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来源 :当代职业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超过600万,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同时又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本以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就业间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确保和促进毕业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已成为当下政工作的重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1.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但主要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技术含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升级缓慢、国有经济正在经历战略调整、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就业的增加,但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贡献。以此为主体的经济增加方式需求更多的是“民工”,还未出现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显著增加。因此,符合大学生理想的高端就业岗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相比,出现了严重缺口。加上我国现有经济过分依赖对外贸易,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企业经营出现不同程度困难,对毕业生需求明显萎缩。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的扩大上,其教育改革的深度不够,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存在结构不合理,在专业学科体系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理工比例失调,专业陈旧、专业划分过细过窄,新兴学科薄弱,基础类与应用类、通用类与专业类的设置比更不合理。专业设置盲目,缺乏针对性。高等教育对市场反应缓慢,培养模式陈旧;职业教育发展不成熟,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供给总量扩大、基数增加,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重低;高等教育适应性与竞争力较弱,高新技术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
  2.缺乏有效规范的职业生涯教育
  许多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渗透,很少能以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不能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没有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仍然还是局限于就业安置,辅导对象太窄,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突击式教育,主要限于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职业生涯教育有较大随意性和明显滞后性,教育的组织结构与制度不健全,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切都很迷茫,因此,迫切需要职业生涯教育。
  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尚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
  就业供求信息不畅,信息不对称,缺乏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都有信息发布系统,但彼此之间的信息发布系统缺乏联系和资源整合,结果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缺乏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宏观指导和信息预警。高等教育策划和需求预测滞后,市场反应迟缓,信息预警机制不健全,出现许多学校专业结构同化和课程类同现象,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严重。不少高校不能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就业需求信息缺乏研究分析,就业指数系统和信息预警失效。如前些年的一些法学等热门专业,许多原来没有这些专业的学校纷纷增开这些专业,而许多原来有这些专业的学校则纷纷扩招,其结果必然导致这些专业人才相对过剩,给国家、高校和个人都造成了重大浪费。
  4.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和毕业生择业观有误,不切实际
  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存在误区,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些企业盲目追求人才高学历,不与本企业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存在重学历、文凭,轻学识的用人观念;不但影响了企业创造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也造成了大学生盲目追求文凭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相当多的企业不考虑员工培养发展计划,急功近利,希望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忽视对员工的培养需要,过于看重工作经验、性别、外在条件而轻视创新能力、人才内涵与发展潜力。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样不但影响企业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塑造,也将大批大学生拒之门外。
  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够理性和成熟,过分看重自身的个人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条件,导致用人单位敬而远之。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外资企业,对小企业缺乏兴趣,也是当前毕业生择业的普遍心态。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策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首先,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的障碍,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东西地区二元结构、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二元结构,创造全国范围相对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改变现行的制约着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流动的劳动人事关系、档案与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要积极整合优化就业市场资源,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序衔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提供适合他们生长、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才能改变毕业生去后因待遇和成长、发展问题而又大量流失的现象。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地区、行业发展的瓶颈。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振兴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上述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和对农村、乡镇、中小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那里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也将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选择。
  再次,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要通过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从长远看,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不仅要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吸纳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能力更强,贡献更大,这方面,我们和发展国家差距较大。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长远之计,大有潜力可挖。
  2.高校要强化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首先,高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解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从而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框架体系。
  其次,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创建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以实践为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再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有人认为,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提高就业率,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关注于人的整个职业历程,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变得相对次要一些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短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是应该加强。第一,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又要切实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实际,以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应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为主要教育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综合力量为保障。第二,职业生涯教育原则应贯彻人本化、系统性、实践性、专业化等原则。第三,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结构。金融危机背景下,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应突比强调创业教育,有资料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而国外这个比例最高达30%。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第四,丰富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方法与途径。传统的职业生涯教育途径单一,制约了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取得。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体制条件下,高校应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主要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辅导、心理咨询、教学渗透、实践熏陶等途径开展。
  3.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情况下,大学生更应尽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竞争,积极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择业前的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就业市场和激烈竞争的形势,有积极的思想准备,克服自卑、畏惧和依赖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择业心态。二是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努力追求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合理化,增强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所作为,自身有实力,就业就有信心,成功就有希望。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就业。大学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人众化教育阶段,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因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现实地对待社会需求,放弃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长远发展,可以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先行就业,再依托岗位寻找发展的机会。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使自我实现的要求与自身现状以及社会上职业需求尽可能接近、协调。当择业目标无法实现时,应及时作出调整,重新确定符合自身与社会实际条件的目标,以增大就业机会。
其他文献
一、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主要压力    1.学习压力问题。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方法不正确。许多学生特别是新生往往沿用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缺少自主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许多同学入学就给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而一旦达不到,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现;三是由对专业和专业知识不感兴趣所导致的压力。四是过多、过重的学习任务。有些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参加各
期刊
随着近年来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不断增多,其类型、内部管理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社团群体的发展,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团群体的概况及其相关问题    在社会学研究中,通常把群体行为分为偶合群体和常规群体。偶
期刊
在现有的助学体系中,勤工助学在实现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方面,具备其他助学方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在发挥勤工助学助困育人功能方面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对于做好助困育人工作,实现育人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是学校助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育人环节的有益补充    1.勤工助学在助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勤工助学是指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从事一定的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较高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学校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既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管理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来源应该是高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  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单靠辅导员是难以完成的,许多大量的经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要
期刊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期刊
军营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军营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官兵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可靠保证,是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根本保证。面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军营文化应在“三性”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永葆军营文化的特色,才能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步伐,才能真正地发
期刊
汤昭智作品欣赏  汤昭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涉足诗歌创作。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被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远山》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亚洲音乐节上获得银奖,《和平·母亲》、《世界因我而美丽》、《十月畅想曲》等先后获得“星光奖”、“金鹰奖”、“群星奖”等政
期刊
基础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强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下面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谈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问题。    1 “三引入”的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员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更新教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员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课堂
期刊
一、县级职教中心: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之产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县级职教中心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道路,解决“三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