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社会的遗产:锈带
在美国,有两个城市常常被人们拿来作比较,一个是“汽车之城”底特律,另一个是“钢铁之城”芝加哥。两者都位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五大湖区,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老牌工业城市。然而,随着五大湖区一点点“生锈”,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渐行渐远——“汽车之城”衰落严重,一度沦为人烟稀少的“鬼城”;“钢铁之城”则延续了昔日的荣光,从一个繁荣的地区性城市进一步成长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经济学家看来,底特律的境遇并非个案,衰落早已成为美国五大湖众多“锈带”城市(比如克利夫兰、匹兹堡、布法罗等)的普遍现象。相比之下,芝加哥更令人感兴趣,它身处“锈带”,不退反进,算得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发展多元工业,恢复城市的竞争力
芝加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五大湖区的城市集体“生锈”,芝加哥也陷入了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1967年至1982年期间,芝加哥近四分之一的工厂倒闭,近一半钢铁工业的岗位消失,城市人口也逐年减少。
不过,吸取了其他“锈带”城市的教训,芝加哥人意识到,工业结构单一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以底特律为例,它就是典型的工业结构单一的城市,近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汽车制造业。然而,当日、韩、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崛起之后,美国汽车制造业成为“夕阳产业”,这彻底改变了底特律整座城市的命运。同样,芝加哥过度倚重的钢铁工业也已陷入发展瓶颈,如果想止住经济下滑的颓势,芝加哥还需要寻找新的工业支撑。
于是,芝加哥人因地制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优势工业中。比如,芝加哥所处的中西部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区,小麦、牲畜等农牧产品充足。所以,芝加哥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又比如,芝加哥的印刷业历史悠久,19世纪时就十分兴旺。芝加哥人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将印刷业与出版、广告等行业相结合,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链。还有,金属加工也是芝加哥的传统优势产业,市政府也给予税收优惠来扶持。上述三项工业因具有的较强竞争力逐渐成为芝加哥新的支柱工业,为芝加哥提供了一半的工业岗位。另外,芝加哥并没有完全放弃钢铁工业,而是升级钢铁工业和冶金工业技术,并扩展出机械制造、化工、电器器材等相关工业。
事实证明,芝加哥的调整是成功的。20世纪90年代初,芝加哥的工业结构终于从钢铁工业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元工业的“百花齐放”,其钢铁工业仍居美国第一位,同时食品加工业和印刷业的产值双双占到全美国的近三分之一,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恢复。
转型服务业,除去“锈带”的烙印
为了发展多元工业,芝加哥充分利用了自身作为传统工业重镇的优势条件。但在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还是丧失了美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被服务业发达的洛杉矶取代。这使芝加哥人认识到,只有顺应时势,转型服务业,才能彻底除去“锈带”城市的烙印。
至于如何发展服务业,芝加哥人做了合理的规划。他们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商業贸易和金融业,让这三者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芝加哥人明白,交通运输对于盘活城市的服务业是十分重要的。城市有了便利的交通运输,商品贸易就能保证货畅其流,跨国公司就会优先在这里选址,商务旅行者也会往来不断。所以,芝加哥一方面积极对密歇根湖水道和陈旧铁路进行维护和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比如,当地的奥黑尔机场经过持续的改造和扩建,建立了完善的快速交通中转、休闲服务、文化展览等配套设施。现在,奥黑尔机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航运公司——美洲航空公司和联邦航空公司的总部。
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多元化的工业,芝加哥人开办了上千家商品贸易公司,其中著名的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已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商。商贸物流的繁荣吸引着国内外投资不断到来,丰富资金的注入又为芝加哥成为金融中心增添了力量。现在,芝加哥发展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芝加哥证券交易所也是美国境内第二大证券交易所。全球最大的银行纷纷在芝加哥设立总部或分部,使得这里的银行网点数量仅次于纽约。
在雄厚的金融资本的支持下,芝加哥的广告、会计、法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日益繁荣,芝加哥的工业味道被彻底冲淡了。
提升魅力,永葆城市的活力
多元工业与服务业帮助芝加哥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但芝加哥人明白,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持续地吸引人才和金融资源,还需要增加自身魅力,提高声望。
如何提升芝加哥的魅力呢?最直接的办法是美化城市景观。比如,早在1909年,芝加哥人就在市区划定了1千米宽、39千米长的滨水区,将其变为城市永久的公共空间。上百年来,芝加哥在滨水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博物馆园区、城市广场、海军码头区、千禧年公园等设施。其中,2004年建成的千禧年公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佳作,公园里的云门、皇冠喷泉和露天音乐厅等建筑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芝加哥的著名景点。又比如,1993年,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启动了“全美最绿城市”计划,试图将芝加哥建设为“花园城市”。在耗时数月、花费了250万美元之后,芝加哥人首先将市政厅大楼的楼顶变成了一个足有1900平方米的花园。随后,小到普通市民家庭,大到麦当劳这样的大企业,都迷上了修建屋顶花园,目前,芝加哥已经有约40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面积居世界第一。这样,芝加哥又多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
另外,芝加哥人懂得通过加强“软实力”来提升城市魅力。芝加哥名牌大学林立,其中的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高校为美国贡献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费米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也是顶尖的科研机构,吸引了世界各地有为的年轻人。此外,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增加了芝加哥的魅力。芝加哥有两百多家剧院,交响乐、歌剧、芭蕾、戏剧、爵士音乐节目不间断上演,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芝加哥还有著名的球队,五届NBA冠军公牛队、三届美国棒球冠军白袜队在世界各地都有球迷,提升了芝加哥的知名度。
良好的城市形象为芝加哥带来了兴旺的人气,现在,芝加哥已经成为移民进入美国的首选地,是“旅游之都”、“博览会之都”。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数十家将总部设在这里,比如摩托罗拉和波音公司。人气旺了,经济才会旺,新的工业、服务业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曾经的“锈带”城市芝加哥,就是按这样的方式除去了“锈迹”,一步步蜕变为国际大都市。
当前,不断出现的新“锈带”(比如中国的东北)已经让许多国家头疼不已,因此,经济学家着力研究芝加哥从“锈带”城市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美国,有两个城市常常被人们拿来作比较,一个是“汽车之城”底特律,另一个是“钢铁之城”芝加哥。两者都位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五大湖区,都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老牌工业城市。然而,随着五大湖区一点点“生锈”,两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渐行渐远——“汽车之城”衰落严重,一度沦为人烟稀少的“鬼城”;“钢铁之城”则延续了昔日的荣光,从一个繁荣的地区性城市进一步成长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在经济学家看来,底特律的境遇并非个案,衰落早已成为美国五大湖众多“锈带”城市(比如克利夫兰、匹兹堡、布法罗等)的普遍现象。相比之下,芝加哥更令人感兴趣,它身处“锈带”,不退反进,算得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发展多元工业,恢复城市的竞争力
芝加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五大湖区的城市集体“生锈”,芝加哥也陷入了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1967年至1982年期间,芝加哥近四分之一的工厂倒闭,近一半钢铁工业的岗位消失,城市人口也逐年减少。
不过,吸取了其他“锈带”城市的教训,芝加哥人意识到,工业结构单一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以底特律为例,它就是典型的工业结构单一的城市,近8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汽车制造业。然而,当日、韩、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崛起之后,美国汽车制造业成为“夕阳产业”,这彻底改变了底特律整座城市的命运。同样,芝加哥过度倚重的钢铁工业也已陷入发展瓶颈,如果想止住经济下滑的颓势,芝加哥还需要寻找新的工业支撑。
于是,芝加哥人因地制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优势工业中。比如,芝加哥所处的中西部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区,小麦、牲畜等农牧产品充足。所以,芝加哥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又比如,芝加哥的印刷业历史悠久,19世纪时就十分兴旺。芝加哥人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将印刷业与出版、广告等行业相结合,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链。还有,金属加工也是芝加哥的传统优势产业,市政府也给予税收优惠来扶持。上述三项工业因具有的较强竞争力逐渐成为芝加哥新的支柱工业,为芝加哥提供了一半的工业岗位。另外,芝加哥并没有完全放弃钢铁工业,而是升级钢铁工业和冶金工业技术,并扩展出机械制造、化工、电器器材等相关工业。
事实证明,芝加哥的调整是成功的。20世纪90年代初,芝加哥的工业结构终于从钢铁工业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元工业的“百花齐放”,其钢铁工业仍居美国第一位,同时食品加工业和印刷业的产值双双占到全美国的近三分之一,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恢复。
转型服务业,除去“锈带”的烙印
为了发展多元工业,芝加哥充分利用了自身作为传统工业重镇的优势条件。但在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还是丧失了美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被服务业发达的洛杉矶取代。这使芝加哥人认识到,只有顺应时势,转型服务业,才能彻底除去“锈带”城市的烙印。
至于如何发展服务业,芝加哥人做了合理的规划。他们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商業贸易和金融业,让这三者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芝加哥人明白,交通运输对于盘活城市的服务业是十分重要的。城市有了便利的交通运输,商品贸易就能保证货畅其流,跨国公司就会优先在这里选址,商务旅行者也会往来不断。所以,芝加哥一方面积极对密歇根湖水道和陈旧铁路进行维护和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比如,当地的奥黑尔机场经过持续的改造和扩建,建立了完善的快速交通中转、休闲服务、文化展览等配套设施。现在,奥黑尔机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航运公司——美洲航空公司和联邦航空公司的总部。
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多元化的工业,芝加哥人开办了上千家商品贸易公司,其中著名的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已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商。商贸物流的繁荣吸引着国内外投资不断到来,丰富资金的注入又为芝加哥成为金融中心增添了力量。现在,芝加哥发展成为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芝加哥证券交易所也是美国境内第二大证券交易所。全球最大的银行纷纷在芝加哥设立总部或分部,使得这里的银行网点数量仅次于纽约。
在雄厚的金融资本的支持下,芝加哥的广告、会计、法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日益繁荣,芝加哥的工业味道被彻底冲淡了。
提升魅力,永葆城市的活力
多元工业与服务业帮助芝加哥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但芝加哥人明白,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持续地吸引人才和金融资源,还需要增加自身魅力,提高声望。
如何提升芝加哥的魅力呢?最直接的办法是美化城市景观。比如,早在1909年,芝加哥人就在市区划定了1千米宽、39千米长的滨水区,将其变为城市永久的公共空间。上百年来,芝加哥在滨水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博物馆园区、城市广场、海军码头区、千禧年公园等设施。其中,2004年建成的千禧年公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佳作,公园里的云门、皇冠喷泉和露天音乐厅等建筑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芝加哥的著名景点。又比如,1993年,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启动了“全美最绿城市”计划,试图将芝加哥建设为“花园城市”。在耗时数月、花费了250万美元之后,芝加哥人首先将市政厅大楼的楼顶变成了一个足有1900平方米的花园。随后,小到普通市民家庭,大到麦当劳这样的大企业,都迷上了修建屋顶花园,目前,芝加哥已经有约40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面积居世界第一。这样,芝加哥又多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
另外,芝加哥人懂得通过加强“软实力”来提升城市魅力。芝加哥名牌大学林立,其中的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高校为美国贡献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费米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也是顶尖的科研机构,吸引了世界各地有为的年轻人。此外,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增加了芝加哥的魅力。芝加哥有两百多家剧院,交响乐、歌剧、芭蕾、戏剧、爵士音乐节目不间断上演,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芝加哥还有著名的球队,五届NBA冠军公牛队、三届美国棒球冠军白袜队在世界各地都有球迷,提升了芝加哥的知名度。
良好的城市形象为芝加哥带来了兴旺的人气,现在,芝加哥已经成为移民进入美国的首选地,是“旅游之都”、“博览会之都”。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数十家将总部设在这里,比如摩托罗拉和波音公司。人气旺了,经济才会旺,新的工业、服务业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曾经的“锈带”城市芝加哥,就是按这样的方式除去了“锈迹”,一步步蜕变为国际大都市。
当前,不断出现的新“锈带”(比如中国的东北)已经让许多国家头疼不已,因此,经济学家着力研究芝加哥从“锈带”城市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