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症状与改进策略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地区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知行严重脱离的现象。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症状,笔者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改变症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症状;改进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义务教育综合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在《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必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是,由于诸多主观客观的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课程目标。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品德与社会》课的症状和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症状
  1.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十分淡薄。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专职教师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几乎都是兼职。在兼职教师中语文老师又是大多数,《品德与社会课》无意识地就成了语文的一门辅佐课。多数老师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才会上上所谓的“品德课”,全当是为语文课换换口味,为了完成任务有的老师一节课直接把整个单元直接上完。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普遍存在,应付了事的不在少数。正如品德专家所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教学方式方法极为单一,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由于是兼任,担任这门课的教师通常不会把它当成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多少热情,既不研读《课标》弄清目标要求,也不深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教法研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味地“说”“教”,照本宣科,对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插图当作“语文”来理解,根本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背离了《品德与社会》课开设的目的。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学习交流机会少,对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的要求不去理解,更不去实施。很多适用于该课程特点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很少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如:影视感染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参观访问法等等。当然也有少数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困难。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严重忽略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直接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过去的思品课上,满堂课都是空洞无味地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更没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主题图画内容与儿童的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去组织学生活动,去创设互动状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仅仅就是一味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忽略学科教学目的,失去了开设《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
  凡此种种,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相符合,严重失去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用,也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改进策略
  1.在思想上要重视,在行动上要引领。《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视与否,课程实施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品德课的教师,思想上要把品德课与语文数学一样对待,认真设计教学,把握教学目标,重视过程体验。同时行动上积极参与引领学生。例如:“我们的班集体”这个主题,班集体之间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团结协作。老师就可以采用“协作完成”游戏项目,让学生参与体验团结协作。
  2.改变教学方法,和谐课堂氛围。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素材,通过讲故事,观影片,听音乐,析实例、演小品等导入新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例如“不屈的中国人”这个主题,就可以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作为导入,通过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激发点融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不能忘记的屈辱”,直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画面、和情感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无比热爱的行为情感。
  3.走进生活,实践体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就是贴近儿童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在“我们生活的社区”这课的教学时,直接带着学生走进学校所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学生在生活中内化品行,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个课题,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收集资料课堂展示有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体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这些育德的阵地;也可以让学生在过节随父母参与“磁器口”的庙会,感受丰富文化的同时,内化热爱家乡的品质。还可以就近体验——堰兴剪纸,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这些走进学生生活的方式无疑都是学生内化品行最佳方式和最有实效的方法。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课内外结合、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就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就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张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解读,2011.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四胜小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口语课程是目前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公修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口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口语课程教学手段,培养高校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文章指出了传统高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全面分析了多种多样的高校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校;教师口语课程;不足;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
多种病因所致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占急性胰腺炎的15%~25%左右,病程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项深入的研究。我院对SAP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变革,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0例SAP病人年龄在27-65岁之间,其中男性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侧重点。本文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探讨了中美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比较分析,希望以此促进我国高校系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优化方向  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之下,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了关注重点。但就当前社会形势而言,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高,这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关联
研究了基态和第一激发态钾原子的2p电子光电离过程.在全相对论框架下计算了相应的光电子谱.计算结果与最新的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普遍存在,通过研究不同养护温度下其强度发展特点,相对应地在工地现场采用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温度匹配养护等方式,制造试验墩并引入成熟
利用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和2014年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青海省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状况作4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并结合环境因素探讨该地区少数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呈粥硬化致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低氧化引发心脏疾患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都相对比较高。有相关资料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使得人们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本文笔者探讨了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摘 要: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立,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寄生虫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PBL教学法;寄生虫学;教学  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临床医
本文首先阐述了行业背景对于依托行业背景办学的专业或高职院校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其次,从办学是否属于依托行业背景的角度,对专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了分类,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表述
随着对晚期癌症病人的研究深入,临终关怀越来越引起人群的重视[1],其既可以尊重患者的尊严,而且还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本研究选择11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112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49例,女性为63例,年龄分布为67.4±11.6岁,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50岁,病程为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