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思辨力培养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引导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结合到一起,不仅能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还能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阅读,继而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形成自己的独特阅读模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思辨力培养为目标的整本书阅读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起到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新思维的作用。
  一、以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本逻辑与事实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辨阅读的首要基础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其全面了解文本信息,增强整体感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先看序文的好习惯,这能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对整本书形成整体印象,并在后期阅读中加深并强化思维脉络,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序言提及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代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继而随着精读的开展调动自己在序言中看到的内容并产生更多思考,增强其阅读兴趣。除了序言,后记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在《乡土中国》中,后记不仅介绍了作者写书的经历,还阐述了社会学发展史以及作者研究社会学的过程,内容更加全面,也更容易帮助学生消化书中信息,继而提高其对作者写作动机的把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来引入与社会学息息相关的现象,加深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有效解读,增强阅读兴趣。不仅如此,在阅读中对重点知识、质疑处、思辨处进行圈点批注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为例,在《乡土中国》中有很多核心概念,这些概念都集中在标题上,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知晓本章节核心,在阅读中只需在此基础上理解其内涵即可。如《乡土本色》这一章节,学生只需重点了解并理解什么是乡土本色、什么是乡土性即可。另外,对作品论证逻辑的掌握也是帮助学生梳理逻辑思维,提高思辨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不断分析作品论证逻辑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碰撞,增强其对思辨力的深层次的逻辑性理解和思考。
  二、以阅读推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意图和写作价值
  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独特使命,作者以文字叙述心情,传递思想,体现其写作意图和背景。在培养学生思辨力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晓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思辨。《乡土中国》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传统乡土社会的特征,也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面貌。这本书无论是从宏观意义还是微观意义上讲都带来极好的示范,也引发更多反思。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补充文章写作背景能有效扩展学生思考作者写作意图,继而增强对整本书的阅读和思考。特别是从作者行文思路中窥探其思考方向,研究其心路历程对促进学生思辨训练大有好处    。《乡土中国》的出现源于一段特殊历史,这是现代高中生无法深入了解和体会的,而通过教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能更好地探究和总结,深化思考,促进思辨。不仅如此,培养学生思辨力还需要教师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利用多种资源有效打造学生思维空间,深化其思辨能力。《乡土中国》虽然经典,但想要达到更好的思辨力培养效果,仅靠这本书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度,继而为学生思考和批判提供更多素材辅助。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其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阅读方法迁移到这本书阅读上,并运用思辨模式来分析、思考,为提升其自身思辨力提供实践机会。当然,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外,还有很多学术著作可供参考,例如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这些都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都可以作为课外资源拓展推荐。
  三、以阅读提升来增强学生理解和评价的精准性
  大部分高中生在阅读书籍之时都会带有主观判断性,以感性去阅读,虽然也能产生阅读效果但却极容易导致其对书中人物、事件产生不客观的评价。这种阅读不利于思辨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极力避免的。培养学生思辨力,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对书籍内容准确、清晰、客观的评价,要以理性为支点去阅读书籍,这样才能产生效果,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思辨力。在《乡土中国》中,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字下乡”这一章节之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反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阅读的教与学才更有效果,才能促进学生思辨力的有效提升。另外,教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标,要以作品为基础带领学生深度剖析作品背后的意义,继而辩证理性地解读、思考文中现象,理解其传递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另外,发展思辨性阅读思维必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反思、总结,摆脱思维惯性,这样才能避免其被权威所震慑,才能培养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思辨力,既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观点、铸就思辨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读懂的是作者对文化的态度,其次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领悟,拓展自己的格局与眼界,做到辩证吸收优秀文化,提升自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要为学生梳理文化脉络,树立文化自信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思辨力发展,才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发展拥有广阔土壤。
  四、以阅读展示来强化思辨力培养效果
  高中语文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辨力必须要从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两方面入手。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演讲、辩论活动等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提升程度,通过演讲辩论前的准备来增强学生思想性、论证逻辑性以及分析透彻性,以此来强化培养效果。因《乡土中国》作为学术性著作,其演讲也应以学术专题性演讲来进行,学生需要展现出科学性与独创性、专业性与通俗性。期间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以条理性、逻辑性的讲解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反映其思辨能力。不仅如此,《乡土中国》中的辩论题材也不在少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和辩题难易度,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理性、科学思维,增强思辨力,提升思辨阅读教学效果。书面语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乡土中国》阅读有关的写作作业,例如写文学短评、学术小论文等,这些都能检验学生思辨水平,考查教学效果。特別是学术小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且对学术要求更加严谨,高中生虽然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尚不成熟,但教师可以在确保基础要素都具备的前提下放宽对其要求,保证学生在培养思辨力过程中不失对学术作品的喜爱。
  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会越来越关注,而整本书阅读是高中阶段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其阅读视野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以《乡土中国》为例开展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将整本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还能为学生思辨力培养找到支点,继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教材的经典篇目,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它是传统小说三要素在人物、环境两方面的典型体现, 我们在教学时也多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分别展开教学,谈人物形象及其相关手法、环境特点及其作用,但是,这都不能体现曹雪芹谋篇布局的匠心,也难以见出本文所蕴含的审美韵味和作者的艺术功力。  本文的经典不只是以多样的笔法给我们隆重推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及介绍了贾府情况,还在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
期刊
想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一种复合思维方式,需在已有信息基础上,组织分离原有经验,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信息序列,逐步建构为最佳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语文学习深度发生。神话体现了人类奇幻的想象力,里面有神奇的情节、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等,能使我们洞悉祖先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沃土。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我尝试通过多种方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在教读该课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对该文本已有初步的理解和把握。《阿长与〈山海经〉》的教读课,其实是在名著整本书阅读基础上进行的一文多读教学。  一、统编教材一文多读的现状之思  一文多读,是指同一文本在不同课型中的多次阅读和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文多读往往存在两种误区: 一是忽视一文多
期刊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作为一篇抒情散文,被选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1931年9月18日,日寇狼子野心,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从此处于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无数东北人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1941年,作为亲历事变的作者,以强烈的爱国情怀,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倾诉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压抑、痛苦之情;对美好故土的热爱;对收复故土的执着与坚定。  
期刊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我,一个初中生,已经度过十多个春节了。在这些佳节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就数今年的春节了。  同往年一样,今年春节前夕我回到了老家。我的外公在“村小”当教师。放了寒假,村里办了个文化补习班,请他去给要到城里打工的青年农民补补必要的文化课。  这天,我看见外公在屋里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发愁的事,连忙走过去询问。他说补课的农民年初就要进城了,但他们还有很多基础的东西
期刊
南宋诗人杨万里现存诗歌4200多首,耳熟能详的诗多是他写“童趣”类的,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而杨万里的创作中也有不少田园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插秧歌》等。《插秧歌》作为杨万里“诚斋体”的代表作,洋溢着浓厚的田园气息。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前人多从诗歌内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成为风向。纵观近两年各地高考作文的设题已经由过去自我陈述式的作文慢慢向交际语境作文过渡。除去情境的营造和文类的拓宽以及要求学生的写作更具有对象感和目的性外,思辨性训练仍然是写作教学的重心。如,2019年全国卷I以身边常见的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作为情境,要求学生写一篇主题为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实际上,劳动只是一个媒介,题目的内核仍然聚焦在人如何去和世界
期刊
在部编教材使用中,我们需要研究教材特点,吃透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意图,在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合理有效使用教材,达成素质教育的落实与推进。就部编教材而言,单元教学是建立在主题阅读基础上的,教材的使用不能孤立篇章教学,而是在单元全局观下的主题式阅读教学。  一、主题阅读的认识和价值思考  在部编高中语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必修教材的单元所选文章都具有同一主题,可以运用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主题阅读教学是
期刊
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曾有这样的说法:“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陈情表》一文的影响之大。的确,作为一篇抒情的文章,李密立足于“孝”行谋划,着眼于“情”的表达与抒发,将“情”再三揉搓,以至于调弄到极致,让你不能不为之动心,即使铁石心肠在如此精心揉捏的过程中,也会变得绵软。以辣手著称的晋武帝面对这一介书生也只能束手,最后不得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