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向设计法是基于结果的教学设计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规划落实小学二年级美术《感受肌理》一课教学,使得教学强化了问题驱动和目标引领,步步有序推进审美学习和创造,让学生对“肌理”的学习顺利、高效。运用逆向设计法教学后,教者展开教学反思,提出了三点注意,即要注重问题任务的准确性、启发引导的巧妙性、思考追问的延展性。
关键词:逆向设计法; 探究; 肌理;审美
逆向设计法又被称作“基于结果的教学设计法”。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确定预期结果或目标;二是明确达成该结果或目标所要求的指标;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在“美术观察活动的指导策略”主题单元课程实施中,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以执教公开课《感受肌理》一课为例,充分说明运用“逆向设计法”,目标、评价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环环相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评价契合教学目标:瞄准定位
(一)做好教学预计:设定目标与结果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感受、了解肌理,运用变形法获得肌理,通过组合添画形成富有趣味的肌理作品,在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体验。
(二)安排行动先行:分发前置性学习单
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预设,给学生设计并布置思考题:1. 如何运用压印法创造有趣的肌理?2. 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找到有趣的肌理呢?3. 看看事物肌理的质感,你能变一变吗?另外,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肌理材料和工具。
二、构建教学环节:明确思维流程
带着目标任务,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把学生的讨论结果罗列出来,并做成导图呈现出来。(如图)
三、引导呈现任务:设计教学步骤
(一)游戏体验肌理
为了让学生感受肌理的含义,笔者组织了小游戏。老师准备好带有肌理纹路的物体,放在学生的红色百宝箱中,让学生用铅笔将物体上的图案描画到纸上。使之明白“物体表面无论光滑还是粗糙,其表面的纹路都叫作肌理”。
(二)观察感知肌理
为了让孩子感受肌理的不同,老师将一些富有特殊肌理的物体,成组地放置在蓝色百宝箱里。比如,牛皮纸与卫生纸,钢丝球与气球,气泡膜与水果网等。从触觉或者视觉上,表达感受肌理的诸多差异。
(三)下移搬运肌理
通过教师课前预设要求,孩子们能够把绘画材料准备好,组织小组内探究:“如何把肌理搬运、下移到画纸上?”在探索过程中,有些物体肌理明显,易于搬运、下移,比如:牙刷、树皮用压印法,直接蘸取颜料按压,或者先用刷子蘸取颜料涂抹均匀,再按压都可以搬运肌理;而有些物体肌理不明显,如干瘪气球,面纸,牛皮纸等。孩子们先通过变一变、揉一揉、搓一搓等手法运用变形压印法加工。(如图)
(四)展开肌理联想
经过自己动手,孩子们十分兴奋与激动。学生搬运、下移的肌理,就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成果性素材。此时教者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试着用语言反复形容所见肌理特点。
比如,1. 从肌理的特征上引导学生联想;2. 从变化色彩与外形上,辅助、引导学生发散思维;3. 通过添画联想,剪贴联想,撕纸联想等,创造有趣的物体,引领学生绽放思维之花。(如图)
(五)延伸肌理组合
教师运用微课深入讲解肌理组合。这会让学生发现与领悟到隐藏在技能与方法背后的学科奥妙,提升对画面的审美感受并丰富画面的内容理解。
四、评价检验目标:检验达成环节
将视觉化的学生作品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实用性感受,而且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美化生活的快乐。
(一)尝试装裱,锻炼操作
将学生视觉化的肌理画进行装裱或制作成肌理作品集。让学生感受装裱的乐趣,就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图)
(二)变身文创,美化生活
肌理画还可以扩展运用场合,让孩子们集思广益。比如,有的说可以制作贺卡,有的说可以将肌理画压印在帆布包上做装饰等等。在课后的陶艺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应用所学,尝试制作肌理畫陶盘。教师也教授了绘画技法知识。
(三)联系科学,持续探索
孩子们发现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小实验,也可以运用肌理画创作之中。比如,以色粉加洗洁精吹成泡泡肌理,水粉撒盐而出现肌理等等。美术教学还可以布置学科融合的实验。
逆向设计法教学存在多变性。儿童的探究行为是在教师给予阶段性探究目标指引下,给予明确的任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过程。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点:
(一)问题任务的准确性
教学活动规划要强化意识性。教师应当把握自己的教学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自我定位比较准确,而不能心中无数。
(二)启发引导的巧妙性
学生针对教师的启发问题,一般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进行巧妙地点拨、引导,将学生的回答与教学认知进行整合,长善救失,积极融合,鼓励学生们的思维自由生长。
(三)思考追问的延展性
逆向设计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趣的、具有思考性回答,及时进行延展性追问,要让学生在掌握了本课具体内容后,仍然保留一丝好奇与进一步发展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逆向设计法的探究与尝试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前行的陪伴者、助跑者,要始终铭记三优先:一是优先结果;二是优先目标;三是优先学生发展。相信美术课堂终将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审美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马上.一条丝巾的诞生记——逆向设计法在主题单元课程下的实践[J].中国中小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关键词:逆向设计法; 探究; 肌理;审美
逆向设计法又被称作“基于结果的教学设计法”。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确定预期结果或目标;二是明确达成该结果或目标所要求的指标;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在“美术观察活动的指导策略”主题单元课程实施中,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以执教公开课《感受肌理》一课为例,充分说明运用“逆向设计法”,目标、评价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环环相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评价契合教学目标:瞄准定位
(一)做好教学预计:设定目标与结果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感受、了解肌理,运用变形法获得肌理,通过组合添画形成富有趣味的肌理作品,在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体验。
(二)安排行动先行:分发前置性学习单
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预设,给学生设计并布置思考题:1. 如何运用压印法创造有趣的肌理?2. 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找到有趣的肌理呢?3. 看看事物肌理的质感,你能变一变吗?另外,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肌理材料和工具。
二、构建教学环节:明确思维流程
带着目标任务,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把学生的讨论结果罗列出来,并做成导图呈现出来。(如图)
三、引导呈现任务:设计教学步骤
(一)游戏体验肌理
为了让学生感受肌理的含义,笔者组织了小游戏。老师准备好带有肌理纹路的物体,放在学生的红色百宝箱中,让学生用铅笔将物体上的图案描画到纸上。使之明白“物体表面无论光滑还是粗糙,其表面的纹路都叫作肌理”。
(二)观察感知肌理
为了让孩子感受肌理的不同,老师将一些富有特殊肌理的物体,成组地放置在蓝色百宝箱里。比如,牛皮纸与卫生纸,钢丝球与气球,气泡膜与水果网等。从触觉或者视觉上,表达感受肌理的诸多差异。
(三)下移搬运肌理
通过教师课前预设要求,孩子们能够把绘画材料准备好,组织小组内探究:“如何把肌理搬运、下移到画纸上?”在探索过程中,有些物体肌理明显,易于搬运、下移,比如:牙刷、树皮用压印法,直接蘸取颜料按压,或者先用刷子蘸取颜料涂抹均匀,再按压都可以搬运肌理;而有些物体肌理不明显,如干瘪气球,面纸,牛皮纸等。孩子们先通过变一变、揉一揉、搓一搓等手法运用变形压印法加工。(如图)
(四)展开肌理联想
经过自己动手,孩子们十分兴奋与激动。学生搬运、下移的肌理,就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成果性素材。此时教者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试着用语言反复形容所见肌理特点。
比如,1. 从肌理的特征上引导学生联想;2. 从变化色彩与外形上,辅助、引导学生发散思维;3. 通过添画联想,剪贴联想,撕纸联想等,创造有趣的物体,引领学生绽放思维之花。(如图)
(五)延伸肌理组合
教师运用微课深入讲解肌理组合。这会让学生发现与领悟到隐藏在技能与方法背后的学科奥妙,提升对画面的审美感受并丰富画面的内容理解。
四、评价检验目标:检验达成环节
将视觉化的学生作品应用于生活,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实用性感受,而且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美化生活的快乐。
(一)尝试装裱,锻炼操作
将学生视觉化的肌理画进行装裱或制作成肌理作品集。让学生感受装裱的乐趣,就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图)
(二)变身文创,美化生活
肌理画还可以扩展运用场合,让孩子们集思广益。比如,有的说可以制作贺卡,有的说可以将肌理画压印在帆布包上做装饰等等。在课后的陶艺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应用所学,尝试制作肌理畫陶盘。教师也教授了绘画技法知识。
(三)联系科学,持续探索
孩子们发现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小实验,也可以运用肌理画创作之中。比如,以色粉加洗洁精吹成泡泡肌理,水粉撒盐而出现肌理等等。美术教学还可以布置学科融合的实验。
逆向设计法教学存在多变性。儿童的探究行为是在教师给予阶段性探究目标指引下,给予明确的任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过程。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点:
(一)问题任务的准确性
教学活动规划要强化意识性。教师应当把握自己的教学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自我定位比较准确,而不能心中无数。
(二)启发引导的巧妙性
学生针对教师的启发问题,一般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可以进行巧妙地点拨、引导,将学生的回答与教学认知进行整合,长善救失,积极融合,鼓励学生们的思维自由生长。
(三)思考追问的延展性
逆向设计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趣的、具有思考性回答,及时进行延展性追问,要让学生在掌握了本课具体内容后,仍然保留一丝好奇与进一步发展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逆向设计法的探究与尝试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前行的陪伴者、助跑者,要始终铭记三优先:一是优先结果;二是优先目标;三是优先学生发展。相信美术课堂终将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审美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马上.一条丝巾的诞生记——逆向设计法在主题单元课程下的实践[J].中国中小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