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内容要值得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a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Resnick L.B.
其他文献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精心描绘的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历来的评论者大多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风土人情描绘上,而忽视了作为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学价值。通过细读小说文本,我们发现《边城》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根本意义上说,“小说的叙事是人类对自我经验的一种“书写”,而作家创作出的小说就是这一书写的痕迹”。①由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不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一位同学读完这个片段,我提出问题:“这是假洋鬼子的演讲,因为被阿Q拦腰打断,所以还只是半段演讲。但就是这样半段演讲,却存在着两处硬伤——最基本的常识错误。不知道谁能指出这两处硬伤?”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七年级选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该诗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同样的风筝不同的情愫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喜欢风筝。我曾经问过很多中学生朋友喜欢风筝的原因,答案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风筝漂亮,飞在空中的姿态很轻松,飞得自由……是的,风筝漂亮的外形的确很让人愉悦;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人们对语文学科课程资源、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及学习方式的原有观念,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在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困惑与尴尬。当前,大家认识到,进一步推进
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型正式亮相,一如往年,毁誉纷至、褒贬不一——高考母语作文系首场考试、分值且高,各地的命题意图见仁见智、写作之难易程度参差不齐,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学者教师的高度关注乃至争议,当属情理之中。考虑到新课程深化阶段刚刚开启,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大学招生考试SAT为代表的教育竞争无可回避,因此,横向比照国际流行的Essay批判性写作所呈现的思想高度,反思和评议2012年大陆高
《与陈伯之书》这封战前策反的招降书的高妙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般而论。自在文采。文采当然在必学之列,但以为《与陈伯之书》的力量仅在于文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封书信,如缺乏内在玄机的话,纵然文采斐然,也不可能招劲敌来降。何况文采对于真正的文学经典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入门的标准。说的诙谐一点,所谓文采就是一种“文字美色。被赞许为有文采,意味着该作者的文字眉眼,长得格外玲珑俊俏,类似语言里的西施潘安
新课程实验已经走过了三年,在各种形式的培训下,老师们已普遍形成共识:不论哪一堂课,也不论选择哪一种教材,我们都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教教材”。但遗憾的是,要将这样的意识落实为自觉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一单元是戏剧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依次为《窦娥冤》(楔子、一、二、三折)、《雷雨》(第二幕第三场)、《哈姆雷特》(最后一幕)。在走访并听了不少老师所上的课,
于漪先生发表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克服浮泛,精心探究》一文,提出了语文课的关键在于“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与情感”,要求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层层开掘,精心推敲,闪现内在的光辉”。于先生举例《最后的常春藤叶》对贝尔曼形象的把握来说明这一观点。她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他创作时构思的巧妙”:  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情感;   3.缘文探理:联系生活,学习苏轼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探究其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拎词法”: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所谓有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要通过你的文章,把你在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反映出来。厚重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只要我们写作时能将其发酵处理,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作文增添文气,增添几许厚重,让读者爱不释手,令阅卷老师称快叫好,这样的作文能不得高分?     一、妙用诗文名句     所谓厚重的文化就是要展示阅读的广度和知识面。通常做法就是采用引用、排比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