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方法
引言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感到学习很轻松;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
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做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学习兴趣。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我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进而真正喜欢数学。
(三)以导入设问,讨论活动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导入、巧问激趣。
“学贵有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若老师巧妙地设问,可以以问促学,以学促思,从而在质疑,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讨论活动激趣。
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五)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從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顽强毅力作为支撑,良好的兴趣也不会长久。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书目
[1] 柯汉林,《教与学》、中央民族出版社。
[2] 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李维,《小学儿童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云南教育》、2003年2月第4期,作者,罗立,《关于名数的改写》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方法
引言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感到学习很轻松;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
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做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学习兴趣。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我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进而真正喜欢数学。
(三)以导入设问,讨论活动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导入、巧问激趣。
“学贵有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学习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若老师巧妙地设问,可以以问促学,以学促思,从而在质疑,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讨论活动激趣。
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五)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從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顽强毅力作为支撑,良好的兴趣也不会长久。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参考书目
[1] 柯汉林,《教与学》、中央民族出版社。
[2] 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李维,《小学儿童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云南教育》、2003年2月第4期,作者,罗立,《关于名数的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