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各学科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认识、理解、记忆和练习数学,更要制定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经历”数学的机会,通过“做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通过“做数学”讲解新知识
教和学并非各自独立存在的,二者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建构新知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感性知识,并且激发和维持其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以便展开后续教学。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现有一张长方形纸,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0厘米与40厘米,现在其四个角处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接着将其折成长方体,那么该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是多少?”该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其空间想象能力,所以看到题目后,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直接给出答案,只通过文字解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操作,自己剪一剪长方形纸,体验如何将剪去四角的长方形纸折成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个棱长与原本的长方形纸之间的联系,从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其中许多内容是与数学相关的,只是学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亲自体验数学。
二、通过“做数学”攻克知识难点
如今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在这种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多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大胆尝试、勇敢探索,从而发现、分析与理解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其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比如,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算理,如果教师单纯通过演示或口头讲解的方法授课,那么只有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听懂,其余学生则难以理解,还会影响其学习之后的知识。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小棒,如火柴等,除了成捆(每捆10根)的之外,还要准备一些单根的,接着向学生出题:计算26-8。学生发现26个位数的6不够减去8,他们看着2捆小棒,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拆开一捆。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其动手将成捆的小棒拆开,并且与剩余的6根放在一起,用16减8,得到8,而8和未拆开的1捆相加之和是18,所以最终结果是18。学生在亲自操作后,会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扎实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又如,讲解一位数除法时,教师给出题目“计算64÷4”,当学生用十位数的6除以4后,发现有余数就不知怎样继续,即使教师告知其将余数2和个位数4合起来,再除以4,学生仍然无法理解。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小棒帮助理解和体会。先将6捆(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捆,1就是十位数的商,为平均分配剩下的两捆,要将其拆开与4根合并,共24根,将其分成4份,每份6根,6就是个位数的商,所以答案是16。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此类除法的算理,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协调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三、通过“做数学”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与大胆猜测,从而使其形成初步分析、概况、抽象、比较和综合能力。比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时,待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量角器度量角度与常规的画角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其积极创新。如要求学生画120度的角。学生很快应用三角尺与量角器画出120度的角,接着教师再提出新要求:“在不借助量角器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个角准确地画出来?”学生被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马上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并且发现了新的画法:用三角尺中一个30度的角与直角拼起来画,得到的角就是120度的角。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次鼓励其探索新的画法,给予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快各组就发现了新的方法:先画出一个平角,接着减去三角板中的30度角,得到120度角,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成果。
实际上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做数学”,即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来理解人类知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的发育远优于抽象思维,单纯地听讲难以记忆知识,仔细观看则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而亲自实践才会理解透彻。所以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有效处理教材,设计可行性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其数学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一、通过“做数学”讲解新知识
教和学并非各自独立存在的,二者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建构新知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感性知识,并且激发和维持其数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以便展开后续教学。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现有一张长方形纸,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0厘米与40厘米,现在其四个角处各剪去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形,接着将其折成长方体,那么该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是多少?”该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其空间想象能力,所以看到题目后,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直接给出答案,只通过文字解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操作,自己剪一剪长方形纸,体验如何将剪去四角的长方形纸折成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个棱长与原本的长方形纸之间的联系,从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其中许多内容是与数学相关的,只是学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亲自体验数学。
二、通过“做数学”攻克知识难点
如今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在这种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多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大胆尝试、勇敢探索,从而发现、分析与理解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其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比如,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算理,如果教师单纯通过演示或口头讲解的方法授课,那么只有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听懂,其余学生则难以理解,还会影响其学习之后的知识。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小棒,如火柴等,除了成捆(每捆10根)的之外,还要准备一些单根的,接着向学生出题:计算26-8。学生发现26个位数的6不够减去8,他们看着2捆小棒,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拆开一捆。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其动手将成捆的小棒拆开,并且与剩余的6根放在一起,用16减8,得到8,而8和未拆开的1捆相加之和是18,所以最终结果是18。学生在亲自操作后,会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扎实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又如,讲解一位数除法时,教师给出题目“计算64÷4”,当学生用十位数的6除以4后,发现有余数就不知怎样继续,即使教师告知其将余数2和个位数4合起来,再除以4,学生仍然无法理解。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小棒帮助理解和体会。先将6捆(6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捆,1就是十位数的商,为平均分配剩下的两捆,要将其拆开与4根合并,共24根,将其分成4份,每份6根,6就是个位数的商,所以答案是16。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此类除法的算理,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协调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三、通过“做数学”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与大胆猜测,从而使其形成初步分析、概况、抽象、比较和综合能力。比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时,待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量角器度量角度与常规的画角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其积极创新。如要求学生画120度的角。学生很快应用三角尺与量角器画出120度的角,接着教师再提出新要求:“在不借助量角器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个角准确地画出来?”学生被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马上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并且发现了新的画法:用三角尺中一个30度的角与直角拼起来画,得到的角就是120度的角。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次鼓励其探索新的画法,给予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快各组就发现了新的方法:先画出一个平角,接着减去三角板中的30度角,得到120度角,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成果。
实际上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做数学”,即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来理解人类知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的发育远优于抽象思维,单纯地听讲难以记忆知识,仔细观看则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而亲自实践才会理解透彻。所以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有效处理教材,设计可行性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其数学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