固联系,若学生掌握的基础足够牢固,则可对新知识增强拓展和内容的延伸。总之在小数教学中,从整体性进行把握,系统的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三年级是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计算,在进入到五年级后开始接触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及其乘法计算,难度逐渐升级,因此教师让学生在三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其对知识点之间做出对比和分析,如通过总结分析整数的加减法和一位数小数的加减法的思路理解多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则,通过扩展延伸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性,从而使其进一步增强对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果,有助于其在五年级更深入的学习多位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这样就让学生对数的加减法计算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逐渐构建对数学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二、理解概念形成结构化思维
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思维的构建需要数学概念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核心概念构建模型和联系,从而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内在的系统结构。如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为学生展示出的是静态的角和角的描述性概念,并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将其概念全面化、形象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静与动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深化动态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态教学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角度的大小和边的关系;二是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角和周角这些特殊角的概念和两条边的位置关系;三是可为今后学习度量角打下基础(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判定度量角时是使用内圈刻度还是使用外圈刻度。)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这一本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图形学习中对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建立有效联系,有助于其在动态化概念学习中区分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三、整合内容串联知识点
教师要通过有效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为知识点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性对知识内容构建结构,从而减少各知识点之间的跳跃和重复性,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促使其从串联的点中构建明确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如在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该课程是从一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到其体积的计算,两个课程相似性较强,但又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可通過实行整合设计,构建课程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学生对于长、正方体的认知都是从生活中得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组图形不同的纸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提供的材料可分别做出封闭的、无盖的或上下相通的长、正方体),在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进行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探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总结出一般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要继续让其研究和理解长、正方体体积的概念,这样使学生能够将两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同时通过对知识点的区别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的结构化思维,帮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
四、运用几何特点构建结构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基础形成阶段,利用数学的形象和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几何特点(如图形、图表等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其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从形象化思维向逻辑思维进行转化。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由于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操作时很容易知道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概念,通过对称轴的认识继而理解轴对称图形。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以往接触的图形,接着通过实际操作折出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并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图形,想一想、画一画,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并数一数有多少条。在学生找出答案后,继续引导其思考对称轴和图形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为什么不同的图形会有不同的对称轴?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继续展开实际操作,最后在探索中总结和归纳出图形的边的条数和对称轴条数之间的规律。利用数学几何的直观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抽象化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的数学思维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教学方式,通过本文中所提出的策略运用到课堂中,体现出结构化教学的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结构化认知,进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佳.从点到体:结构化视域下整合课程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84-87.
[2]余丽娟.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17):121-122 124.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小学数学;整体感知;几何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2-188-01
前言
在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课程,以教材为基础,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强联系,构建知识链和结构框架,让学生能够从整体进行把握,并在具体学习中掌握知识结构,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整体感知分类解读构建思维结构
数学学科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现有的数学教材均对数学知识做出了单元性结构的编排,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整体性感知,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分类解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构建数学思维结构,使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认知,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会以教材大纲来开展教学,这容易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断层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的知识点对小学阶段的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稍作调整,以此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第一在复习前可进行小测试,以此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若多数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不扎实,需要对该内容加强巩固联系,若学生掌握的基础足够牢固,则可对新知识增强拓展和内容的延伸。总之在小数教学中,从整体性进行把握,系统的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三年级是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计算,在进入到五年级后开始接触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及其乘法计算,难度逐渐升级,因此教师让学生在三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其对知识点之间做出对比和分析,如通过总结分析整数的加减法和一位数小数的加减法的思路理解多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则,通过扩展延伸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性,从而使其进一步增强对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果,有助于其在五年级更深入的学习多位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这样就让学生对数的加减法计算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逐渐构建对数学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二、理解概念形成结构化思维
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思维的构建需要数学概念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核心概念构建模型和联系,从而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内在的系统结构。如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为学生展示出的是静态的角和角的描述性概念,并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将其概念全面化、形象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静与动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深化动态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态教学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角度的大小和边的关系;二是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角和周角这些特殊角的概念和两条边的位置关系;三是可为今后学习度量角打下基础(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判定度量角时是使用内圈刻度还是使用外圈刻度。)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这一本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图形学习中对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建立有效联系,有助于其在动态化概念学习中区分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三、整合内容串联知识点
教师要通过有效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为知识点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性对知识内容构建结构,从而减少各知识点之间的跳跃和重复性,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促使其从串联的点中构建明确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如在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该课程是从一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到其体积的计算,两个课程相似性较强,但又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可通過实行整合设计,构建课程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学生对于长、正方体的认知都是从生活中得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组图形不同的纸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提供的材料可分别做出封闭的、无盖的或上下相通的长、正方体),在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进行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探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总结出一般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后,要继续让其研究和理解长、正方体体积的概念,这样使学生能够将两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同时通过对知识点的区别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的结构化思维,帮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
四、运用几何特点构建结构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基础形成阶段,利用数学的形象和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几何特点(如图形、图表等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其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从形象化思维向逻辑思维进行转化。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由于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操作时很容易知道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概念,通过对称轴的认识继而理解轴对称图形。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以往接触的图形,接着通过实际操作折出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并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图形,想一想、画一画,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并数一数有多少条。在学生找出答案后,继续引导其思考对称轴和图形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为什么不同的图形会有不同的对称轴?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继续展开实际操作,最后在探索中总结和归纳出图形的边的条数和对称轴条数之间的规律。利用数学几何的直观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抽象化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的数学思维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教学方式,通过本文中所提出的策略运用到课堂中,体现出结构化教学的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结构化认知,进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佳.从点到体:结构化视域下整合课程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07):84-87.
[2]余丽娟.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17):121-122 124.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