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缺憾。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时代问题
一、横断面的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层次跃升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它既是充满各种矛盾、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断修复、发展的资本主义。它在危机中没有被革命力量瓦解,也没有在富有效率的发展中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正是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促发了一批批具有人类关怀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具体而言,促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并使其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作整体剖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20世纪50年代的迅速恢复,尤其是在进入60年代以后,日渐发展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发展为富裕的社会。消费开始显现为支配经济生活、日常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主导力量,消费不单决定着品味,也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差别和地位等级。消费越来越成为左右生产、决定价值消费是否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和权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科学技术的高效率,不仅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经济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且体现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弭、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扩张、人们的生产时间缩短而休闲时间增加等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和普遍的幸福感,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似乎更加趋向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问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层面与在本质层面是同一的吗?如何看待由人支配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和 “异化”问题,是20世纪中期日渐凸显的并必须加以分析批判的又一重大问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演进的现实背景,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展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二、经济层面到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卢卡奇在分析1918—1922年中东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把物化和物化意识看作是遮蔽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元凶,指出资产阶级正是通过物化和物化意识有效地扼制了社会政治危机,阻止了一切社会革命的潜在可能性。所谓物化,卢卡奇用它表示在商品的结构和运行法则对人的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伦理等方面的侵蚀过程中,人成为商品支配的对象,成为商品的客体,最终堕入一种物化的境地。物化现象表明,商品对日常生活的统治实质上是通过对人的统治进行的,这是因为,物化不仅仅是商品侵蚀本身,它事实上已经从经济层面进入观念层面,进到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层面,并在实质上作为意识形态或政治因素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文化作为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会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生活的情感的表面愉悦、心灵空间的象征性充实、人际交往的形式意义、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价值取向的非个性化等成就;另一方面,它为识形态所操持,直接彰显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种结局无疑是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稳定机制的现实成就,然而它却对人的主体化生存是有害的。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层次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階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 “使一切真正的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而且,科学技术 “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四、教训与启示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批判类型演进的考察,我们会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从不同视域展陈其理论的解构功能,但如何做到其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毫无疑问,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缺乏及其彼此分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留下的总缺憾,也是我们探寻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应该吸取的根本教训。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的遗憾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教训:
首先,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探索必须努力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圭臬,这是一个重大社会历史理论实现科学化的前提。只有从对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中把握到资本主义的多重本质及其演进规律,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理论。
其次,理论的时代化必然要求理论的大众化,理论要能广泛而深刻地发挥持久的影响力,必须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理念,成为统领个体全部生活的最高价值图式,成为个体成员变革生存处境的核心性的激发因素,这是一个重大社会历史理论实现大众化的保障。
最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上述三个教训说明,只有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及其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变革时代、解放人类的宏伟价值及现实意义,这是我们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理论之后得出的基本启示。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2]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3]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版。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时代问题
一、横断面的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层次跃升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它既是充满各种矛盾、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断修复、发展的资本主义。它在危机中没有被革命力量瓦解,也没有在富有效率的发展中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正是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促发了一批批具有人类关怀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具体而言,促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并使其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作整体剖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20世纪50年代的迅速恢复,尤其是在进入60年代以后,日渐发展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发展为富裕的社会。消费开始显现为支配经济生活、日常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主导力量,消费不单决定着品味,也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差别和地位等级。消费越来越成为左右生产、决定价值消费是否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和权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科学技术的高效率,不仅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经济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且体现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弭、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扩张、人们的生产时间缩短而休闲时间增加等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和普遍的幸福感,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似乎更加趋向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问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层面与在本质层面是同一的吗?如何看待由人支配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和 “异化”问题,是20世纪中期日渐凸显的并必须加以分析批判的又一重大问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演进的现实背景,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展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二、经济层面到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卢卡奇在分析1918—1922年中东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把物化和物化意识看作是遮蔽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元凶,指出资产阶级正是通过物化和物化意识有效地扼制了社会政治危机,阻止了一切社会革命的潜在可能性。所谓物化,卢卡奇用它表示在商品的结构和运行法则对人的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伦理等方面的侵蚀过程中,人成为商品支配的对象,成为商品的客体,最终堕入一种物化的境地。物化现象表明,商品对日常生活的统治实质上是通过对人的统治进行的,这是因为,物化不仅仅是商品侵蚀本身,它事实上已经从经济层面进入观念层面,进到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层面,并在实质上作为意识形态或政治因素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文化作为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会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生活的情感的表面愉悦、心灵空间的象征性充实、人际交往的形式意义、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价值取向的非个性化等成就;另一方面,它为识形态所操持,直接彰显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这种结局无疑是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稳定机制的现实成就,然而它却对人的主体化生存是有害的。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层次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階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 “使一切真正的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而且,科学技术 “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四、教训与启示
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批判类型演进的考察,我们会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从不同视域展陈其理论的解构功能,但如何做到其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毫无疑问,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缺乏及其彼此分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留下的总缺憾,也是我们探寻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应该吸取的根本教训。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的遗憾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教训:
首先,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探索必须努力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圭臬,这是一个重大社会历史理论实现科学化的前提。只有从对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中把握到资本主义的多重本质及其演进规律,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理论。
其次,理论的时代化必然要求理论的大众化,理论要能广泛而深刻地发挥持久的影响力,必须能够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理念,成为统领个体全部生活的最高价值图式,成为个体成员变革生存处境的核心性的激发因素,这是一个重大社会历史理论实现大众化的保障。
最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上述三个教训说明,只有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及其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变革时代、解放人类的宏伟价值及现实意义,这是我们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理论之后得出的基本启示。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2]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3]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版。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