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音乐课堂作为音乐学科占比最大的载体,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平衡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从而使它们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目标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目前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地方。
关键词:初中阶段;音乐兴趣;音乐学习心理
一、目前初中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沟通交流缺乏
在初中阶段音乐课排课较少且容易被主科老师占用的现实背景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偏向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师生接触不多导致教师并未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音乐是一门互动性极强的学科,很多教学环节也在此基础上设计,缺乏沟通则会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让师生在课堂上无法取得有效的沟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及身心特点,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校外通俗音乐,对学校音乐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大部分时间音乐课堂上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期待有较大的落差,导致一些学生甚至对音乐课堂感到厌恶、排斥。由于初中升学业、课业压力繁重,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无压力的,而忽略了音乐教学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三)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在目前初中阶段的音乐课堂中,很多音乐教师依然更多地采用朗诵歌词、跟唱曲谱、教师简单示范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可以获得音乐的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更期待教师传授音乐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有新鲜感的。
二、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十一岁到十四五岁,相当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在思维发展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比如说已经可以根据播放的音乐想象构成的音乐画面,可以独立思考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等。在情感发展表现出少年期特有的热情,在音乐课堂中可能存在某类型音乐会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积极配合老师。在意志发展方面,自觉性有明显的增强,但他们受情境、激情的影响较大,他们倾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并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在个性发展方面,有一种独立性和成熟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对老师、家长以及他人都存在一定的看法,不愿他人过多的干涉或管教自己,否则就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易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二)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
伴随着生理的发育,中学生要经历变声期。这个时期对于他们的音乐审美来说,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性的知觉敏感性。他们对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逐渐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好听或不好听,有意思或没意思,愿意学或不愿意学。他们逐渐不满足于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作品。在欣赏方面也是如此,对于合乎他们口味的,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可能用捣乱来干扰。特别是对于教师、家长认为应当不听不唱的音乐作品,存在一种逆反心理,总要偷偷摸摸的听或唱。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一)多与学生建立沟通联系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多从学生角度做课程内容设置。初中生渴望被大人平等对待,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对话式、问答式交流;在学习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对初中生做出引导;在音乐课堂之外,为学校营造好的艺术氛围;初中生渴望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是学生寻找渴望交流,实现自我满足的要求,可以通过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这样的需求。但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结合每个同学的个性,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敢于站上台前去表演,从简单的器乐演奏包括舞台设计到道具搬运,都是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参与感的角色。
(二)课堂内容的多样性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中学生更多地从社会大众媒介获得音乐供给。而随着音乐艺术的多层次发展,中学生兴趣更高的通俗音乐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特点,这样的情况确实给学校系统正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教师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的利用与引导,将二者适当结合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与效果的。利用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来激发同学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充分将流行文化与音乐课堂结合。比起同学们先被社会上不健康的通俗音乐所影响,倒不如老师先入为主的分享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总而言之,音乐教师不要过分排斥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爱,喜欢音乐最终对于音乐教育就是有利的。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在课堂中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手段更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同样也是拓宽学生眼界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多选择更能吸引中学生的传统音乐进行多媒体播放。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当地的艺术机构进校园做文化普及近距离交流,将课堂转移到室外,例如音乐厅、博物馆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方。音乐课堂并不拘泥于教室,而是更多地培养同学们在生活中聆听音乐的耳朵。
四、结语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地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基础,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培养音乐兴趣。在初中阶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和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的时期,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因此,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实效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周佩佩.《高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
[3]严宇涵.《音乐心理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68-69.
关键词:初中阶段;音乐兴趣;音乐学习心理
一、目前初中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沟通交流缺乏
在初中阶段音乐课排课较少且容易被主科老师占用的现实背景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偏向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师生接触不多导致教师并未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音乐是一门互动性极强的学科,很多教学环节也在此基础上设计,缺乏沟通则会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让师生在课堂上无法取得有效的沟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及身心特点,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校外通俗音乐,对学校音乐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大部分时间音乐课堂上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期待有较大的落差,导致一些学生甚至对音乐课堂感到厌恶、排斥。由于初中升学业、课业压力繁重,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无压力的,而忽略了音乐教学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三)教学手段有待创新
在目前初中阶段的音乐课堂中,很多音乐教师依然更多地采用朗诵歌词、跟唱曲谱、教师简单示范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可以获得音乐的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更期待教师传授音乐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有新鲜感的。
二、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十一岁到十四五岁,相当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在思维发展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比如说已经可以根据播放的音乐想象构成的音乐画面,可以独立思考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等。在情感发展表现出少年期特有的热情,在音乐课堂中可能存在某类型音乐会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积极配合老师。在意志发展方面,自觉性有明显的增强,但他们受情境、激情的影响较大,他们倾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并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在个性发展方面,有一种独立性和成熟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对老师、家长以及他人都存在一定的看法,不愿他人过多的干涉或管教自己,否则就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易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二)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学习心理
伴随着生理的发育,中学生要经历变声期。这个时期对于他们的音乐审美来说,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性的知觉敏感性。他们对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逐渐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好听或不好听,有意思或没意思,愿意学或不愿意学。他们逐渐不满足于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作品。在欣赏方面也是如此,对于合乎他们口味的,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可能用捣乱来干扰。特别是对于教师、家长认为应当不听不唱的音乐作品,存在一种逆反心理,总要偷偷摸摸的听或唱。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一)多与学生建立沟通联系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多从学生角度做课程内容设置。初中生渴望被大人平等对待,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对话式、问答式交流;在学习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对初中生做出引导;在音乐课堂之外,为学校营造好的艺术氛围;初中生渴望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这是学生寻找渴望交流,实现自我满足的要求,可以通过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这样的需求。但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结合每个同学的个性,并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敢于站上台前去表演,从简单的器乐演奏包括舞台设计到道具搬运,都是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参与感的角色。
(二)课堂内容的多样性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中学生更多地从社会大众媒介获得音乐供给。而随着音乐艺术的多层次发展,中学生兴趣更高的通俗音乐也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特点,这样的情况确实给学校系统正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教师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的利用与引导,将二者适当结合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与效果的。利用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来激发同学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充分将流行文化与音乐课堂结合。比起同学们先被社会上不健康的通俗音乐所影响,倒不如老师先入为主的分享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总而言之,音乐教师不要过分排斥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爱,喜欢音乐最终对于音乐教育就是有利的。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在课堂中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手段更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同样也是拓宽学生眼界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多选择更能吸引中学生的传统音乐进行多媒体播放。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当地的艺术机构进校园做文化普及近距离交流,将课堂转移到室外,例如音乐厅、博物馆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方。音乐课堂并不拘泥于教室,而是更多地培养同学们在生活中聆听音乐的耳朵。
四、结语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地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基础,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培养音乐兴趣。在初中阶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和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的时期,音乐能够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因此,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实效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質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周佩佩.《高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
[3]严宇涵.《音乐心理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