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育,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教育情境 逆反心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認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教师应当努力调节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其控制在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经常和普遍地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装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干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后,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教师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孤独、懂得他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
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只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才会真正领会到当老师的酸甜苦辣。”是啊,班主任的工作是繁重的,却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几十位同学就像几十把锁,你要用不同的钥匙去开启他们,开启他们的智慧,也开启他们的心灵,我正在耐心而努力地去磨制这样的钥匙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教育情境 逆反心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我们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認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教师应当努力调节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其控制在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经常和普遍地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装心理健康的环境,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干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后,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教师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孤独、懂得他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
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只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才会真正领会到当老师的酸甜苦辣。”是啊,班主任的工作是繁重的,却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几十位同学就像几十把锁,你要用不同的钥匙去开启他们,开启他们的智慧,也开启他们的心灵,我正在耐心而努力地去磨制这样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