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斥着伪对话、无效对话等。有效对话应紧扣文本中心,关注语言、关注生成,同时具有目标意识、生活意识、人文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对话 文本 语言 生成 目标意识 生活意识 人文意识
一、一个中心,即有效对话要紧扣文本中心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对话都应该以文本为中心进行,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也是师生对话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只有教师自己有了一番钻研和涵泳,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悟、真情的感动,才能掌握文本中学生人文精神和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在哪里,三维目标如何有限整合,才能真正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只有学生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和感悟文本,而不能让教师的讲解分析或者感悟来代替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自悟。文本的延伸和拓展,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亮色,但延伸和拓展也应围绕文本这个中心。“文本”是对话之本,课堂教学包括对话在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基于文本。如与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对话,应立足文本,结合语境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整合、概括,从而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即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但如果由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引发生活中身残志坚之类的对话,即使对话再热烈再精彩,也脱离了文本,偏离了教学目标,背离了教学主题。
二、两个关注,即有效对话应关注语言、关注生成
1.关注语言。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重对课文语言的研究,透彻地理解词语、句式、修辞、写作手法等与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围绕着积累语言和品味语言进行对话。或揣摩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深入体味作者的心境,从而感受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或扣住具体语境,品味语言的韵味,看它是如何与具体语境相结合而达到贴切生动的;或吟咏诵读,感悟言语,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某教师引导:“《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七分’,鲁迅先生很赞赏《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下面同学们边读边体会,并在文中圈点勾画。”接下来师生共同品味。一个学生是这样对话的:“我觉得王熙凤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很有味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怀疑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即以前还从未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赞叹,确切一点说是惊叹,而且是由衷的惊叹,正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她的赞美表现得自然、得体,还不让人觉得空洞肉麻。另外,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因为在场的还有迎春、探春、惜春,还有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的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了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抑彼。可见她的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体察语言环境、细心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2.关注生成。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课堂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思维含量不高,对话仅仅从知识层面去认读、寻找和筛选。这样的对话缺少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如有的教师不管问题有没有思考的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宣告结束。这样的对话也就失去了应有价值。好的教学是生成性、主体性、给出性的活动,是有价值的教学。教师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和空间性。师生对话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对话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对这些“意外”,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建构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的活力。如某教师执教《琵琶行》,在读完全文后,教师提问:“全文的情感句是哪句?”生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问:“这一句话中,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沦落人”?为什么用“同是”?于是教师便围绕“谁解沦落人”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究竟‘同’在哪里”作为文章的主问题展开教学,角度新奇。
三、三种意识,即有效对话应具有目标意识、生活意识、人文意识
1.目标意识。完善人、发展人是任何对话教学的共同指向和归宿。落实到语文对话教学,其总目标则应该是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则应在特定的对话教学情景中,由教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理念,联系“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紧扣文本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理解、感悟及质疑,和学生一起讨论确立。当学生言说的话题众多而又凌乱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众多的话题中筛选出几个最有价值的重要话题,把对话目标集中在这几个话题上,以避免对话教学陷入一种看似热闹实则盲目混乱且低效的状态。总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应有具体而又实在的教学目标的,有了教学目标,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学生每学完一节课后都能在语文的知、能、素养方面有所收获。譬如,一位教师教《胡同文化》时,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欣赏有关图片,并让他们来谈看完图片后的感想。这样的情景设置本来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对话的一种辅助手段,现在却喧宾夺主,过多地占去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如此对话,岂不本末倒置?
2.生活意识。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外延和语文的外延是一致的。教师在设置对话的主题时,要适时地渗透这种观念,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话当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如某教师执教《漫话清高》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分组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个问题提得好,既针对了编者的意图,也符合当今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辨知。
3.人文意识。这里所说的人文,跟我们争论的有关语文学科的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不相关联,实际上是语文课堂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对话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是课堂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这种情境里,学生的胆子大了,底气足了,思维活跃了,不会害怕因自己说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指责,也不会担心因自己没说对而遭到同学的讥讽。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第一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对话 文本 语言 生成 目标意识 生活意识 人文意识
一、一个中心,即有效对话要紧扣文本中心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对话都应该以文本为中心进行,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也是师生对话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只有教师自己有了一番钻研和涵泳,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悟、真情的感动,才能掌握文本中学生人文精神和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在哪里,三维目标如何有限整合,才能真正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只有学生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和感悟文本,而不能让教师的讲解分析或者感悟来代替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自悟。文本的延伸和拓展,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亮色,但延伸和拓展也应围绕文本这个中心。“文本”是对话之本,课堂教学包括对话在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基于文本。如与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对话,应立足文本,结合语境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整合、概括,从而把握作者的美学观点,即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但如果由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引发生活中身残志坚之类的对话,即使对话再热烈再精彩,也脱离了文本,偏离了教学目标,背离了教学主题。
二、两个关注,即有效对话应关注语言、关注生成
1.关注语言。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重对课文语言的研究,透彻地理解词语、句式、修辞、写作手法等与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围绕着积累语言和品味语言进行对话。或揣摩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深入体味作者的心境,从而感受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或扣住具体语境,品味语言的韵味,看它是如何与具体语境相结合而达到贴切生动的;或吟咏诵读,感悟言语,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某教师引导:“《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七分’,鲁迅先生很赞赏《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下面同学们边读边体会,并在文中圈点勾画。”接下来师生共同品味。一个学生是这样对话的:“我觉得王熙凤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很有味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怀疑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即以前还从未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赞叹,确切一点说是惊叹,而且是由衷的惊叹,正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她的赞美表现得自然、得体,还不让人觉得空洞肉麻。另外,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因为在场的还有迎春、探春、惜春,还有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的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了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抑彼。可见她的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体察语言环境、细心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2.关注生成。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课堂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思维含量不高,对话仅仅从知识层面去认读、寻找和筛选。这样的对话缺少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如有的教师不管问题有没有思考的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宣告结束。这样的对话也就失去了应有价值。好的教学是生成性、主体性、给出性的活动,是有价值的教学。教师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和空间性。师生对话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对话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对这些“意外”,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建构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的活力。如某教师执教《琵琶行》,在读完全文后,教师提问:“全文的情感句是哪句?”生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问:“这一句话中,你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沦落人”?为什么用“同是”?于是教师便围绕“谁解沦落人”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究竟‘同’在哪里”作为文章的主问题展开教学,角度新奇。
三、三种意识,即有效对话应具有目标意识、生活意识、人文意识
1.目标意识。完善人、发展人是任何对话教学的共同指向和归宿。落实到语文对话教学,其总目标则应该是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具体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则应在特定的对话教学情景中,由教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理念,联系“学段目标”和“单元要求”,紧扣文本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理解、感悟及质疑,和学生一起讨论确立。当学生言说的话题众多而又凌乱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众多的话题中筛选出几个最有价值的重要话题,把对话目标集中在这几个话题上,以避免对话教学陷入一种看似热闹实则盲目混乱且低效的状态。总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应有具体而又实在的教学目标的,有了教学目标,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学生每学完一节课后都能在语文的知、能、素养方面有所收获。譬如,一位教师教《胡同文化》时,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欣赏有关图片,并让他们来谈看完图片后的感想。这样的情景设置本来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对话的一种辅助手段,现在却喧宾夺主,过多地占去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如此对话,岂不本末倒置?
2.生活意识。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外延和语文的外延是一致的。教师在设置对话的主题时,要适时地渗透这种观念,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对话当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如某教师执教《漫话清高》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分组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个问题提得好,既针对了编者的意图,也符合当今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辨知。
3.人文意识。这里所说的人文,跟我们争论的有关语文学科的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不相关联,实际上是语文课堂上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对话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是课堂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在这种情境里,学生的胆子大了,底气足了,思维活跃了,不会害怕因自己说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指责,也不会担心因自己没说对而遭到同学的讥讽。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