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就最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国内的环境状态还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本文首先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危害,然后阐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提出防治技术,希望能为今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396-01
前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生产领域开发各种资源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工程建设的数量、规模等都不断变大,导致我国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做好相应的加固处理,有效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防止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
1.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類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己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包括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后者对其特征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也就是
指工程建设中有关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括了更全面的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思想。而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原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1.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我国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普遍。滑坡;滑坡指的是由于地下水、河流冲刷地震亦或是人为因素,在斜坡的岩体或者是土地上出现相对软弱的地带,从而导致整体出现下滑的情况。出现滑坡的原因:降雨或者是降雪影响;地表水长时间的冲刷或者是浸泡。泥石流;泥石流是因为受到降水的作用,在沟谷或者是山坡出现携带大量石块、泥沙等物体的“洪流”,属于固体与液体的高浓度混合物。出现泥石流的原因:弃土、弃渣等防治不合理;胡乱开挖,随意开垦,不计后果。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1.3 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
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而言,大致包括两个类别:一是受到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地质灾害由此引发,即自然地质灾害,也就是第一环境问题,它通常不会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发生任何大的迁移、改变。换言之,自然地质灾害的存在始终有其固定的形态,具备很强的自然性特征。二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引发的地质灾害,它主要是因为人类在发展中开展大量的开采和建设活动,致使自然的地质形态破坏严重,各种地质灾害也随之发生,它完全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与既有的地质条件无关,也就是第二环境问题。引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在气候的变化及自然地质的演化过程中,稳定的岩体逐渐向不稳定变化,这一过程一般都很漫长,地质灾害的出现也需要数百年时间,甚至上千年。然而在各种人为因素的推动下,岩体自然演化周期大大缩短,变得不稳定,所需的时间也被大大减少,导致各种突发性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促使人类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及措施
2.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巖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具备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抗滑桩的隐蔽性,抗滑桩、锚位、挡板及冠梁的复杂性,防滑桩、挡土墙的多样性,地下工程施工工艺特点等。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施工过程中,所遵循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有: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在市政工程、民用工程、工业工程建设时的深基坑、地基处理、地基与基础等工程防治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参考;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土石方等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
2.2 工程防治实践
在对防治岩土地质灾害的工程进行设计时,应严格遵循各种常见地质灾害的运行模式成因机制以及防治目标等,从而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防治工程强度、施工量等。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3 避让防治实践
雨天避让措施:对于变形的斜坡以及一些灾害隐患点,应选用雨天临时避让的防治措施,基于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积极编制科学、安全的转移预案,安排好雨天转移工作,并基于就近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安排,严格遵循转移地不再受到岩土地质灾害威胁的原则。搬迁避让措施:如果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或者是危害性偏高,防治费用会远远超出再建或者是搬迁费用,这时就可以选择搬迁避让,减少比不要的经济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虑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做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新防治技术,重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报工作,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正雄.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4(9):25-25.
[2] 王亮,WangLiang.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城市建筑,2014(33):140-140.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396-01
前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生产领域开发各种资源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工程建设的数量、规模等都不断变大,导致我国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做好相应的加固处理,有效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防止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
1.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類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己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包括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后者对其特征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也就是
指工程建设中有关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括了更全面的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思想。而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原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1.2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我国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普遍。滑坡;滑坡指的是由于地下水、河流冲刷地震亦或是人为因素,在斜坡的岩体或者是土地上出现相对软弱的地带,从而导致整体出现下滑的情况。出现滑坡的原因:降雨或者是降雪影响;地表水长时间的冲刷或者是浸泡。泥石流;泥石流是因为受到降水的作用,在沟谷或者是山坡出现携带大量石块、泥沙等物体的“洪流”,属于固体与液体的高浓度混合物。出现泥石流的原因:弃土、弃渣等防治不合理;胡乱开挖,随意开垦,不计后果。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1.3 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
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而言,大致包括两个类别:一是受到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地质灾害由此引发,即自然地质灾害,也就是第一环境问题,它通常不会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发生任何大的迁移、改变。换言之,自然地质灾害的存在始终有其固定的形态,具备很强的自然性特征。二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引发的地质灾害,它主要是因为人类在发展中开展大量的开采和建设活动,致使自然的地质形态破坏严重,各种地质灾害也随之发生,它完全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与既有的地质条件无关,也就是第二环境问题。引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在气候的变化及自然地质的演化过程中,稳定的岩体逐渐向不稳定变化,这一过程一般都很漫长,地质灾害的出现也需要数百年时间,甚至上千年。然而在各种人为因素的推动下,岩体自然演化周期大大缩短,变得不稳定,所需的时间也被大大减少,导致各种突发性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促使人类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及措施
2.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巖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具备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抗滑桩的隐蔽性,抗滑桩、锚位、挡板及冠梁的复杂性,防滑桩、挡土墙的多样性,地下工程施工工艺特点等。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施工过程中,所遵循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有: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在市政工程、民用工程、工业工程建设时的深基坑、地基处理、地基与基础等工程防治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参考;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土石方等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
2.2 工程防治实践
在对防治岩土地质灾害的工程进行设计时,应严格遵循各种常见地质灾害的运行模式成因机制以及防治目标等,从而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防治工程强度、施工量等。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3 避让防治实践
雨天避让措施:对于变形的斜坡以及一些灾害隐患点,应选用雨天临时避让的防治措施,基于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积极编制科学、安全的转移预案,安排好雨天转移工作,并基于就近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安排,严格遵循转移地不再受到岩土地质灾害威胁的原则。搬迁避让措施:如果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或者是危害性偏高,防治费用会远远超出再建或者是搬迁费用,这时就可以选择搬迁避让,减少比不要的经济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虑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做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新防治技术,重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报工作,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正雄.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4(9):25-25.
[2] 王亮,WangLiang.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城市建筑,2014(33):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