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背后的深情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前思考:这几年龙应台突然成了一个“热词”,但想想,这份“突然”其实真的都不算是突然。她的文字总会让你获得感同身受的冥想或是垂泪,譬如《目送》。她在一页文字中娓娓告知你的是: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那么,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以一根线串起这篇分量很重的文章呢?
  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思考点睛:
  龙应台曾说,《目送》是如同“暗夜行山路”的人生体验,涉及父母、生死,情感最深部分的书,没有办法讲。这需要独自面对的心力,只有历经岁月的磨蚀,才能拥有和体会。作者在这页文字中没有过多烦乱的叙事结构,简单明了:目送儿子念书,父亲目送自己求学,目送父亲离开人世。三个板块自然融合,既是源于内容上的契合:家庭血脉世代的传延;也是源于剪裁的干脆:就是选择生命中的一个相同场景的倒影。在
  对孩子的目送中想到自己曾为子女也曾歆享父爱的幸福,转而以目送来结束上一辈之于自己的深情,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今后华安对他母亲的“目送”。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以这样类似的姿态在承转我们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找到共鸣,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读起来温馨有味,落下笔也能够情意盎然了。
  (作者:张韶晨,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说,给阅读蒙上了浓郁的“勤劳、刻苦”之色。“皓首穷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有所得似乎又很难。  让阅读成为悦读,需要的就是成就感!  阅读,本来是很有成就感的——孩提时代,能顺着大人的手指认出招贴上的几个字母,能奶声奶气地读出报纸上一个短语,获得的是夸赞,懵懂中也有了些许的成就感。我们在阅读中成长,成长就是阅读的最大成就。  成长可以有快慢,阅读不会无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想者的勇气  余杰  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何面对掌权者、尤其是不义的掌权者呢?  俄罗斯思想家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写的《哲学书简》在《望远镜》杂志发表之后,由于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尖锐批判,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自以为是的“爱国者”们愤怒地谴责作者是俄罗斯的“敌人”和“叛徒”。俄国书刊检查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这篇文章及其产生的影响。连不爱读书的沙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名家评说钱钟书  金宏达  邹文海:“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  我与钟书君,两度同学,一度同事,前后有十几年的交往。因为他是通学我是寄宿,虽在同一年级,很少一起游息。只是先严督责我读书时,常引他为话题:“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谁像你一回家就书角都不翻了!”父亲的训斥,引起我对钟书君的反感,“什么了不起,还不像我一样,数学糟透顶,
期刊
想通过高考成为一名军人,可通过报考相关的军事院校、普通院校的国防生和定向培养士官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首先从定义出发,来了解一下这三种方式的区别。  总观:共性和差异共存  军校生  军校生,从广义上讲,只要是通过国家考试并录取到军队院校中就读的学生,皆可称为军校生。就高三学生而言,一般是指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军队院校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且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的学生。  国防
期刊
2012年度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事迹  1.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住院期间,他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写作指导  关于审题:人字,本无大小写之分。我们从字典上也仅仅只能够查到“大写”的原始意义,而这个意义显然是不能用来修饰“人”的。“大写的人”的“大写”应当是它的引申义,它的文化意义,是反映人的品格人格的,而决不能只是从本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们只能另辟蹊
期刊
【延伸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好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处方碑  吴克敬  ①法门寺北去十里,见一座石碑,巍然高耸,立于人来人往的大路边。  ②克敬问过家父:“这是谁的碑子呢?”  ③家父说:“一个善人的。”  ④再问家父:“善人是谁?”  ⑤家父不再回答,也去看碑石,迷茫的眼睛显见也不知道善人是谁。立碑的“善人”此后成了克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谜。后来识得一些文和字,再与家父去法门寺赶会,歇在石碑下,想想能从碑上
期刊
推荐人语  “人”字,书写不是靠纸笔,而是靠精神。人生是一种生命过程,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也会有所不同,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严肃命题。  有人说: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是个无知者。有什么必要有“大写”般的高贵品格?  但更有人认为:我不因自己渺小而妄自菲薄,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以凛然正气,守住本分,守住理想,
期刊
模仿是学习的开始,这个观点在考场作文练习方面很值得参考。但是,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模仿后为了什么都是需要注意的。模仿什么?不是看到文章就模仿,也不是看到满分就模仿,模仿前要判定模仿对象的价值,选作模仿的文章应该是平稳中有大亮点的文章,必须是合乎自己审美口味的文章,必须是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可能接近的文章。怎么模仿?一篇文章只要模仿其一个方面即可,仿其方法、神韵为上,先反复琢磨,再动手仿写,再细加比
期刊