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中国当前环境下的社会必然需求,更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需求。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了许多挑战,在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更为科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思想来做技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总结其历史经验,更好地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历史经验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农情,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1]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上看我国2015年至2019年粮食总产量均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74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各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达到98%以上,这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基本实现了谷物自给的目标。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发展理念,不单描绘出我国农村发展的理想蓝图,同时表明了农村发展的潜在前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矛盾从原来的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变。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力度,成为当下中国农业发展首要目标。[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和布局结构。
1.经济作物产量提升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的产量可以看出,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较高的走势,其中,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2019年我国油料总产量达到349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05万吨。2015年到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由66425万吨增长至72102万吨。我国经济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2.畜牧业产量总体呈现稳定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呈现总体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年至2019年,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6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50万吨,2019年我国羊肉产量为488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7万吨。而猪肉产量在2015年至2018年均保持在5400万吨以上,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但产量依旧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3.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受水产品生产方式和人工养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十分迅速。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211万吨,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379万吨,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68万吨,年增长2.7%。2016年到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6%。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同时,农民承包耕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正稳步推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将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2.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加快培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9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400万人。
3.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积极迈进
农业补贴、金融保险、价格调控等政策加快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位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经营和耕地地力提升。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七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站在自力更生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發展的高度,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改进,农业产业格局才能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在我国这样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使农民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且在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其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正是由于我们始终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业发展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三)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领导。
要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从事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和生活,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基本上实现了市民化,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培育一支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意识的基层干部队伍。随着中央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法治、政策观念及其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和办实事的能力是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培训方式上,主要是应用开展先进教育活动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与农民群眾的感情并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涉农本领,而且要有深厚的爱农情怀。
注释:
[1].文丰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5):33.
[2].蔡志鹏,陈星伊.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其对策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05):11-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作者简介:
杨光(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历史经验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农情,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1]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上看我国2015年至2019年粮食总产量均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74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各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达到98%以上,这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基本实现了谷物自给的目标。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发展理念,不单描绘出我国农村发展的理想蓝图,同时表明了农村发展的潜在前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矛盾从原来的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变。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力度,成为当下中国农业发展首要目标。[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和布局结构。
1.经济作物产量提升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的产量可以看出,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较高的走势,其中,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2019年我国油料总产量达到349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05万吨。2015年到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由66425万吨增长至72102万吨。我国经济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2.畜牧业产量总体呈现稳定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呈现总体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年至2019年,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6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50万吨,2019年我国羊肉产量为488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7万吨。而猪肉产量在2015年至2018年均保持在5400万吨以上,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但产量依旧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3.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受水产品生产方式和人工养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十分迅速。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211万吨,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379万吨,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68万吨,年增长2.7%。2016年到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6%。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同时,农民承包耕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正稳步推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将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2.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加快培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9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400万人。
3.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积极迈进
农业补贴、金融保险、价格调控等政策加快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位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经营和耕地地力提升。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七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站在自力更生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發展的高度,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改进,农业产业格局才能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在我国这样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使农民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且在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其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正是由于我们始终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业发展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三)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领导。
要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从事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和生活,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基本上实现了市民化,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培育一支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意识的基层干部队伍。随着中央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法治、政策观念及其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和办实事的能力是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培训方式上,主要是应用开展先进教育活动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与农民群眾的感情并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涉农本领,而且要有深厚的爱农情怀。
注释:
[1].文丰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5):33.
[2].蔡志鹏,陈星伊.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其对策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05):11-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作者简介:
杨光(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