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状况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实践调研中大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状况,运用角色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党员要扮演学风建设的服务者、引导者、表率者和沟通者角色,这是符合角色期盼的,因此,要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激发内动力,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角色冲突。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学风建设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有系统框架、能准确反映和说明社会个体行为模式的理论[1],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角色理论”主要探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个人角色扮演的,协调角色冲突,促进组织发展,最终实现团体战略目标。角色理论更多被运用到个体在特定环境和工作中自身如何进行角色定位,他人如何进行角色期盼,以及最终是如何进行角色扮演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运用角色理论,通过调研,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学风建设中角色认知、角色扮演与角色冲突等问题。
  一、角色扮演: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角色”通常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角色扮演”则是指人们在各个不同社会角色的生活氛围中都扮演着各自相应的社会角色,从而逐渐形成与该角色相吻合的外部行为及内在心理的过程。“角色扮演”的结果是让一个人越来越具有相应的角色定位。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是党组织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这一先进群体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调研的覆盖面和数据的准确性,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分别针对学生党员和非学生党员制定了两份问卷,围绕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服务作用、学生党员的自我认识及非学生党员的评价度和改进措施等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两类问卷各位250份),回收480份,有效率达96%。问卷范围涵盖工、文、理、农、法等学科的30多个专业,其中,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分别占22.5%、40.0%、34.0%、3.5%。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角色扮演的基本状况如下:
  (一)示范者角色较为突出。89%的受访非党员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学习比较自觉,学习成绩较好”,这一结果与学生党员自我评价高度一致(87%学生党员认为自身学习自觉且成绩较好),认为学生党员“学习意识强、学习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异、带头遵守规章制度”的比例高达73%。79%的受访学生党员认为自己能以党员身份作出榜样。
  (二)服务者角色较为突出。受访学生认为大部分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能积极协助学校和老师开展学风建设、乐于帮助学习困难同学。如,90%的学生党员认同自身应在学风建设中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73%的受访学生党员表示会主动对存在逃课、晚归和违纪等现象的同学进行劝告,60%的学生党员表示,如果学校成立学风建设党员先锋督导队,他们就会积极响应。此外,82%的受访学生认为学生党员能配合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同班的后进生。
  (三)服务效应不如示范效应。大学生党员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在学风建设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学术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80%的受访学生党员有获奖学金经历,党的作风教育也确保他们在课堂自律性、宿舍管理方面能以身作则,但如何有效引导和帮助“后进生”参与学风建设,改善学习状况,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54%的受访学生认为身边的一些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对工作拈轻怕重,对普通同学的学习困难有推卸的嫌疑。也有个别党支部书记反映,在支部组织“一对一”学风建设服务活动中,有少部分学生党员坚持不下去,造成不良影响。
  (四)正面的示范效应受到负面形象的挑战。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是好的,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特别是言行举止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但同时,少部分党员只重视专业学习,没能兼顾除学习外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给广大学生带来“高分低能”和“发展不全面”的消极影响和错误引导,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党员不遵章守纪,违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如近年来出现了学生党员代考、考试作弊等痛心现象,让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受损。
  二、角色认知:影响大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负影响因素分析。
  角色理论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和组织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理论有“重叠角色组”模型。著名心理学家卡恩认为,当一个人在组织中扮演某种角色时,往往要和团队其他人发生联系,这个人往往被称之为“中心人物”,而与他协同工作的其他人,就和他一同组成了一个“角色组”。组织成员的角色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第一,角色冲突。“角色组”中的人员构成越复杂,其角色冲突就越大。第二,角色不明。即“角色组”的成员,未能把中心人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情报资料传达给他,这时中心人物就不能及时地作出应有的反应,个人所体验到的是强烈不安。第三,角色负担过重。中心人物往往会遇到来自许多角色组成员的期望。而这些期望有的不符合要求,有的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因而使中心人物无能为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角色冲突、角色不明和角色负担过重,都会引起个体的紧张和焦虑。而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和焦虑,中心人物往往会采取斗争、逃避等举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不顾整个组织效率的消极行为。回到学风建设这一问题上,影响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角色扮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导致角色冲突、角色不明和角色负担过重。
  (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风气,导致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想蔓延,投机心理滋长等。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党员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阶段,因而对学风建设存在一些消极不作为甚至抵触心态和行为。
  (二)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消极影响。调查发现,当前在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学校软硬件环境不够理想(占28%),明确规定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扮演的规章制度不够全面(28%),教风不够严格(27%),学生党员自身素质与能力存在不足(27%),一些同学对学生党员抓学风的不理解不支持(25%),此外,24%的学生党员认为学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有待加强。在被问到“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的原因有哪些”时,受访学生党员认为有四个:“党支部对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规定不多不明确,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得不到广大同学的支持,学生党员与专业教师沟通不够紧密,学生党员个人主义比较突出。”这表明,大学生党员能否自觉有效地参与学风建设,与教风校风、行政作风及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有密切的联系。缺乏各种软件环境的有力支持,学生党员就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三)学生党员意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意识决定行动,正确的学风建设观和先锋模范意识有力指导、督促着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扮演。少部分学生党员意识上存在一些诸如“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好我自己”等误区。调查发现,65%的非党员学生认为影响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角色扮演的最大因素是“学生党员意识不足”;一些学生党员思想上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具体体现在:只有20%的党员以党员的身份对本班的学风建设主动提出意见;只有5%的学生党员会“主动向老师汇报”逃课、晚归和及其他违纪现象;49%的非党员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平时没有动员同学参与学院、学校学风建设活动。
  (四)一些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能力与精力有限。学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扮演的是主力军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精力的要求非常高。这一现象,在调研中也有所体现。51%的学生党员虽然会组织身边学生参加学风建设,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在发挥自身作用方面存在能力上的不足;30%的学生党员认为在学风建设中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首要问题是一些同学不理解不支持。此外,75%的非党员学生认为影响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扮演的最大因素是自身能力精力不足。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一些重复性的校园活动时有开展,学生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好,很可能占用学生党员的学习时间,转移学习的注意力。
  三、角色期盼:加强大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期待,就是组织中的每个个体在组织中都占有各自的“职位”,而对于这个“职位上”的人,大家对他总是充满了一定的期望,而大家对他所应具有的这种行为期望,被称之为“角色的期待”。[1]实践证明,为了使学习者进入角色扮演的良好状态,“角色的期待”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学也表明,期望总是与正能量和工作有效性成正相关的,因此,期待是实现角色扮演的重要途径。“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学风建设中要引导学生党员扮演好角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风建设的“领头雁”。
  (一)明确学生党员的角色扮演是首要任务。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指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由八种不同角色的人组成,这八种团队角色分别为:行政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美主义者。[2]每个人的角色都要明确任务并且给予支持。角色不明确,扮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结论,得到了92%的非党员学生和87%的学生党员的认同。受访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优势有:自身觉悟高(29)、学习成绩较好(19%)、群众基础较好(33%)、有学生工作经历(19%),因此,学生党员应珍惜这个责任重大的角色,扮演以下角色:第一,促学风建设养成教育中的表率作用(在养成教育中做好优秀习惯与严守纪律的表率);第二,促学风建设好转中的服务作用(在课程上、宿舍中、校园活动阵地上扮演好服务者角色,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第三,促学风建设落实中的示范作用(时刻作为学习优秀生的代表)。
  (二)严格抓好学生党员学习是关键环节。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78%的受访学生认为学生党员是否爱校爱专业,不仅对自身学习影响较大,而且影响到身边的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0%的学生党员认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是自身的优点;75%的非党员学生认为,学生党员专业学习好与在班级中的威信成正比。因此,要把优秀学生党员的标准与学习指标衔接起来,树立“在学习优秀者中精选先进”的发展党员理念。在党员的再教育环节,始终抓紧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行动和成绩的考量。在表彰先进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对学习上出现严重的挂科、违纪行为的学生党员,及时作出处罚,起到威慑作用。
  (三)对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要有所要求。调研发现,一些学生党员错误地认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自己学习成绩好,党员没必要服务于学风建设,那是团委、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党员未能认清自身的角色扮演,的确,学习成绩好有利于发挥表率、榜样作用,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就是履行党的宗旨的最好体现。学生党员可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畴有:在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在专业学习上的标兵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的组织作用、在宿舍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在遵守规章制度中的带头作用、对后进生的帮扶作用。[3]学生党员服务学风是大有作为的,要创新与拓宽服务平台,让这群先进分子有用武之地。有88%的学生建议建立“党员负责学风责任制”,让学生党员适当分担教师的一部分责任,以同龄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开展学风建设。同时,一个党支部负责所覆盖的班级学风建设,通过构建学习型党组织来推动学风建设。
  (四)为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如前所述,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的大环境中,会受到一些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制约。角色理论的“角色的认知”认为:在社会活动中,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角色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强的举措,从文化氛围、制度机制、财力物力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好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被问到“你认为应如何保证与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受访学生均认为以下几点是尤为必要的:给予足够的思想教育(75%)、从制度上明确党员抓学风建设的权利义务(69%)、为学生党员服务学风提供载体与阵地(65%)、建立学校各级党组织与职能部门、教师与学生党员及学生代表的沟通对话机制(57%)。可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把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性及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围绕学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建远,施志伟.现代西方社会学.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107-11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贺江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时代,2006(7):124-125.
  资金来源:2012年度广东高校党建研究会党建立项课题“推动高校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研究——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着力点”;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实证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根据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实际,阐明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对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的促进作用,为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机制 机制构建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教育中“教”与“学”问题引起学者和公众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学办学理念混乱、定位不准;大学管理政治化、企业化、商业化;大学人才培养“工具
摘 要: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徐克以其电影创作备受瞩目。因为徐克自身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加之受香港地缘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融于一炉的独特景观,徐克在90年代初期创作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也是如此。这些电影选择中西文化交错和冲突的时代背景,并在形式上大胆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奇异的视觉美感,而导演对电影中“他者”形象的塑造,也隐含着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
摘 要: 针对当前职业中专幼教班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语文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书法能力薄弱的现状,作者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低起点,高要求,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视书法的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加强书法训练,提高书法水平,让学生学会书法、学会创造、品味成功;注重在教学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说话、学会演讲。  关键词: 幼
摘 要: 水墨是古人的心象之表,是一种最自然质朴的中国艺术方式。作为中国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之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艺术气质。在中国文明特有的毛笔、墨、宣纸、绢等工具材料中,逐渐完善建立起来的长于“写”而短于“画”,长于传达“动感”而短于表现“质感”的中国绘画造型语言,意味着中国画造型语言关注形象更本质的结构特征,并将这种对事物特征的把握提炼为一种绘画审美的文化语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这些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和关爱,教育工作者不要吝啬爱,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注重从平时的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摘 要: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办学模式将依赖于学分银行制度。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学习者将在时间、场所、方式和内容多方面拥有选择权。为了保障学习者的选择权,国家开放大学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思考与努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不但要从宽度、深度及时间三个维度上全面覆盖各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兼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在所设课程范围确定以后,需要更
摘 要: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在构建大学生闲暇德育活动模式过程中,坚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搭建周末文化广场秀这一大学生闲暇德育活动新平台,提高了高校闲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闲暇德育 周末文化广场秀  大学生闲暇德育,是高校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是“利用周末休假时段在高校校内或社区广场开展的集思想、政治、科技、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政治教师仅仅满足自己是知识的驾驭者,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思想政治课导入的角度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万事开头不再难”。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课堂导入方法 选择 评价    政治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落实,
摘 要: 西学传入后,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
摘 要: 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有其内涵的优势,而旅游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当今全球正处于智慧时代取代数字时代的转型期,旅游与文化都有了新的外延和发展方向,原来的两者关系随着智慧概念的介入,逐渐形成为旅游、文化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