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期待心灵与心灵的约会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引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文认为,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其次,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由台前退到幕后,让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中继站”和“加油站”。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任务驱动 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讲究文本的处理艺术,其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在某种程度还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双方都变得机械、被动,这样只会让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教学功能,让学生爱学、会学并学有所得?那就应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进行“灵动的整合”。
  一、任务驱动——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任务所承载的是无数个具体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数个“未知”,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会使学生单刀直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一定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明确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根本。
  二、最近发展区——“跳起来摘桃子”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他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特别强调教学应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引起唤醒和启发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也即是人们常说的“跳一跳,摘桃子”,学生要通过他们的努力(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要求我们教学设计应该留心于观察“最近发展区”,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乡愁》教学片断:
  师:乡愁,本来是大家所不便体验和难以捕捉的情绪,作者在诗中提炼了四个特征鲜明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以表达那种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情绪,显示出了漂泊、隔离、诀别及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现在,请大家以四个意象为依托,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想象一下诗歌背后发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教师参与,推荐代表发言)
  生一:诗人少小离家,求学在外。在灯光下,他抚摸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母亲的关爱,不禁泪湿衣襟。泪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母亲倚着门框眺望着爱子离去的路,期盼着他的归来。于是,他小心地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一张小小的邮票来传递游子的深情。
  ……
  生四:那是一个无眠的月圆之夜,诗人徘徊在海峡边。耳畔海涛阵阵,仿佛是祖国亲人在殷切召唤:你何时才能回家来呀,两岸同胞共赏月、同举杯!白发诗人思乡恋国,泪洒大海。他坚信,这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中华统一的脚步!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乡别”四幅凄婉而美丽的画面,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触摸到了诗人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费力地讲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的经验成为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都强调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而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三、走进文本——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看不到文本后面的作者。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层面上的真正有意义的对话过程?这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跳出文本,站在一定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读,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过去,我们把“教材”叫做“课本”,即“上课之本”;现在称之为“教材”,即“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称法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提高。因此,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忙于各种教学事务,用于研读文本的时间却很少,所得的感悟也很有限,而这一感悟又是因人而异的,与每个教师的知识、阅历水平、审美观念等有关,即使同等研读时间内,每位教师的感悟体验也是不同的,更何况用于研读时间更少,其理解水平有限是必然的,有的教师甚至把文章匆匆读一遍,便夹个现成的教案就走上讲台。可以预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少静心读书、读出感受的过程,缺少自己在读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在课堂上哪能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的作者了吗?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停留在文章的形式上,就会或多或少地冲淡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对于文本后面的作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更不会顾及多少。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奉献给学生的就没有多少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更不会达到语文教学所要体现的人文教育目的。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教师的隔阂所在吗?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教师都有差异,存在着隔阂。语文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引导者的身份,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给予肯定,或纠正。一句话,教师要主动架设一座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沟通的心灵之桥。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阅读对话的“首席代表”。能否担得起“首席”二字,取决于教师是一方富矿还是贫矿,语文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就是含金量。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他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开启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一座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
  如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出师表》时,针对初中生难以理解诸葛亮的“忠贞”,提出三条建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完成了下表。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诸葛亮年轻有为,26岁就名扬天下;有的说刘备礼贤下士,46岁的人能三次去向比自己小20岁的青年请教;也有的说刘禅不一般,年纪轻轻就做了皇帝。教师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正准备远离国都,率军征战曹魏,而国中主政的是年少而又无能的刘禅,他最担心的是什么?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出,最担心的是刘禅听信谗言、重用小人、赏罚不明等。教师又问:诸葛亮应对刘禅提出些什么建议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看书,就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辞恳切,理解了他“报先帝,忠陛下”的赤胆忠心。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走进文本,并主动由台前退到幕后,为学生走进文本创设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案例是教师、学生走进文本的典范。在本案例中教师似乎是课堂上的“配角”,实际上,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对目标的达成,这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却与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胸中有大丘壑”,才会导演出这样一出好戏,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因为他们与文本进行了有效的“交流”。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回归课堂,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位,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归宿。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回归教师引导者的本位,当学生与文本间主动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时,真正的文本化的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高效有益。惟有如此,学生才能释放学习的热情,开启沉睡的心灵,放飞纯真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彭纲,蔡守龙执行主编.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闫焕民,鲁杰主编.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丁莉娟,赵志编著.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为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民对渔业的需求日渐提升的道路,针对春季渔业病害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提出了有效防治渔业病害发生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渔业的蓬勃发展和渔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希望能够为从事渔业养殖的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春季;渔业病害;原因及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摘 要:为筛选出最适合在江口县种植的水稻高产品种,对中优169等11个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优785、隆示1号产量分别为8200.0kg/hm2、8133.3kg/hm2,分别比中优169(ck)产量7800.0 kg/hm2增产5.1%、4.3%,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抗病、抗倒伏性强,建议这2个品种进一步示范,可以考虑作为中优169的替代品种或搭配品种使用。  关键词:水稻;品
摘 要:杜仲因自身的独特外型成为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植被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道路绿化与庭院绿化中。本文主要从育苗、种植及管理3个角度,探析了杜仲的栽培技术,以期为杜仲栽培工作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杜仲;育苗技术;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
目的探讨胸导联最大QRS电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吲达帕胺组及单纯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组,分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逐步向生态文明社会迈进,传统的林业造林方法早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林业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通过不断对造林方式的创新与革命,以此来实现中国林业领域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构成环节,林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对整个经济运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整个的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要以此为契机,通过强化管理来加大专业研究水平,在对传统的林业造林技术进
探索新课标标准下的语文阅读策略,是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掌握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
摘 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好像一堂课不搞些热闹场面,就不算是好课。殊不知,忽视了老师这个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及时地引领学生的思路,结果虽是活跃了气氛,却使整个课堂空洞、飘忽起来,好似无根之浮萍。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题材,找寻属于语文课堂的实质。只有把握好语文的度,上出语文的味,才能达到所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科整合 自主合作 文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水平和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而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会表达、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个性化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利用好每一堂课,抓住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侧重于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和活动中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
两课在高校教育中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传统的"两课"教学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兴趣。改变两课教学现状势必要从教学
摘 要: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本文提出了加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三个坚持”,从理论学习、日常工作、方法创新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性和措施,意在探讨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工作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